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新漢學”:為了崛起中的中國(1 / 3)

2012年11月3至4日,第三屆世界漢學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其會議主題為“漢學與當今世界”。大會主辦者為國家漢辦(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中國人民大學,其核心議題包括:漢學的振興,漢學如何適應中國之世界角色的變化,以及如何擴大與深化中國在國際漢學中的參與。

首屆世界漢學大會以“文明對話與和諧世界”為主題,於2007年春季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該屆大會關注的中心是漢學在各文明之和諧關係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這一主題延續到了2009年秋天舉行的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漢學與跨文化交流”,其基調是探尋中國與西方這兩種文化傳統間的共通性。

第三屆大會討論了中國研究的過去與現狀之間的聯係,並探索漢學在未來的發展之路。大會主辦者強調了傳統漢學與今日的“中國學”研究之間的承續關係,並希望推進中國學界與海外中國學界之間的溝通。會議認為,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國道路”成了一個新的重要議題,而漢學也應該順應這些趨勢。

大會提出了建立“新漢學”和“大漢學”的構想。“新漢學”需要進一步地順應時變,加強對話能力和責任意識。“大漢學”則須走出傳統漢學研究的界限,探討新的議題。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大會開幕式發言中強調,漢學要為“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理解作出更多貢獻。他還指出,漢學是加深中國與世界文化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渠道。

此次會議依據大會慣例,在開幕式主席台左右各垂一聯字幅,其上分別寫有來自中國經籍和希臘經典的箴言:《周易》中的“與時偕行”與柏拉圖所言“因勢而通”。這兩句話互為補益,象征著人類共同的精神求索。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的發言著重闡釋了這兩句箴言。他指出,把握“時”與“勢”,曆來是一個重要議題,而且在當今具有尤為重大的意義。漢學需要融通古今,“察古”而立於今,“視往”以知來者,即《管子》所謂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作了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他強調指出,人類正在經曆一場空前的危機並開始了一次新的“覺醒”,我們需要在這一全球化的語境中對漢學的發展進行審視。許嘉璐認為,人們開始意識到,金錢和技術至上的思想使人類迷失了自我,因而,必須對人類、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重新進行闡釋。為此,人們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中,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道家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觀,以及佛教“緣起性空”的本體觀都旨在號召人們以敬畏、感恩的心態遵從自然和社會規律。類似的理念也存在於其他傳統中,隻是人們已經忘卻了它們。在這種現實情況之下,我們的時代需要去重新品味古初聖賢的智慧。

在“回歸源頭”的大旨之下,許嘉璐提出,漢學應該麵向當下、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關於當今中國的現實情況,他談到了當下諸多問題的解決之道,以及漢學所應擔負的職責,特別是青年人對於繼承中國傳統知識的責任。世界需要漢學,中國文化的穩定與統一性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經驗,有助於人類構建新的倫理。與此同時,為了臻達新的高峰,為中國和世界貢獻豐富的智慧,漢學同樣也需要世界。

許嘉璐呼籲擴大與世界漢學界的交流,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政策:他期望中國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能夠長時間地在外國住下去,也期望外國學者在中國住下來。這些交換有助於在把握異質文化和理解對方思維特點的基礎上展開文明對話。與此同時,應該深化中外合作,為中國和全世界而推進對漢學人才的培養,合作開展重要問題研究,合作舉辦教學研究機構。同時,還須更多地向外國民眾介紹中國文化,祛除那一層產生於誤解的“神秘”光環。

對於漢學在當今世界的天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在發言中亦有闡述。他指出,科學至上的思想、對市場和消費的崇拜都對人類的曆史命運形成了挑戰。中國近二三十年來同樣存在崇尚技術,蔑視道德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討論的就不僅僅是不同文明的開放互動、相互借鑒、共存共榮,更是要討論它們的目的。對漢學問題的研討應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界為解決全人類共同難題所作的努力之一部分。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談到了美籍日本學者埃德溫·雷紹爾(Edwin Reschauer)1974年發表於《外交事務》雜誌的一篇頗具開創意義的論文。日本“經濟奇跡”常被歸結為國家西方化的結果,而這篇論文質疑了這種解釋。文章指出,日本的成就可歸功於傳統的文化實踐—團隊精神,努力工作,節儉,精英意識,互助和選賢舉能。然而這些價值理念不僅僅屬於日本,而屬於整個“漢文化世界”。因此,雷紹爾得以預言未來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並且,他還頗有先見之明地提到,中國如果能夠擺脫計劃經濟的桎梏,也會變得繁榮富強。

杜維明以中國“龍”的形象為例來說明儒家文明的特點。他強調說,他永遠不會將“龍”這個詞譯為“dragon”。這位學者指出,“龍”是儒家整體學說的象征,因為它將人們所熟悉的諸多動物原型的特征融為一體。儒家學說以此類形象凸顯出和諧的特性,這一學說具有包容性,尊重多樣性,並可以做到兼容並蓄。龍象征著中國傳統中對人文主義的全麵而整體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是以核心概念“仁”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