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山西歲時節日與人生禮儀(4)(1 / 3)

迎親隊伍中要有陪伴新郎的人。遼縣(今左權縣)一帶是從新郎的親友中找兩個年長者作為“冰人”,再從子侄輩中找一個年齡與新郎相近的稱為“引婿”。雁北平魯等地講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兩個兄長隨花轎同去同回;回來時,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親。大同一帶娶親、送親則隻要雙方女眷中諳熟禮儀者相陪。太穀縣稱呼陪伴新郎的人是“伴客”,陪伴新娘的人是“送客”,除了“送客”,女方多去的人便算是“吃客”了。

新娘出嫁時要哭,謂“哭嫁”。“媳婦哭,娘家富”,認為越哭得厲害越好,當然不能號啕大哭。據說此俗來自“搶婚”、“強婚”。迎親的隊伍到來後,女方的家門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們緊閉、關鎖頂住,迎親者怕誤了時辰,隻有付“開門錢”了事。既要嬉戲迎親者以求喜慶,又要顯示女方門庭的尊嚴。呂梁柳林一帶,迎娶隊伍到女方家門口時,要趕一頭羊在前頭進門,俗稱“撞門”,撞門羊自然也歸女方所有了。

迎娶隊伍進門後,女方設筵盛情款待,新郎要向嶽父、嶽母叩頭辭行。晉中的新郎要“偷”嶽父家中的東西如筷子、酒盅、糖罐等日常用品,當地人稱是“得富貴”。晉東南沁縣等地,新娘臨行前要吃雞蛋餅,俗稱“三顆雞蛋一壺酒,打發閨女上轎走”。這時迎親的隊伍加上女方的送親隊伍,以更為盛大的排場起程了。

民間認為“土生萬物,地產黃金”,女兒出嫁有不帶娘家土的講究,怕帶走故土會少了娘家種莊稼的好運。因而女兒出嫁時,要在炕上換上新鞋,然後由新郎背著或抱著上轎,或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轎,或鋪紅毯、紅布上轎,總之是腳不點地、不帶土,有著農耕文明土地崇拜的觀念。女兒上轎後,母親要含淚繞轎三圈,默默祝願女兒幸福和美;父親則象征性地護送“百步”,然後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親。

迎娶交通工具大多為抬轎,呂梁山區有些地方新娘則坐驢,太行山長治、屯留等地則有騎馬的,雁北平魯則又“騾馱轎”的特殊交通工具,即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著一乘長轎。迎娶路線一般講究走大回環,回時不走來時路,又根據村落位置采取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龍(東)出。路遇別家喜事,兩新娘彼此要贈手帕。

新郎的裝束是長袍馬褂,新娘則是鳳冠霞帔。娶親隊伍回到村,鼓樂大作,鞭炮齊鳴,男方親友、鄰裏一擁而出迎接新娘。晉東南沁縣一帶讓新娘花轎落在一床紅被上,新娘接受了“下轎錢”後,由一有父母兄弟姐妹兒女等的女性“全福人”相攙踩著紅布進門。與“不帶娘家土”相對應,婆婆隨後用笤帚“掃轎土”,即在轎內象征性地掃三下,並取土放在新房炕角席下。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轎後要把穀草、麥麩、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時念誦祝辭。這一習俗叫“撒草”、“撒喜果”,相傳流行於漢代,早先稱“撒穀豆”,意在壓避青羊、烏鴉、青牛三煞神以求吉利,晉南一帶尚保留古意,翼城縣稱為“打五鬼”,浮山縣稱為“摔新人”。

新娘下轎前,平魯一帶先由婆婆為新娘傅粉,名為“添脂粉”,隨後新郎手捧古書——《春秋》或《禮記》,和引親先生到轎前迎接新娘。新娘蒙紅蓋頭,又稱“遮頭紅”,手捧內盛穀米等物的“寶壺”,由引親先生拋撒五穀開路,與新郎腳踩紅氈步入院中。晉南聞喜一帶,新郎掀起新娘的紅蓋頭,在新娘額頭點胭脂,名為“搽油”,然後由女方的“送姑”與男方的“捏姑”(女伴客)左右扶新娘下轎,腳踩紅布或花布進院。翼城、曲沃一帶負責“添脂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新娘懷抱桃枝、曆書、銅鏡、箭等物,由“扶女嫂”扶下轎。隨即以紅綾一匹讓兩個新人各執一端,男先女後而行,謂“牽紅”。新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人在司儀的主持下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在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而新娘卻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