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
中國的蜀道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陸上交通的曆史遺存,它包括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由甘肅入蜀的陰平道等,涉及四川和陝西兩省的成都、西安、漢中、寶雞、安康、德陽、綿陽、南充、巴中、達州等十多個城市。沿線的曆史文化與自然遺產種類繁多,串聯著眾多的曆史古城、古鎮、古驛站、古村落。
蜀道,人們隻是從古代流傳的文學作品及曆史故事中知道一些情況,對它還很不了解,至今也尚未得到有效和合理的開發。1993年西班牙“德孔彼特拉朝聖通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第一個以道路為特征申請成功的世界遺產,至2005年已有七條線性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的絲綢之路跨國文化線路和大運河文化線路等已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蜀道比古羅馬大道曆史更為悠久,遺存也格外豐富,雖然經過3000多年的風雨歲月,蜀道許多地方已經湮沒,但還留存驚險的明月峽古棧道、翠雲廊古柏大道、攔馬牆古驛道、劍門雄關、千佛崖石窟群、皇澤古寺以及昭化古城等文化遺存和風景名勝。它的文化積澱豐厚、景色優美、風光綺麗,是獨特和罕見的。
2006年,我應廣元市和元壩區的邀請對蜀道上廣元的昭化古城作了保護和整治開發詳細規劃,重點保護整修昭化古城的曆史街道和傳統曆史建築。有鑒於昭化古城留存了原生的明清以來的木構建築和傳統民居,我們著意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護和修繕,包括重建的古建築,堅持用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堅持了原真性的原則,在2007年年底初見成效。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大地震,廣元也是重災區,許多房屋坍塌了,但是這些木結構的房屋沒有坍。老木構民居雖牆倒了,柱架仍完好地支撐著,所以也少有人員傷亡,新修的木構房屋,除了掉下些屋瓦以外,完好無損,而那些居民自己蓋的平頂小樓房全坍了。重大的天災,見證了中國傳統木結構房屋卓絕的抗震能力,人們都稱頌古人的創造。當年廣元昭化古城在抗震救災中很快地按曆史傳統風貌修複了,它見證了曆史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從而給予我們進一步發掘祖國優秀文化遺存的動力。我們認識到蜀道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曆史文化遺產,對它的保護迫在眉睫;並且它經發掘和開發可以發展成中國西部的黃金線路,可以推動四川、陝西兩省的區域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發展。這個提議得到了有關專家和蜀道所屬地區領導及城鎮居民的熱烈響應,於是我聯合我國著名專家鄭孝燮、羅哲文、劉魁立、謝凝高、葛劍雄、王景慧、鄭時齡、舒乙等人發表了關於中國蜀道文化線路遺產保護和申請世界遺產的公開信,以此拉開了整體保護和申遺的序幕。在2009年11月9日至11日的“2009中國蜀道·廣元國際論壇”上,沿線城市代表與海內外各界人士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沿線城市擬定並達成了蜀道申遺的《廣元宣言》,組成了申遺聯盟。這標誌著申遺聯盟將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有關要求統一編製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規劃,使保護工作步入正軌。
《天下蜀道》正是順應了上述要求。本書認真爬剔史誌,博古論今,考據傳說逸聞,收集散章名篇,內容涉及文學、藝術、工程、科技以及民俗風景旅遊等等。展閱此書,當對蜀道有較明晰的了解。蜀道是一篇“大文章”,路線長且路線多條,作為一般遊客或是觀賞者一時難以領略其全貌,此書就是很好的指引者;對於希望對蜀道作些研究的各行人士則是觸類旁通的好幫手。我初讀此書,覺得廣元市的編著者為發掘保護蜀道這一殊世的文化遺產,為蜀道申報世界遺產做了踏踏實實的工作,是大有益的事情,甚為讚賞,是以為序。
(作者係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寫在前麵的話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蜀道難》)
遠古,關中平原到四川盆地,中間橫阻著高峻的秦嶺和巍巍巴山。我們的祖先在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難》)的懸崖絕壁上年複一年地鑿洞架木為路,不知經過多少歲月,流過多少血汗,前赴後繼,在崇山峻嶺中打通了秦蜀之間的通道——這條古老的道路叫蜀道。
一、蜀道名稱之由來
蜀,四川的簡稱。以蜀族來命名一條道路,說明這條道路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關係著蜀族的命運和前途。
蜀道,廣義上講就是外省通往四川的道路。比如:南邊從雲南、貴州入川的道路;東邊從湖北、重慶經長江三峽水路入川的道路;北邊從陝西、甘肅入川的道路,統統都叫蜀道,這是大概念的“中國蜀道”。狹義上講,蜀道專指從西安翻越秦嶺、巴山到達成都的道路,也就是本書介紹的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