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總會被各種消極的情緒左右,進而失去思想和行為的方寸,使生活變得混亂不堪。所以,要想有條不紊地生活下去,擺脫各種消極情緒的困擾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下麵,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消極情緒以及消除它們的方法。
一、難過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影響我們與他人感情最深的一種情緒就是難過。人之所以會難過,是因為內心認為自己失去了什麼。當一個人心裏難過時,往往也容易誤會別人,有時候我們倒是應該聽聽這些人內心的話。
難過的產生,是因為自己的期望落了空。例如,我們有時候期望某人信守所承諾的,結果他沒有;也有時候我們請別人代傳話,結果他沒把話帶到。
碰到這種情形,就會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乃至於日後不再對他信任。這種期望落空的事情,往往就會使人產生難過的心情。
解決難過情緒的辦法有:
(1)要好好想一想,到底自己是不是真有什麼損失。
(2)好好想一想當時的狀況,自問一下:“我真有什麼損失嗎?還是我太早下定論或下的定論太苛刻了?”
(3)心平氣和地把心中想說的話跟使你生氣的人談一談,這可以消除你的難過或不解。隻要你能好好地跟對方溝通,澄清自己所疑惑的,那麼心中的難過很快便會消除。
二、生氣
生氣的範圍包括從輕微的不悅到憤怒、冒火、大發脾氣不等。生氣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人的私事,它會波及很多人,影響是很大的。曾經有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
劉老板接到一個電話,說他兒子因打架鬥毆被派出所拘留了。劉老板隻有這一個兒子,非常溺愛,可惜兒子從不肯給他爭些臉麵,進派出所已不是第一次了。老板的心情因此變得很糟糕。
這時,銷售經理進來報告說:“前天的那筆生意沒有成交,因為那位客戶對我們的產品不大滿意……”老板立即打斷銷售經理的話,斥責道:“你真是個笨蛋,到手的生意都黃了。你是不是覺得在經理的位置上已經坐得很安穩了,誰也搬不動你?”銷售經理怒氣衝衝地從老板的辦公室出來,心想:“我每天辛辛苦苦竭盡所能地工作,做成了多少生意,現在僅僅因為丟掉了一筆生意就恐嚇要解雇我,豈有此理!”
銷售經理嘴裏嘀咕個不停,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他把秘書叫進來說:“今天早上我給你的那5封信打好了沒有?”秘書回答說:“還沒有,我……”銷售經理冒起火來,斥責說:“不要找任何借口,趕快打好這些信件。如果你辦不到,我就交給別人。雖然你在這裏待了3年,並不表示你將終身受雇!”
這位秘書用力關上門,出來抱怨道:“真是煩透了,3年來,我一直盡力做好這份工作,經常超時加班,就因為我無法同時做兩件事,就恐嚇要辭退我,豈有此理!”她回家後仍在生氣。進了屋,看到8歲的孩子正躺著看電視,短褲上破了一個大洞,盛怒之下,她嚷道:“我告訴過你多少次,放學就回家,不要去瞎瘋,你就是不聽。現在你給我回到房裏去,晚飯也別吃了,以後3個星期不準看電視!”
這位老板的消極情緒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工作,也使下屬的情緒受到影響,最終會使公司的各項工作難以正常落實。所以,一個人應該能夠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感與行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提醒自己,別人違反了我們的原則或規定很可能是他的無心之過,也許他不知道我們認為什麼重要。
(2)警惕自己,就算是別人違反了我們的規定或原則,也並不表示我們所定的規定或所持的原則就是對的,即使我們堅決這麼相信也罷。
(3)問自己這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就長遠來看,他這麼做是不是真對我有什麼幫助?”如果我們想消氣,不妨再這麼自問:“從這件事上我能學到些什麼?我該用什麼方法,把所持的規定或原則告訴他,好讓他對我真有幫助,並且未來也不再觸犯?”
