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仲春,第一屆世界漢學大會曾以“文明對話與和諧世界”為主線,演繹“和而不同”與“對立產生和諧”的先哲教誨;2009年初秋,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又以“漢學與跨文化交流”為焦點,闡揚“同歸而殊途”、“此路亦彼路”的古代命題。中外文化之交流、交鋒乃至交融,輻輳或異、理一分殊,若論文獻之豐富、思緒之久遠、積澱之厚重、論域之廣袤,則莫過於漢學。
世界漢學大會倡導中外同仁跨越曆史傳統、價值觀念、族群身份的隔閡,由對話而增進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異,從差異而達致和諧。當今世界紛爭不斷、危機愈烈,然天道存焉、人心向善,世界漢學大會的根本理念正得到日趨廣泛的認同。
“漢學”與“中國學”或各有所重,而“漢學”之所由者(Sinologie或者Sinology),亦是“中國學”之謂(China Studies或者Chinese Studies)。作為一個植根於中國、發展在海外的研究領域,漢學經曆過“尋求風物、風情”的遊記漢學階段、“尋求譯介、容納”的傳教士漢學階段、“尋求學科建製”的學院漢學階段,時至今日,當已涵蓋海外扶餘關於中國的全部研究。
近代以來,中國自身曾經在“傳統”或者“西化”之間左右搖擺,曾經在“獨白”或者“沉默”之間長期掙紮。而當今世界麵臨著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多重震蕩與巨大調整,從篳路藍縷中走出的“中國道路”(Chinese exploration)也已經依稀可辨。在如此的時代際遇下,漢學必將麵臨著“當代中國”與“當今世界”的兩重更新。中國作為漢學的緣起之地,也應更多承擔起會通古今的中樞之責。
由此,第三屆世界漢學大會將以“漢學與當今世界”為題,梳理傳統漢學與當代研究的承續,推進中國主流學術與海外漢學的溝通,探討世界對中國的闡釋以及“中國道路”對世界的意義,並配合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的“孔子新漢學計劃”(Confucius China Study Plan),通過語言與思想、漢學與國學、“新漢學”與世界大勢的相生互動,使“文明對話”與“文化交流”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
老子有言:“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道德經·第十四章》)西哲亦雲:“古代圖景,勝於今哲。”(西塞羅:《論演說家》)“漢學”究之於“當今世界”,亦即“察古”而立於今,“視往”以知來者。第三屆世界漢學大會將為各界賢達再置青梅、重續前緣,以文會友、縱論天下。
《管子》:“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