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教學半,念終始典於學,厥德修罔覺。
譯釋: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要自始至終常常想著學習,道德的增長就會不知不覺了。
——《尚書·說命下》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譯釋:多思考問題,廣為招求善良之人,這樣做隻能使自己小有名聲,卻還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近賢人,體察疏遠之士的內心,這樣做能夠感動群眾,卻不足以轉變民心,改變風俗。君子如果想轉變民心,形成良好的風俗,恐怕一定要從教育入手吧!
——《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譯釋:美玉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有用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懂得道。因此,古代帝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都把教學放在最前麵。
——《禮記·學記》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釋:隻有通過學習,然後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隻有通過教別人,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問題沒有弄通,感到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加強學習;感到了困惑,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禮記·學記》
學不躐等。
譯釋:教學不超越進度。
——《禮記·學記》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譯釋:不喜歡學習技藝,學習正業的興趣就高不了。
——《禮記·學記》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
譯釋:所以君子心裏常常想著學業,每天學而不輟,休息時也在學,閑遊時也在學,無論何時何刻,不離學習。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安於學習親近老師,樂於和同學相處對自己所學的道理有深刻的信念。因此,即使離開了老師朋友,也不會違反自己所信奉的道理。
——《禮記·學記》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譯釋:大學的教育方法,在學生不正當的欲望發生之前就加以禁止,這叫做防患未然;抓住最合適的時機進行教育,這就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正常的順序進行教育,這叫做循序漸進;學生互相觀摩,學習他人的長處,這叫做切磋琢磨。
——《禮記·學記》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譯釋: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琢磨,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禮記·學記》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譯釋:做教師的一定要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然後才能及時補救學生的過失。所謂教育,就是培養發揚學生的優點而挽救學生的過失。
——《禮記·學記》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譯釋:隻引導而不強逼,那麼師生之間就感情融洽;多鼓勵而不是壓抑,則學生學習就會感到容易;隻啟發而不詳盡講解,那麼學生就用心思考。能做到這三點,就可稱得上是善於教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