譬如說,如果我們生氣了,那就改變自己的認知——也許那人真不知道我們的規定或原則;或者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如何能更有效地讓他知道我的想法;或者改變我們的行為——鄭重地告訴他:“這是隱私的事,對我極重要,你絕不能跟別人提起。”
三、挫折感
挫折感的產生有很多渠道,當我們覺得周圍好像被困住而走不出去,就算怎麼努力也得不到所希望的,這時我們就會產生受挫的情緒。當我們覺得有挫折感時,表示我們相信自己還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挫折感與失望有些不同,失望代表著我們想要得到某些東西但卻得不到。可是挫折感卻有好的意思,它表示我們還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隻不過我們現在所采取的措施不管用,想要達到目標,我們就得改弦更張。
解決挫折感的辦法很簡單,隻要做到下麵幾點:
(1)多動動腦子,想出一些能達到期望的新方法。
(2)針對當時的情況加入一些新的資源,例如找個行家指點一番,請教他們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所希望的結果。
(3)以愉快和探究的心情去學習,看看所學到的東西,如何在今天以及未來幫助我們,如何減少我們在時間上及精神上的耗費,並使我們得到“尋獲”的快樂。
四、不中用
有時當我們覺得有些事該做卻做不來,這時就會產生自己不中用的感覺。
處理這種情緒的解決辦法是:
(1)簡單地問自己:碰上某種情況而覺得自己不中用,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恰當?我到底是不中用,還是應該改變這種想法?也許我們所認為的中用,就是到迪斯科舞廳跳起比邁克爾-傑克遜還要好的舞步,如果真是如此,那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我們還真是如所想的不中用,那麼就趕快去找些比先前更好的處理事情的方法。
(2)當覺得自己不中用時,要有改進的勇氣;提醒自己並非完美,隻要我們能時時記取,持續且不斷地改進,並且確實去實踐,那麼很快便會覺得自己是個中用的人。
(3)找一位可以效仿、學習的對象。他必須是在我們覺得自己不中用的那個範疇裏成功的人,好好問他該怎麼做。隻要有任何一點點的進步,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並非如所想的那麼不中用,從而也會發現學習的樂趣。事實上,隻要用心去學習,我們就會發現可以做任何事的能力就蘊藏在自己身上。
五、心力交瘁
當我們有心力交瘁的感覺的時候,心裏就會覺得痛苦、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時那些事對我們來說已失去了積極的意義,生活盡被那些我們無法控製的人、事、物所影響。自己似乎毫無改變的能力,最後這個問題就越來越大,直到我們承受不了為止。這時我們就得好好檢討一下,到底是什麼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我們之所以會心力交瘁,是因為想一下子就處理很多事情,想在一夜之間就來個改頭換麵。在各種情緒中,沒有哪個比心力交瘁更傷害一個人了。
解決心力交瘁的辦法是,必須立刻決定如何重新控製自己的生活。
(1)下定決心,從我們目前正在處理的各樣事情中挑出自認為最重要的。
(2)把這些自認為對我們最重要的事寫在紙上,按照重要順序排列,這可以讓我們覺得諸事都在掌控之下。
(3)好好審視紙條上列的第一項,想想該怎麼做,隨後拿出行動直到做好為止。一旦把第一件事情完成後,就會做得更起勁,因為這時我們會覺得又重新有了控製能力,心力交瘁及沮喪的現象也會因而消失。在此情形下腦子就能夠順暢地運作,源源不斷地想出更多解決事情的辦法。
(4)日後當我們想消除這種心力交瘁的現象,就要盡量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能控製的事情上,從中找出對我們有積極意義的,哪怕我們還不了解也罷。
六、孤獨感
這種情緒使人有種與其他人疏離、隔絕的感覺。當我們有了這種感覺,就意味著得多多跟人接觸了,特別是在心靈上,否則即便有再多的朋友,仍可能會產生孤獨感。
解決孤獨感的辦法是:
(1)首先要有這個認知,我們的生活不可能獨立於人群之外,必須盡可能融入大家,隨即拿出行動去跟人們接觸、結交,相信在我們周圍有不少關心我們的人。
(2)確認自己需要跟別人有什麼樣的接觸。我們需要的是愛情還是友情?抑或隻是找個朋友隨便談談,大家笑一笑?一定要確定自己真正需要的,如果這些仍不管用,那麼第三種方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情緒狀態。
(3)孤獨也不是一件壞事,它提醒我們:“我希望能有朋友,好讓我能去關心他們,隻是現在要決定的是到底跟他們要建立何種關係,然後趕快拿出行動。”
(4)立即行動,跨出我們的腳,伸出我們的手,去跟想結交的人接觸。
七、害怕
害怕的範圍從最輕微的關切到強烈的擔心、焦慮、恐懼,其來有源,所傳遞的信息也很簡單。人之所以會害怕,往往是對可能發生的事在心理上沒有做好準備。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是勇敢地去麵對它,就是應設法去改變它。可悲的是很多人不是不敢承認自己害怕,就是任由害怕去折磨自己。這兩種心態統統於事無補,而害怕也不會因此消失,事實上,我們無須對害怕屈服,也無須過度悲觀地害怕,當然更無須裝作它不存在。
