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類別:民間舞蹈

地區:新疆編號:Ⅲ-41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鷹在他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他們視鷹為強者、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說,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係在一起,於是便形成了“鷹舞”。鷹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間傳統自娛性舞蹈,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則分布在該縣以東的莎車、葉城、澤普等縣。堅韌不拔的意誌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民族精神逐漸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審美追求。

鷹舞表演時,場地不受限製。在田埂地頭、庭院室內都可以表演,隨人們的興致所及就可起舞。其舞步與鷹笛的曲調是一致的,主要是5/8拍、6/8拍、7/8拍,基本動作是:腰微彎,右臂朝前伸,手指微朝上,左臂彎曲朝後,位於腰部,手指伸開。腳步隨著笛聲和鼓點旋轉360度,此時,收回右臂放在背後,伸出左臂朝前。有時兩臂平行,有時兩臂一上一下,恰似鷹的翅膀,腳步隨鼓點和笛聲可旋轉180度和360度,也可朝前和左右前進。無論在旋轉或是在前進時,兩肩還要隨著曲調的節奏不停地一上一下地抖動。鷹舞主要是男人的舞蹈,但也有男女合跳的,也有集體跳的,遇到節日或是婚禮,隻要是鷹笛和手鼓聲一響起,男男女女都會翩翩起舞。在鷹舞中還有“馬舞”、“箭舞”、“刀舞”等舞蹈,也是用鷹笛和手鼓伴奏,其舞步和鷹舞的步伐差不多。舞蹈開始時,往往先由一名舞技較高者下場,接著,眾人便紛紛下場共舞。

塔吉克族舞蹈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它的形成和伴奏樂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是分不開的,鷹笛、手鼓、拉巴甫(熱瓦甫)、布蘭孜庫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廣泛使用的民間樂器。其中鷹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樂器,吹奏技法繁難,但音調別致、美妙。鷹笛是用鷹的翅骨做成的,隻由三孔,也稱“三孔骨笛”,塔吉克語稱“斯特洪諾依”。“斯特洪”為骨的意思,“諾依”是笛子的意思。笛長約25厘米到26厘米,整個鷹笛稍有彎曲,吹的一頭直徑稍大,約有1.5厘米,有孔的一頭直徑較小,約有1厘米。鷹笛的曲調有固定的曲目,如在婚禮和喜慶的時候吹“恰甫蘇孜”、“泰溫”、“吉格倫”、“黑吾力”、“巴拿納馬克”、“熱布讓克”等曲調;在叼羊時吹“騰巴克蘇孜”、“瓦拉瓦拉科克”等曲調;在思念家鄉和情人時吹“法拉克”曲調;在大同鄉的塔吉克人給年輕人和有威望的人送葬時,吹奏“塔裏肯”的曲調。除了在吹思念的曲調時是一人,不用手鼓伴奏外,在演奏其他曲目時都是兩人,並由兩名婦女敲一個手鼓,這種手鼓比一般的手鼓要大,用不同的鼓點伴奏。曲調可分為5/8拍(買裏斯蘇孜)、6/8拍(文裏文拉力克蘇孜)、7/8拍(恰甫蘇孜),音調多為半音,兩人合奏時吹出一個整音,魚咬尾式的吹奏,難度較大,都以C調為主。鷹笛雖然隻有三孔,但可吹出7個的音節。鷹笛是塔吉克民族獨有的樂器,其聲音清脆宏亮,十分動聽。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演奏時由兩名婦女敲打一麵手鼓,奏出多種鼓點,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鼓點有固定的套路與名稱,如“阿路卡托曼”等,每套都能奏出複雜多變的藝術效果。在盛大的賽馬、叼羊活動中,多支鷹笛吹奏《叼羊曲》、多名婦女同時擊奏多麵手鼓敲奏“瓦拉瓦拉赫克”,令騎手和馬都興奮不已。

鷹舞表演形式多樣,主要形式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等。“恰甫蘇孜”在塔吉克語中意為“快速、熟練”,它既指節奏,又是即興表演並帶有競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風格。其表演以雙人對舞為主,形式活潑,舞者可自由進退,兩三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表演時多由一名男子邀請另一男子同舞,兩人徐展雙臂,沿場地邊緣緩緩前進,如雙鷹盤旋翱翔;隨後節奏轉快,兩人互相追逐嬉戲,忽而肩背近貼側目相視,快步行走,又驀地分開躍起,如鷹起隼落,由低到高擰身旋轉,扶搖直上,最後舞蹈在競技旋轉中結束。

這些舞蹈動作的動態表現,顯然是西域地區樂舞“胡旋舞”、“胡騰舞”技藝的遺存與升華。“買力斯”,意為“特定節拍”,是以民樂伴奏或民歌伴唱為主的自娛自樂性舞蹈,也常用來表演傳統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連續旋轉為特色,婦女尤其喜歡。“拉潑依”是家庭內隻用一個熱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時也在室外進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蘇孜的曲調,伴奏者還可以邊演奏邊舞,舞蹈動作自由、輕快,技藝高的演奏者可把熱瓦甫放置在肩上彈奏起舞,這可能是西域樂舞風習的遺存。

鷹舞作為中國民間舞蹈中極其具有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日漸失去生存的土壤,麵臨困境,亟待保護與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