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文化遺產繁榮“格薩爾”研究

楊恩洪

著名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形成與流傳在我國的藏族與蒙古族地區,蒙古族稱之為《格斯爾王傳》。它是至今在藏、蒙古、土等少數民族中口耳相傳的活形態史詩,也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被譽為東方的《伊利亞特》,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格薩爾王傳》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十分關心與重視,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的普查和搶救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格薩爾王傳》的整理與研究工作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

我國格薩爾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藏文《格薩爾王傳》與蒙文《格斯爾王傳》已經流傳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其中部分章節被譯成英、法、德、俄、日、印地、芬蘭等多種文字。格薩爾研究已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

2001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上通過決議,將“史詩《格薩爾王傳》千周年紀念活動”列入2002年-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項目。這充分說明我國的格薩爾事業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與高度評價,同時也在學術領域為我國贏得了國際聲譽。

深入開展《格薩爾王傳》千周年紀念活動,不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政治影響。對於促進與推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將產生積極作用。

“相約格薩爾故裏學術論壇”是《格薩爾王傳》千周年紀念活動中的重要活動之一。這一活動得到了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共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全州絕大多數地區都是過去的國定、省定貧困縣,財力匱乏,在這種條件下,能夠舉行規模頗大的學術論壇,是難能可貴的。

甘孜藏族自治州具有豐厚的《格薩爾王傳》文化資源,是公認的格薩爾王的故鄉。那裏民俗民風古樸,文化積澱豐厚,而且人才濟濟,為甘孜藏族自治州開發獨具特色的《格薩爾王傳》文化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年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格薩爾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格薩爾故裏特色的路。這裏的史詩人文景觀、藝人說唱與格薩爾藏戲等均獨樹一幟,成為人們關注的文化品牌。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全國格薩爾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