處理這種害怕情緒的辦法是: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到底害怕的是什麼,首先要搞清楚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多大。為了給自己安慰,應該盡量減小危險的計算結果。怎樣才能“減小危險的計算結果”呢?有這樣一個例子可供借鑒。
美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了減小人們對戰爭的恐懼,擴大兵源,曾請心理學家巧妙進行了一次“減小危險的計算結果”的宣傳:“參軍打仗並不危險!如果是打傳統的常規戰爭的話,不用擔心你當了兵就會死。當了兵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留在後方,一個是送到前線。留在後方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送到前線又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受傷,一個是沒有受傷。沒有受傷不用擔心,受傷的話也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輕傷,一個是重傷。輕傷不必擔心,重傷的話也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能治好,一個是治不好的。能治好的不必擔心,治不好的也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不死,一個是死……也好,因為你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所以,如果打的是傳統常規戰爭,照上麵的說法,死的機會比常人認為的1/2小得多,最多不到1/16,生還的機會好像還挺大的。這樣一算,減少了許多人的恐懼,征兵工作進展得相當順利。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妨借鑒這種方法,減小恐懼。在搞清楚發生可怕情況的可能性之後,就要做好心理準備,看看有什麼辦法來處理這一切。當我們做了一切能做的,如果還是內心忐忑不安,這時就得從根本著手:拿出我們應有的信心。
八、失望
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失望這種情緒,它可能會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因為它會使我們的意誌一直消沉下去,永遠地失去所想追求的願望。當我們期望得到什麼卻未能如願,這時內心就會產生出失望的情緒。之所以會失望,是因為所期望的目標未能實現,所想要的東西未能得到。遇有這種情形,就得修改自己的期望,使之合乎當時的狀況,隨即拿出行動以實現這個目標。
解決失望情緒的具體辦法是:
(1)從讓我們失望的這件事裏學習,看看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然後好好檢討出對我們有幫助的做法。
(2)重新設定目標,使之讓我們更有興趣去追求,並且讓我們能夠很快得到進展。
(3)想一想自己是否失望得早了些。當我們所期望的還未得到,很可能是我們正好處在得到之前的那一刻。如果我們所期望的目標不切實際,那麼就免不了會失望,就好像今天去到田裏撒種,明天就想要見到果實一樣。
(4)最重要的是不貿然地以為一切已沒指望,應該有點兒耐心。在等待期間,我們可以好好檢討一下自己實際想要的是什麼,然後試著擬出更有效的實現方法。
(5)最有效的處理方法,就是建立起對未來的積極心態,而不要管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
九、懊悔
人生中我們最想避開的情緒之一就是懊悔了。懊悔的產生,乃是因為違背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原則,要想日後不再有這種情形,我們必須立即拿出行動。
解決懊悔情緒的具體辦法是:
(1)承認自己確實觸犯了所恪守的原則。
(2)心裏牢記著,日後若再碰到類似情況,必依照所持守的原則或規定行事,對自己保證日後不再犯相同的錯誤。當我們能對此保證下定決心,那麼先前的懊悔便會一掃而空,甚至於成為我們未來追求更高標準的動力。所以我們得好好地利用懊悔,切不可終日陷於其中,耗損寶貴的精神。
十、不痛快
不痛快通常不是一種太強烈的情緒,不過它會困擾我們,造成好像什麼事都不遂人願的假象。不痛快的表現是:不耐煩、煩躁、不安、操心以及輕微的困窘,這一切都透露出事情有些不對勁。或許是我們認為事情處理起來有些麻煩,也或許是結果未如我們先前的預期。
處理這種不痛快情緒的辦法很簡單:
(1)運用各種技巧來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
(2)確定自己所想要的。
(3)改變做法。稍微改變先前的做法,看看是否會使我們的情緒好些,或者是改變一下先前所設定的目標。
就像其他幾種不利情緒一樣,不痛快若是不去處理,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綜上所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過不管是什麼樣的情形,別忘了要盡可能使自己周圍所圍著的是快樂的而非痛苦的人。有些人雖然什麼都不缺,可是經常有痛苦的情緒,或者他周圍都是些痛苦的人,那麼他就不能算是成功者。要想讓周圍都是快樂的人,我們就得幫助他們很快地改變狀態,能無視於周圍的環境而感到快樂。
