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後記(1 / 1)

感謝中共南京市鼓樓區委宣傳部、南京市鼓樓區文化局發起組織編寫這套“鼓樓文化叢書”,並把其中《鼓樓風俗》的編寫任務交給我們父女倆。

說真的,當初受領任務時,我們心中底氣並不是很足。要想係統、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南京市一個城區的風俗民情,並無多少資料可供借鑒,不太想攬此“瓷器活兒”。好在文化局張國防局長一再鼓勵我倆“試試看”,先設計大綱小目,再約請“叢書”的其他專家,集思廣益,幫助充實完善篇目,然後由我們試寫部分章節……就這樣一步一步,夜以繼日,曆經艱難,終於數易其稿,三校完畢,進入寫後記的階段。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地一風俗”,“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風俗是透視社會,反映時代的一杆標尺,說白了,風俗民情就是曆史的“活化石”,誠如《漢書·地理誌》所言:“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詩曰:“聊向村家問風俗,如何勤苦尚凶饑”,說明曆代政治家向來都比較關注民生民意民風民俗。基於此,我們父女倆在已出版過的《日曆上的楹聯》一書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共同提振信心,接下了《鼓樓風俗》的寫作任務,並作為一種使命,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盡量把“生於斯,長於斯”的鼓樓這片熱土上形成的風俗演變軌跡,客觀地展示給廣大讀者,多多地宣傳和弘揚美好的鼓樓文化。我們今天較為係統地向人們介紹《鼓樓風俗》,也就是要讓廣大市民了解自己身邊的風俗民情和文化遺存,以便守護這個美好的精神家園,讓良好的風俗習慣和“非遺”,永遠保存、代代傳承。

《鼓樓風俗》的出版,是鼓樓區委、區政府領導關心和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局鼎力支持的結果,同時也是關心鼓樓發展的許多朋友大力幫助的結晶。在此,特別要鳴謝的是:市委宣傳部文藝處的章世和處長,饋贈我們一套葉皓主編的《可愛的南京》叢書,南京出版社盧海鳴博士贈送我們一套《十朝故都文化》叢書,市非遺辦公室主任王露明相贈《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等,為我們編著《鼓樓風俗》一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尤其是市檔案局徐康英副局長、夏蓓研究員還約請我們父女倆,承擔了《南京百科全書》民俗編的全部撰寫任務,讓我們更是“左右逢源”、“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此還要感謝《南京日報·風雅秦淮》、《金陵晚報·老南京》、《南京晨報·特別閱讀》等副刊,這些年來這些報刊發表了我們父女倆許多長長短短乃至半版整版反映南京風土人情的文章。

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表述不準確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09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