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孔子與山西儒士(1 / 3)

理學思潮的先驅者——王通

秦漢以降,由於大一統的局麵開始形成並日漸鞏固,地方政治色彩慢慢退出曆史舞台,地方文化的差異性也表現得不再強烈了。特別是在西漢時期,前期的黃老思想和後期的儒家思想成為意識形態的主流,孔子儒學成為朝廷之學,並不倡導地方特色的發展,孔子思想更多的是與各地的儒生形成一種思想繼承和被繼承的關係,山西地區的情形也不例外。另一方麵,從客觀形勢上講,此時的山西地區,中部以北在北方匈奴人的侵擾之下一直不能得到長期的穩定發展,文化發展也相對滯後。隻有晉南地區,因為農業發達,一向被視為朝廷的“股肱之郡”,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到東漢時終於迎來了文化大發展,並逐漸影響到整個山西地區。

在東漢前期,山西地區曾經湧現出像鮑永、閑仲叔、周黨和王霸這樣的名士,成為弘揚孔子儒學、倡導政治節操的著名人物。到東漢後期,更有太原名士郭泰特立獨行,褒揚良善,成為士林的領軍人物,為擴大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做出了貢獻。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當曹操控製了山西中南部之後,派杜畿擔任河東太守,治理農業發達的山西東南部,為曹操大軍提供給養。杜畿在河東太守的位置上一幹就是16年,期間,他不僅實行冬季修戎講武的製度,還開辦學宮,親自執經教授,傳布儒家經典,使河東郡的民風開始變化。所以,史稱“至今河東特多儒者,則畿之由矣”,意思是說,河東一帶的文化發達,有著悠久的思想傳統,就是從杜畿擔任河東郡守的時代開始的。從整個曆史上來看,晉南一帶的文化確實比山西其他地區更為發達,這顯然與這一時期杜畿的努力分不開。

隋唐以後,隨著六朝以來天下混亂局麵的逐漸穩定,孔子儒學開始恢複其主流意識形成的地位和影響。這時候,山西地區相繼湧現了許多大儒,他們繼承了三晉儒學的風骨,也為儒學的整體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

王通(584-617),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一說山西河津)人,隋唐之際著名的思想家。隋朝末年,因為仕途不通,王通回鄉教學,以明王道為己任,廣泛傳播孔子儒學的《六經》,希望重興孔子之學,再振孔子之業。王通的明王道、興孔子的事業獲得了巨大成就,當時就有人稱他為“王孔子”,唐朝的許多開國功臣和早期文臣也都出自他的門下。王通死後,他的弟子們模仿《論語》,把他的言論集輯為《文中子中說》。“文中子”是弟子們給他私立的諡號,意思是禮文先生,表彰他對於孔子儒學的思想貢獻。

王通生逢南北朝大亂之後的隋一統時代,他順應曆史要求,提出了重新確立儒學主流思想地位的主張。從三國到隋唐的三百多年間,孔子的學說經曆了一個巨大的起伏。這三百多年的戰亂頻仍和民生之苦,從根本上是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矛盾尖銳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士認為儒家思想也必須承擔一部分責任。然而,隻有當這個混亂的時代結束之後,人們才能理性地反思儒家思想究竟應該擔負什麼樣的責任。在王通看來,兩漢以來的“天人感應”思想和讖諱迷信占據了儒學的主流,而以孔子為代表的道德教化思想被社會廣泛忽視。為此,王通大力倡導孔子所主張的道、德和仁的思想,強調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其言行必須以孔子的王道和仁德思想為準繩。

另一方麵,針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廣泛流行,王通在檢討儒家思想的不足之處的同時,並沒有完全排斥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價值,而是主張“三教合一”,以孔子思想為核心,對佛教和道教思想加以適當的改造,使這三種思想一同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