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安位於泰山腳下,自古便是登臨泰山的必經之處。
大明永樂十五年,泰山半山腰處的玄德宮香火鼎盛,往來的遊人仕子不絕如縷。他們或等高極目,或吟詩作對,或為一睹泰山日出,或為一攀千級石階,肆意灑脫,渾然忘記了十幾年前的那場腥風血雨。
自永樂皇帝祭祀泰山以後,四海升平,加之討伐安南的勝利,使得舉國上下沉浸於天國上朝的美夢中。更令天下人欣喜的,卻是泰山腳下出現祥瑞。七月十二,一塊高達兩丈,寬有一丈的石碑被一位農夫自田裏挖出。石碑上部刻有千裏山脈,一名高大的老者,手握木杖,一腳跨過一座山。石碑中部則用巨大的金文寫到“天下永昌”四個大字。再往石碑下部看,卻是無數密密麻麻的小符號,七歪八扭,似字而又非是,然眾人無一識得。石碑四周,飾以草木。
泰安縣令見到石碑後,一雙小眼睛發出令人駭然的光芒。他迅速上報,直至永樂大帝處。頓時天下皆知,無數人流悉數湧向泰安,爭相一睹石碑風采。連以解縉為代表的文人儒宗亦表示對石碑上的未解符號產生興趣。
龍心大悅,令泰安縣於八月初七之前解送石碑入京。那一天,正是南征大軍歸朝之日。
然而,就在石碑被發現後的第七日夜裏,保存石碑的屋子發出一陣衝天白光,無數的瓦片牆磚在白光中飛向天際,化為齏末。接著一聲轟然巨響,一個近五丈闊,兩丈深的大坑出現在人們眼前。而那石碑,已然消失不見。
聞此消息,泰安縣令當場暈了過去。
寧遠是泰山玄德宮的一名小道士,今年不過十七八歲,生性跳脫活潑,平時負責打掃靈霄閣。在玄德宮,他已經待了十五年。十五年前,師傅把他從山腳下帶回,當上了守門小童。當時,師傅在一處灌木叢中找到他,而在另一旁,一具書生的屍體歪躺在一邊,背上一道深深的刀痕,手上抓著一塊白布,上麵用血寫著“寧遠”二字。年僅三歲的寧遠躲在一處密集的灌木叢中,呆呆的望著書生的屍體。他叫寧遠,父親手中血書上的寧遠,至死之前還掛念的寧遠。
在玄德宮生活了十五年,寧遠一直以跳脫活潑的性格示人,在同齡的孩子中還算略有威望。然而,寧遠一直記得那騎馬砍向父親的騎士,那濃密的大胡子,凸出的眼睛,揮刀時的姿態。
後來永樂皇帝祭祀泰山,寧遠再一次見到了那個身影。不過他已經是一名都指揮使了,身負佩刀,威武的跟在皇帝身後。那時候,寧遠知道,恐怕終身報仇無望了。
放下心中的一個包袱之後,寧遠的心態由失落漸漸轉向平和。每日自律的完成早課,打掃完靈霄閣,還有練習吐納。
玄德宮屬於全真道,主張三教合一,修煉內丹,以獲得長生。然而道觀中全無半點有關練氣的道藏書籍,隻有一卷卷《道德經》、《黃庭經》之類的道家經典和《孝經》之類的儒家典籍。這些典籍就存放在靈霄閣,正是寧遠每日打掃的地方。
日子平淡無奇,與世無爭,直到那石碑出世。
當祥瑞石碑的消息傳到玄德宮時,觀內大小道士頓時叩首三清,膜拜神靈,以為是神仙顯靈。接著,一撥撥大小道士紛紛自泰山而下,來到那存放石碑的屋子,隔著一道紅線,肅穆凝視。
寧遠是最早下山觀賞石碑的道士之一,一回到道觀,一些比他小的道童圍著他問東問西,搞得他不勝其煩,終於決定帶著這幫子小道童下山開開眼界。當然,山居寂寞,寧遠也是貪玩圖個好玩而已。
其實帶這些小道童下山是不被允許的。畢竟他們年紀太小,下山之後極易闖下禍端,從而關係玄德宮。於是,在一個夜裏,寧遠帶著七名小道童偷偷翻過高牆,直奔泰山腳下。當初石碑被發現之後,縣令就在石碑周圍築起廳堂,保存石碑。畢竟石碑重逾萬斤,不容易搬動。
來到這處廳堂,寧遠發現兩名衙役正在無精打采的巡視,上前商議讓小道童們進去一觀,卻不料被一口拒絕,隻有悻悻離開。
等了一會兒,見倆衙役睡眼朦朧,便和一眾道童躡手躡腳的朝廳堂內走去。燈火昏暗,加之他們身穿深青色道袍,粗看之下,倒是沒有察覺。衙役打了個嗬欠,倚著柱子,眯起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