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蘇修份子的家族史(1 / 2)

李家在建國後雖然是第一批歸國的留學生家族,但是祖上的地主成分和李方留學美國、蘇聯的經曆讓李家在建國之後吃了不少苦頭。在蘇聯期間掌握了大量冶金和工藝知識的李方學成歸國,本來也就是圖者報效祖國的念頭,但是沒想到變成了臭老九,什麼牛棚和五七幹校等知識分子的標準流程,李方都體會了一遍。

大兒子李革文也是在特殊時期時期的幼年時期體會了森馬叫無產階級****。二兒子李華明在小時候也吃了不少苦,被其他孩子欺負了多年。

李革文在當知青多年之後終於成功的當上了第一批高考後新生代的反動學術權威,混進了國防科技大學當起了學術型領導。在建國前,李方同誌就是國家少見的戰略級實幹派科學家,曾經在冶金和能源上獲得大量成績和榮譽的大師級專家,拿個院士簡直就像喝水一樣簡單,但是沉下心來在基層搞研究和教育的老頭子根本沒有什麼追逐名利的習慣,年輕的時候回國時候因為是搞基礎研究的,沒有錢學森等人一樣成為樣板工程的包裝價值,成為了為國家國防力量添磚加瓦的國家冶金科技研究所的高級專家就到頭了。兒子當官也是一板一眼實打實的拚出來的,一點也沒有沾光。二兒子在成年之後混了幾十年也差不多混到了一個廳級待遇大學教務主任。

李家的朋友和打交道的人多數也是知識分子,桃李滿天下的這群大熊貓級別的大神活到21世紀的屈指可數,子侄親眷其地位起碼也是中科委級別的大能。搞一些市麵上買不到的儀器簡直就是小菜一碟。兒女親家的周家也是在動蕩時期患難與共的鐵打的交情,一起挨過整的兩個老頭子沒想到子孫如此不旺,要不是互相打氣和等著看孫子,兩個老頭子不可能等到平反的一天。兩家都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但是孫子輩的隻有李辰基一個男丁。這也就成為了周家最大的一個遺憾。

李方和周書作為退休多年的知識分子,在家裏最愛幹的事情就是和孫子/外孫李辰基一起倒騰一些稀奇古怪的科學儀器和手工製作一些‘玩具’。比如測定物質成分的光譜分析儀和製造高精度零部件的地下室手工作坊生產各種‘消費品’。家裏的所有家用電器餐廚器具都是被兩老怪物和熊孩子拆卸組裝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各種機床和設備生產出來的。

本書的主人公李辰基就是李家三代的唯一男性繼承人,3個姑姑都將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從小就是要什麼買什麼。雖然叔叔和3個姑父以及媽媽那邊的2個舅舅2個姨媽等家庭都生的女兒這一點很奇怪,但是從概率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受到9個家庭18個父輩無限關愛李辰基根本沒有養成一絲一毫的驕縱,這全部得益於爺爺李方和外公周書的嚴厲教導和優秀的引導。

父輩們的關愛隻能停留在物質上的關愛,好吃的,漂亮衣服,各種玩具和節日禮物和外出遊玩機會疊加在一個人身上就很可怕了,讓8個姐妹嫉妒的發狂,更可況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知識分子,舊時代的門閥地主出身的兩個老頭子再開明也帶著明顯的重男輕女習慣,兩個家族唯一的男性後裔自然是萬分重視。耕讀傳家的祖輩傳統自然是不可能在進入城市定居和‘文化***’之後還能保留了,但是書籍和知識的傳承可沒有丟失一分一毫。三歲能詩五歲能文太誇張,小學到高考的期間年年各科滿分還是可以保持的。

李辰基從小生活在這種紅樓夢和《歸來》後遺症的環境中,自然要慎重的培養,不然很容易就變成廢人或者思想偏激的人。兩個老頭子做主,從學前教育到小學3年級的課程都是在家裏自學的,到了年紀在通過關係送進學校接受學校教育。可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李辰基的一次和老師的爭論引發的衝突,在美術課上,李辰基畫了一條藍色的金魚,非常的有圓珠筆畫的細膩風範,但是老師以沒有藍色的金魚為由給了一個不及格。

九十年代初的教育還是很僵化的,老師也多是應試教育的標準化產物,在師道尊嚴的支持下,懲罰的李辰基頂嘴的行為,讓這個敢在講台上大聲宣布自己沒有畫錯,應該得滿分的李辰基在教室外麵罰站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