一個高情商的人應是一個能成熟地調控自己情緒、情感的人。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取得成功,我有必要控製自己的情緒、情感,理智地、客觀地處理問題。但是,控製並不等於壓抑,積極的情感可以激勵我進取上進,加強我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不抱怨,始終保持積極心態
頭狼用它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強者,一個真正擁有自強性格的人,無論他處在何種環境中,他不是在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通過積極的行動去改變自我的處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在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並非是想著怎樣去改變,而是在抱怨、埋怨。接下來,讓我們一同看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實例,來看看自強者是如何積極主動地改變自我的命運,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吧。
趙偉是一個從南方小城市到北京來尋求夢想的年輕人。由於家裏經濟條件不好,雖然他的學習成績不錯,但是高中還未讀完他就輟學了。然而,這個年輕人卻是一個心中擁有偉大理想和抱負的年輕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
北京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地方,大學生、研究生多的是,他們都很難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擁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就更不要說像趙偉這樣高中都沒有畢業的年輕人了。在剛剛到北京的時候,趙偉找到一個在北京待了很久的老鄉,並且為了省錢跟老鄉在城鄉接合處合租了一間平房,開始尋找工作。
趙偉碰了無數次壁,被許多公司拒之門外。然而他並沒有放棄,仍然在尋找。而他的那個老鄉,雖說在北京混了一段時日,但是依然沒多大的起色,還在一家公司裏做銷售。
一天晚上,當趙偉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住處,卻看到老鄉正獨自一人喝悶酒。趙偉見他心情不怎麼好,便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老鄉聽到趙偉的問話,不由地張口大罵起來,並且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說什麼努力工作不如會拍馬屁,再怎麼苦幹實幹不如有個好爸好媽之類的。
從老鄉憤憤不平的言語中,趙偉漸漸地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在老鄉上班的公司,他那個部門的主管恰好辭職,要選出一個新的主管,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個位置非他莫屬,沒想到的是結果公布之後,主管卻是一個剛剛進公司沒有多久的新人,並且是他一直就瞧不上眼的小丫頭片子。這又怎麼會讓他心裏平衡呢?
老鄉在說完這些後,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慨,並且詢問趙偉工作找得怎麼樣了,並且勸趙偉如果真的找不到合適的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因為在這兒沒有關係,不會拍馬溜須是很難有所發展的。
老鄉的話並沒有影響到趙偉,他依然在尋找著工作,因為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尋找到一份工作,並且憑借著自我的努力會做出一番事業的。
終於,趙偉找到了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一個他人看起來沒有多大前途的工作,但是他仍然認真地對待,將它做好,並且利用工作之餘去學習一些他欠缺的知識。
轉眼之間三年過去了。趙偉終於實現了自己來到這座城市的理想;他不再是一個打工者,而成了一家規模雖然不大但是經濟效益較為不錯的私營企業的老板。
雖說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時候就像上麵事例中趙偉老鄉所說的那樣,有一個好的出身、好的父母確實對我們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益處,但是這些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也是無法改變的,難道說這些與生俱來的不可以改變的因素就直接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