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皇三子朱棡為晉王,國太原。次年十月開始為晉王建造府第。初,府址選在古晉陽城遺址之上,據史誌記載“木構已就,一夜大風盡摧”,主者以為不吉,方移址太原府城外東北另建。洪武九年(1376)三月,晉王府竣工。當年又將府城向東、北、南三麵展築,將晉王府括入府城之內。
據史誌記載,晉王府殿宇宏麗,為明朝各王府之最。坊間所傳稱的明代“錦繡太原城”,晉王府為之增色不少。
清順治三年(1646)四月十二日夜,晉王府突起大火,據方誌記載,“烈焰燭天,俱成五色。比日出,自內城,至宮門、大殿、東西齋殿、靈壽等宮盡被焚毀,飛灰蔽野,煙燼逾月始息”。
晉王府被焚毀後,經過清代、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的房屋建造、街道建築,今日難以考其詳細規製。幸而今存有清代繪製的《山西省城全圖》、民國時期的多種山西省城地圖,以及因晉王府而形成的曆史地名,為考證晉王府範圍提供了珍貴資料。
晉王府分外城、內城(宮城)。在清代,精騎營曾駐紮在宮城遺址,而後漸漸形成了以精騎營命名的街道——精營街。自西向東依次為精營西邊街,北接新民三條;精營西二道街,北接新民二條;精營中街,北接新民頭條;精營東二道街及精營東邊街,均南北走向。上述五條街區之北有新民中正街,再北有新民北正街,為民國時期形成的兩條街道;之南有精營南橫街。三條街道均東西向。明代晉王宮城即內城,就坐落精營東邊街、精營西邊街、新民北正街、精營南橫街四圍之內。此四街即晉王府宮城城牆所在地。
晉王府外城,據《永樂大典》記載:“城周二十裏。”此說有誤。明太原府城城圍二十四裏餘,晉王府城絕不可能周二十裏,當係十裏或十二裏之誤。順便說明,明代營造尺一尺,大約為今一市尺的九寸多,一裏約為今572.4米。因此,晉王城城圍大約十餘裏。
肖牆為晉王府毀後所遺地名,乃外城牆所在地。晉王外城範圍,西至肖牆路(今概稱三牆路)由晉王府西城之西肖牆、上肖牆和北肖牆及今柳巷北路北段(柳巷北口至南肖牆西口一段,太原解放前乃西肖牆的一部,打通府東街之後此段與柳巷合並稱柳巷北路);南至南肖牆及其以東的杏花嶺;東至東城街(民國時稱東肖牆)及其北之小東門街;北至壩陵橋南街。今之府東街直貫晉王府址,穿越府內社稷壇(今稱天地壇),將舊時南北向的晉生路、新開路、南華門街等街道切割為南北兩段,與舊時大東門街連接,拓寬為太原市的東西主幹道。
貫穿晉王府址的另一條南北向主幹道是五一路,乃新中國成立後所拓建。舊時自南向北依次有首義門街(至上官巷西口段)、紅市街(至上馬街西口段),三街相連而街名各異。紅市街北口抵晉王府前的東、西夾道之間,形成了一個“丁”字街。打通五一路時,從東西夾道中間拓開,連接晉王府址內的民國時的新開路及精營中街、新民頭條等街道一直向北。今天的山西省軍區及大教場、原省監獄(民國陸軍監獄)、山西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民國時川至醫院)、太原市體育局、原杏花嶺體育場、北倉巷(晉王府廣盈倉,清代大盈倉)、東花園、裕德裏、典膳所等機關街道均在晉王府外城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