傳統中國人重視人情,看重親緣關係,其中一個表現是親屬關係的稱謂異常細密,十分豐富。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六親具體指哪六種親屬,曆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此是現代較為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五倫
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五種倫理關係。也稱“五常”,指人與人之間的五種基本關係。
父母
父母並稱有“二老”、“雙親”。古人還有“高堂”、“怙恃”、“椿萱”等並稱。
父親
關於父親的稱呼,在《史記》中,劉邦用“太公”之稱,又曾對項羽說“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親。後世對父親有很多不同的稱呼:稱自己父親為家尊、家君、家嚴、嚴君、嚴親、家大人;稱對方父親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還有以“椿庭”為父親代稱的。
母親
對母親的稱謂,最常見的就是“母”,古今習用。文人多以“萱堂”、“堂萱”為對母親的敬稱。萱草,又稱為忘憂草。“萱堂”原指母親所居之處的代稱,故又用為對母親的敬稱;又簡稱為“堂”,稱對方母親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來。此外,古代官紳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於是有“生母”、“親母”等諸多名稱,生身母親若為父親正妻,則稱生母;若為妾出,稱己母為親母,稱父親的正妻為“嫡母”。若自己是父親正妻所生,則稱父親的妾為庶母、少母。此外,又稱父親的妾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
在先秦時期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後世則稱死去的父親為皇考,死去的母親為皇妣。後又改稱先考、先妣。
祖父母
父之父為祖父,古稱王父,又稱大父,也稱為公、太公、翁、阿翁、太翁等。父之母為祖母,古稱王母、大母。
叔伯
父之兄為伯父,父之弟為叔父,簡稱伯、叔。伯父也可稱世父。幾個叔父也按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仲父、叔父、季父。伯父、叔父之妻稱為伯母、叔母。叔母後來又稱為嬸。
外家
即母親和妻子的娘家。母親之父,稱為外祖父,又稱為外王父、外大父。外祖母,又稱為外王母。母親之兄弟,古今均稱舅、舅父。舅母,宋代開始又稱為妗、妗子、妗娘。母親的姊妹,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姨母。姨母之夫稱姨父或姨夫。妻之父母,早期稱舅姑。後來妻之父改稱外舅、外父、丈人、妻父等。唐以後還有以下稱呼:泰山、嶽丈、嶽父。相應的,妻之母稱為丈母或嶽母。妻之兄弟,最常稱為舅,又稱為妻舅、舅子或內兄、內弟。妻之姊妹,古今均稱為姨,也稱妻妹、內妹。妻的姊妹的丈夫,古代稱為亞,或稱為友婿,唐宋以來多稱為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