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山西麵食大觀(7)(1 / 3)

製法:將牛肉(垃好是五花肉、肋條肉)切成小塊;胡蘿卜洗淨去皮切成約6厘米長條;芹菜去葉,根洗淨切成6厘米長段;蔥切大段;薑切成片。瓢上火放入食油(約700克),待油熱後投入牛肉塊清炸,炸透後撈出備用。另用一個鍋上火加入食油50克,待油熱後投入番茄醬煸炒。隨後放入鹽、白糖炒勻後加入清水1500克。然後將炸好的牛肉塊、蘿卜條、芹菜段、蔥段、薑片、胡椒麵一並放入鍋內,燒開後,撇去浮沫,改用文火煨燉,直至將肉燉爛為止。肉爛後揀出蔥、薑、蒜、蘿卜及芹菜,盛入小盆內即戚。

蝦仁炸醬

“蝦仁炸醬”是傳統澆頭之一,流傳於太原一帶,為各種中、低、檔筵席之用。

原料:蝦仁150克,豬肉250克,豬汕50克(實耗),食油50克,蔥花、薑末、蒜片、醬油、鹽、味精、胡椒麵、料酒各少許,雞蛋清一個,水粉麵少許。

製作方法:蝦仁放入碗內,加入蛋清一個,水粉麵少許抓勺,將蝦仁漿好。炒鍋置火上加入豬油約500克,待溫五成時投入蝦仁,用叉劃散、劃透,漂起後撈在小碗內備用(餘油倒出,另作他用)。豬肉切碎剁成末。炒鍋重新上火放入食油、花椒,油熱後投入肉末煸炒,待煸盡肉末水分時,隨即加入蔥花、薑術、蒜片及蝦仁翻炒,再加入醬油、食鹽、味精、胡椒粉及少許高湯翻炒均勻,盛入碗內即成。

番茄肉末炸醬

“番茄肉末炸醬”為民間家庭常用的一種澆麵調和。此品先是用西紅柿後發展為用番茄醬,四季通用,這也是吸收西式作法改進的,頗受食客的喜愛。

原料:肉末150克,番茄500克,花椒油100克,豆瓣醬30克,醬油50克,蔥花、薑末、蒜片、味精、精鹽各少許。

製法:番茄用開水燙皮,去盡皮蒂,用手握擠去籽,用刀切碎(或捏碎)。炒鍋上火,加入花椒油,油熱後投入肉末煸炒,待肉末變色發白時,放入豆瓣醬、蔥花、薑末及蒜片略炒,再將切碎的番茄倒入鍋內翻炒,隨後加醬油、精鹽、味精,中火燉熬1分鍾即成。

西紅柿茄子鹵

此品是民間家庭常用的澆頭之一,在蔬菜淡季食用的一種麵飯調和。

原料:茄子500克,食油75克(實耗),西紅柿150克,蔥、薑、蒜、白糖、鹽、冬筍、黃瓜、味精、花椒水、濕澱粉各少許。

製作方法:將茄子洗淨削去外皮,切成手指肚大的小塊。蔥切成馬蹄段,薑切末,蒜切片,冬筍、黃瓜切片或丁,西紅柿開水汆透去掉皮即可。炒鍋上火加入食油1000克,待油熱後,投入茄塊炸至發黃時撈出,倒出餘油。瓢重新上火,留少許油投入蔥、薑、蒜略煸,加入茄塊、筍片、黃瓜片翻炒,隨後加入花椒水、鹽、白糖、味精再翻炒幾下,放西紅柿,加入兩勺高湯、水澱粉勾成流水芡汁倒入碗(盤)內即成。

羊肉鹵子

“羊肉鹵子”,為冬季食用蓧麵類麵飯澆頭之一,是山西麵飯中的主要澆頭,適用於高檔筵席。

原料:肥瘦羊肉500克,食油50克,花椒水100克,幹辣椒3個,醬油50克,精鹽15克,胡椒粉、香菜末、桂皮各少許。

製作方法:將羊肉切切成6毫米見方的丁,蔥切成段,薑切成片。炒鍋上火放入食油,待油熱後投入羊肉丁煸炒,肉丁煸透發白時,隨後加入醬油、精鹽翻炒,再加入清水1500克及蔥、薑、桂皮、辣椒、胡椒粉,改用小火煨燉,直至將羊肉燉爛為止,盛入小盈內撒入香萊末即成。

過油肉鹵

過油肉是山西的傳統名萊之一,它不但是筵席中的下飯菜,而且也可作為麵飯澆頭,汁比菜肴多些,深受民間百姓的喜愛。過去,在太原、晉中平川一帶有這樣的民謠:“一盤過油肉,兩碗白皮麵,滴點香酸醋,賽過小神仙”。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種食俗雖然有所改變,但仍保持著獨特風格,所以仍是民間百姓傳統吃法之一。

原料:豬裏脊肉200克,植物油80克,雞蛋1個,冬筍、木耳、黃瓜片、醬油,醋、精鹽、味精、料酒、胡椒粉,濕澱粉、蔥、薑、蒜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裏脊肉頂刀橫切成銅錢厚的小薄片,放入碗中用適量精鹽、料酒、胡椒粉入底味,之後磕入雞蛋,放入少許濕澱粉和植物油上漿。蔥切成馬蹄片,薑切末,蒜切片;木耳用水泡好撕成小片;冬筍、黃瓜分別切片。取碗一隻,放入適量醬油、料酒、味精、胡椒粉、精鹽和濕澱粉、高湯,對成汁,汁要多於菜肴。炒鍋上火放入適量植物油,待油五成熱時,將上漿的肉片下入油鍋劃散變色即可撈出控出油,炒鍋留底油,投入蔥、薑、蒜稍煸,然後放入過油的肉片、筍片、瓜片、術耳,翻炒勻後,烹入少許醋,再倒入對好的汁,翻炒淋明油即可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