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對日本田野考古與博物館陳列的一些認識(1 / 3)

王勇

2002年7月至次年2月,根據中國甘肅省與日本秋田縣簽署的十年間雙方文化交流的有關協議,我作為第二年度的兩國省縣間互派文化交流員來到日本,在秋田縣埋藏文化財中心、秋田縣立博物館進行了為期七個多月的工作。在此期間,就田野考古、博物館陳列等方麵與日方進行了廣泛而友好的交流,收獲頗多。現將在日本工作交流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等做一陳述。若有不妥,請批評指正。

一、關於田野考古

參加現場考古發掘、了解日本當前有關考古學方麵的最新動態,是該次來日本的最主要目的。工作中,共參與現場考古發掘三次。分別參加了森吉町漆下遺址(日本繩紋時代後期至晚期遺址,距今約4000-3000年左右,約相當於中國北方的龍山、齊家文化~商代)、能代市ムサ岱遺址(日本繩紋時代與平安時代的遺存)、仙北町払田柵跡遺址(平安時代城址)的現場考古發掘工作。除此之外,參加了秋田縣埋藏文化財中心全體職員一年一度的現場發掘技術研討會;曾主動前往本莊市的大見內遺址、館野遺址,對日本正式發掘前的試掘工作進行了考察;並利用周六、周日等節假休息時間,參加了中屋敷Ⅱ遺址、蝦夷塚古墳群遺址、ムサ岱遺址、菖蒲崎貝塚遺址的麵向廣大市民,由工作人員在發掘期間彙報遺址工作進展、發掘成果等詳情的現場說明會;對日本考古界所使用的最新測量分析、文物整理保護設施進行了了解與學習;參加了室內文物資料的整理工作等。

通過參與以上的各項工作,對日本的田野考古有了初步的了解。與中國相同,日本也有主動發掘、被動發掘之分。秋田縣埋藏文化財中心承擔的主要是因國家農田水利、公路建設等工程項目開工前的被動發掘。無論何種性質的發掘,在正式發掘前的上一年12月上旬,埋藏文化財中心必須對所要發掘的遺址進行試掘(日本稱之為確認調查)。以認真的試掘工作,來了解該遺址的麵積、文化層厚度、文化麵貌等詳情,從而確定來年正式發掘的預算、所需的工作人員以及發掘的工作日等,並做出詳細的工作計劃上報縣文化財保護室批準。第二年的實際工作中嚴格按照計劃進行。試掘工作中是以探溝的方式進行的,未曾見到中國田野考古正式發掘前勘探時普遍使用的“洛陽探鏟”。

日本的考古,以秋田縣為例。田野發掘中,探方與探溝共同使用。探方,與中國一樣,所見多為5×5米,正南北向而布,也有依地勢布方的;但隔梁為0.5米,與中國稍有不同,中國為1米。探方作為主要形式,運用於正式發掘中。探溝除見於試掘工作中之外,也常用於正式發掘中;探溝寬度多為1米,相互間距依遺址麵積大小、文化遺跡密集程度而定,方向可南北、亦可東西。發掘中使用的工具,種類豐富。部分以農具、生活用具為主,諸如有手鏟、鐮、勺、竹片、竹簽、鐵鍬、棕刷、尼龍線、漁線等。以手鏟為例,與中國略有不同。日本的手鏟單一,僅見一種形製,為弧邊、尖頭,中間有脊內凹式手鏟,邊部有刃,相當鋒利。這種手鏟,工作中特別是在較窄小且深的灰坑中取土時比較容易,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刮平麵時因邊緣有一定弧度,使用上不方便;另外,不及中國的平頭鏟,因為其為尖頭,對處理居址踩踏麵時不利。竹簽與尼龍線的使用,在繪圖時很有益。竹簽插於平麵與斷麵需要測的點上,增加了所測點的精確性與繪圖時的直觀性;尼龍線彈性小,很適合長時間繪圖時使用。發掘工地上往外運送土的電動傳送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標高尺與測高儀的使用,在繪製圖時,可將不規則遺跡(遺物)的高度多點位精確測出。日本考古工地中使用的繪圖紙、探方記錄本、出勤冊等,均防水,可在雨中作業。拍攝用的照相機,所見多為尼康FM2.現場重要的遺跡拍攝三組。拍攝前,先在一塊板上寫出所拍物的名稱、層位、日期等情況;拍完說明板後,再拍攝該物的反轉片、副片等資料;膠卷衝洗出後,資料不相混。至於電腦在現場工地的使用,每日發掘結束後,各區負責人,將當日揭示出的最新情況整理彙總後輸入專用軟件,相當便利、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