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後記 (2)(1 / 3)

20世紀50年代初,省高教局統一安排到北方上大學的同學坐貨車,從成都出發到寶雞轉火車。我首次全程體驗蜀道難。大家把行李包當凳子,一路上顛簸搖擺。進劍門關,隻見一線天;過朝天老虎嘴,似乎山岩要垮下來;翻秦嶺,人和車像要從雲中甩下去似的,個個嚇得麵如土色,有的女同學嘔吐不止,嚇得尖聲大叫。我得以刻骨銘心地深切體驗李白詩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如果步行,肯定難上加難。對蜀道的第一印象是“怕”。

說來也巧,大學畢業回川,先分到綿陽,後調廣元,都在古金牛道上。從小生活在川西壩子的我,初到蜀道工作,開窗就見山,出門就上坡,心裏有古代“充軍發配”之感歎。後來,零距離飽覽古道雄、壯、奇、幽的景觀,聽不夠高亢激越的山歌,聽不完離奇的傳說故事。這時,我才真切感受到蜀道處處藏珍寶,是一部讀不透的無字古書。蜀道的靈氣給我滋潤和智慧,我把古道當做第二故鄉,深深愛戀著。

蜀道像磁石般吸引我,我從20世紀70年代起便注意搜集蜀道相關的口傳資料。每逢節假日,便帶上幹糧,跋山涉水、走村串戶,采訪“三老”(老紅軍、老農民、老工人)。山路難走,險情叢生。有次到旺蒼葡萄石采訪,過漫水橋時不小心滑到河中,幸被好心的農民兄弟救起,得以生還。“文化大革命”中一個人常在鄉間走動,又無介紹信,被鄉幹部誤認為是“收集情報的間諜”,扣留盤問,待電話向單位弄清情況後才放行。叫人揪心的是部分采訪記錄本和書籍被當成“封資修”沒收。

(四)保護和開發並重 (2)

雖受委屈,無怨無悔,對蜀道仍癡情不變,繼續下鄉搜集資料;逛舊書攤,買便宜書;到新華書店,大海撈針,摘錄與蜀道相關的隻言片語;出差之餘,不忘到相關單位索要地方性蜀道史料。日積月累,整理了《蜀道線路》、《蜀道名關》等專題資料。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在省內外報刊發表有關蜀道的文章70餘篇,如第一篇呼籲環保的《古柏森森翠雲廊》(1984年8月28日《中國環境報》);參加全國古代交通史征文《秦蜀走廊古棧道》(《古代交通編史研究》1986年4月);參加川報“巴蜀之謎”討論的文章《秦王蜀相是怎樣從棧道上運兵的》(1987年7月11日《四川日報》);學術論文《劍門蜀道千古謎》(2007年4月《巴蜀史誌》);《古蜀道上古棧道》(2004年1期河南《曆史文化研究》)。

21世紀初,我在撰寫單篇文章的基礎上,以古道精華“劍門蜀道”為專題,寫了42篇5萬餘字的文章,以“話說劍門蜀道”為題,於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在《廣元廣播電視報》上連載。接著,又充實若幹內容,分建設、關隘、戰事、曆史、風物、故事等部分共15萬字,書稿定名為《劍門蜀道大觀》。

我帶著書稿《劍門蜀道大觀》,先申請出版經費,後又找到企業家資助,皆無果而終。直至與人合作出書,書未出而原稿丟失。書稿不在了,人還在,精神還在。我重振旗鼓,另起爐灶,繼續整理資料,埋頭撰寫,等待機會出書。

機會終於來臨。2009年,蜀道國際論壇會議在廣元召開,川陝大地掀起蜀道熱。7月下旬的一天,廣元市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李瑾女士登門拜訪約我寫本蜀道的書,我從心裏充滿著感激,感激她對我這個退休職工、業餘作者的信任。說實話,公開出版物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過去雖有一些存稿,但還缺不少內容,能否完成是個問號。轉念一想,蜀道兒女有責任、有義務宣傳蜀道,蜀道精神激勵我老當益壯,提筆獻餘熱、作貢獻,因此當即欣然接受任務,並與李瑾主席商討擬了幾條要點:

本書定位為普及蜀道知識的通俗讀物,力求做到一般讀者看得懂、專家學者感興趣。

內容全麵。以蜀道主體和次生文化為框架設立章節,全方位、多角度簡要記史實、說由來,展現蜀道古今曆史全貌。

突出特色。蜀道生態行道樹是世界唯一,沿線紅色景觀薈萃、土特產名揚天下,應特別作專章專節介紹。

點麵結合。各章節題材選擇、照片運用盡量照顧蜀道沿線各地方、線路,大體做到均衡、點麵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