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禮儀不僅存在於人際交往中,也存在於家庭、家族和一個人的個人經曆中,且貫穿於人生曆程的各個階段,幾乎每個人都需經曆的禮儀就是人生禮儀。人生禮儀又稱生命禮儀,主要有誕生禮、冠笄禮、婚嫁禮、壽禮、喪葬祭禮等。
禮儀是一種象征,一種認同,也“是一種交流的媒介”。禮的要義,就是在社會人生各種節目上要鄭重其事,而莫輕浮隨便苟且出之。
《儀禮》是現存最早的關於禮儀的典籍。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初置五經博士,《儀禮》即居其一。入唐,有“九經”;至宋,有《十三經》《儀禮》均在其中,是為儒家經邦治國的煌煌大典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保存著豐富的人生禮儀習俗。
尋覓民間求子的“秘方”
最早的原始人類在亂婚交媾中生殖繁育,不懂得生命科學,以為生殖是母體單一的作用。因此,人類從人和動物下陰生出的直觀現象,便產生了對母體生殖器的崇拜,視其為“生育神”,於是出現了以具有空間容納性質的物體,如山洞、石窩、溝、池壩、瓦缽、盆之類象征母體陰性的求子對象的習俗。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隴東地區的崆峒山,有“打兒窩”。“打兒窩”在石岩半壁上,自然形成,大小不一,深淺有別。結婚後的青年都要到“打兒窩”下,撿石子,朝窩內射打。如果將石子射打進窩裏,就證明自己將來生一個兒子。“射子”意味“射精,若射不進窩,意味“放空”,預示自己將終生無兒無女。
平涼有個地方叫鱉家溝,地形如同婦女的陰部,中間常流淌一股清水,方圓人稱“聖水”。不孕婦女,往返數十裏路去喝“聖水”,祈求懷孕。求孕時,先燒香焚紙,跪拜祭祀“聖水”,心裏還要默念求孕祈禱語:山母多多保佑,賤身生貴子,年年燒頭香,節節送冥錢。一麵祈禱,一麵雙手掬上“聖水”,緊閉雙眼,仰起頭慢慢喝下肚裏,喝“聖水”時,還要想象真有嬰兒在腹中蠕動。
在六盤山裏的一些地方,人們還有拜“母山”求子的習俗。如果一地方有形似人體陰部的山溝,當地的不孕婦女,每月在月經來潮時,帶上香火,到山溝口“拜山”求子懷孕。有些地方,“公山”和“母山”相對峙(公山狀凸字,似男性陽物;母山狀如凹字,似女性陰部,兩山正好相對,人們稱其為“公母山”),當地婚後無兒無女者,常常在林嘯山呼(實為大風吹刮,此時,人們以為山神顯靈之時)時,帶上香火供品,雙雙來到母山前,女麵向公山,男麵對母山,背對背,焚紙錢,點香三炷,行跪拜禮三次,口裏念念有詞,約十分鍾後,磕頭起立,男女緊緊擁抱,意為交歡受精孕子。有些離公母山較遠的青年夫婦,背著家裏的父母,偷偷帶上鋪蓋,備上食物,到公母山野宿,三至五日不等,每天早晚(天黑夜靜時)都要祭祀神山,祭祀一畢,便鑽進山洞(或山坎)中的鋪蓋卷中進行性交野歡。
因此,公母山旁居住的村子裏的長者,視其為“傷風敗俗”,有損莊子的聲譽,就在村頭,對準陰山的溝門,豎立一塊大石頭“鎮陰”。
這塊石頭叫“鎮陰石”或“上馬石”。讓村中男男女女出進村子上馬踩踏,驅散“陰”氣。
隴東地區的不孕婦女,還有在附近山溝、坎、池(皆似女性陰部的)中祈禱子男的習俗,和公母山的祭禮形式基本相同。比如莊浪縣境內的關山頂有一湫池,名曰朝那池,形似女性陰物,傳說是“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羲”的“雷澤”。舊時,關山周圍的村民年頭節下,紛紛來到湫池祭雷神,關隴地區若遇旱災,莊浪、華亭、隆德、涇源、靜寧等地的老百姓,組成浩浩蕩蕩的“求雨”隊伍,遠遠來湫池祭池“取雨”。當地久婚不育者,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或每年的“七月七”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人們來到湫池,祭池,喝池水,淨身,一住就是三五天。如今我們能夠看見的湫池邊大石縫中的洞穴,據說是人們祭池求子時鑿開的。
以上是隴東廣大地區人們崇拜山、石、洞、穴、壩、池求於的習俗。這種求子的習俗大都從上古流傳下來,至今在一些落後的、邊遠的地方,尚還存在這種習俗。
人類到了父係社會,伏羲女媧製婚嫁之禮,實行一夫一妻製,社會進一步文明,原始人才開始對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有了自覺認識,所以從那時起,出現了陽性崇拜的習俗。靜寧博物館珍藏有出土於境內的一尊象征男性生殖器的人形陶祖,據文博人員考證,它是遠古成紀先民們進行與生殖崇拜有關的祭祀活動後留下的珍貴遺物。陶塑人像的製作手法古樸自然,造型生動,實為原始藝術的佳作。陶塑人像的發掘證明,隴原男性崇拜的習俗源起於原始父係社會時期是一種曆史真實。
隴東地區對陽性崇拜的求子習俗,大多以狀似男性陽物的錐形、尖狀物為象征物。如流行於隴東正月十五吃包子的食俗中,有這樣一個風趣的崇拜男性陽物的風俗。婦女在包包子時,特意捏製幾個“錐把子”形的包子,放在籠裏蒸熟,頭部用顏色點上兩隻眼睛,類似蝌蚪,它不僅作為祀神的祭品,還預卜生男生女。新婚後的婦女,將包子拿到水缸前背對水缸,把“錐把子”反手投進缸內,看其仰俯,仰則預兆生女,俯則將來生男。這種“預測”婚後有無子女、一胎是男是女的風俗,看起來滑稽可笑,但卻滿足了新婚夫婦盼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