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生活習慣上了解習性
1.從動作習慣上看人內心
每個人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反映了他的心態和性格。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來透視他的內心。這裏所論述的動作習慣是一個人長期、經常、出現頻率很高的動作,而那些偶然出現的,或在特定環境下出現的身體反應,在後麵的身體語言中將有所論述。
1.搖頭晃腦者
這種人特別自信,有時顯得唯我獨尊,對工作很熱情投入,對事業有著一往無前的精神,但其張揚的個性會使其人際關係不好。
2.拍打頭部者
拍打頭部一般表示後悔和自責,拍打腦後部者不太重感情,而且對人苛刻;拍打前額者心直口快、坦率真誠,富有同情心,但口不嚴,守不住秘密。
3.邊說邊笑者
性格開朗,對生活要求不太苛刻,富有人情味,感情專一,珍惜愛情和婚姻,喜歡平靜的生活,但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4.邊說邊打手勢者
打手勢是對所說內容的強調。這種人果斷自信,性格外向,習慣於把自己塑造成領導型人物,並有良好的口才,待人真誠,與異性相處時很興奮,並愛充當護花使者的角色。
5.交談時搔頭發者
性格鮮明、個性突出,愛憎分明、尤其嫉惡如仇。善於思考,做事細致,又喜歡拚搏和冒險,幹事業隻重過程不重結果,但大都缺乏一種對家庭的責任感。
6.擺弄身上的飾物者
有此習慣的人多為女性,性格內向,情緒不外露,做事認真,雖然經常被人看做是膽小鬼,但一旦被激怒,卻膽大包天。
7.擠眉弄眼者
這種人看上去就很輕浮,缺乏涵養,喜新厭舊,特別會處理人際關係。在事業上善於捕捉機會,從而得到領導的賞識,是“馬屁精”。
8.掰手指節者
這種人習慣於把手指掰得咯嗒咯嗒地響。他們精力旺盛,很健談,喜歡鑽牛角尖,因為自己思維邏輯性較強,經常把別人的觀點說得一無是處。還是多愁善感的情種。
9.腿腳抖動者
自私,占有欲望強。對別人吝嗇,對自己知足常樂。這類人善於思索,動腦的能力比動手的能力要強,在愛情婚姻中疑神疑鬼,常製造“醋海風波”。
10.吐煙圈者
接受能力強,反應快,如果能全力投入策劃或創意方麵的事業,肯定會大有所成,但做事優柔寡斷,在愛情方麵則表現為“藕斷絲連”。
11.死死地盯住別人者
這種人支配欲望特別強。不喜歡受拘束,我行我素,慷慨大方,行為看起來像花花公子,可一旦選定了人生的目標就一定會去努力。
12.走角落者
這種人十有八九屬於自卑型,性格怪異,有時囂張有時又謙虛。心性聰明,口頭表達能力不強,書麵寫作能力不錯。
13.抹嘴、捏鼻子者
這種人喜歡捉弄別人,卻又不敢敢作敢為,為人處事喜歡嘩眾取寵,性格卻是軟弱的,習慣於被人支配,很難將“不”字說出口。
2.從語言習慣看人內心
在人的動作表情中,最常被利用來捕捉對方特性的,是語言習慣,即一個人說話的腔調、聲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粗細等外部特征,以及遣詞造句一類的語言表達方式的特征。語言的表達方式包括詞的選擇,句法語序的組織和如何措辭等。
1.從話題上看人內心
在人際交往中,交談的話題往往是其人關心或嗜好的直接表現。通過話題透視別人的深層心理,一是要從話題的內容去了解,二是從話題的展開方式去探索真意所在。
話題的選擇因人而異,一般與說話者有切身關係。一種人總喜歡談自己以及子女、配偶等家事,他們做事以自己為中心,任性,難以顧全大局,是一種心理發育不成熟的表現,因為幼兒都喜歡說我怎麼樣怎麼樣。另一種人從不談自己而專門談別人隱私,想了解對方的心理和弱點。如果是發生在男女之間,那就是一種深切的愛情或關心的表現。這兩種類型的人都以女性居多。還有一種人喜歡談新聞人物、演員、明星的隱私或醜聞,許多期刊雜誌都以此爭取讀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少男少女中的“追星族”,如果是成人還迷戀此道的話,就是出於一些複雜的心理因素,有的是借此驅散寂寞無聊的心情,有的是借此表達是非觀點,還有的是表現自己廣見多聞。
從話題的展開方式上來看,話題不一定能直接表現人的愛好與關心。社會結構越複雜,人類意識越是壓抑,而壓抑的意識自然會以一種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一位瑞典學者做過一項有趣的調查,以兩百名女性員工為調查對象。結果,她們說是因工資低而不能安心工作,實則是對工作本身不感興趣。有的人突然岔開話題,這是自我顯示欲很強的表現,這種人蔑視他人,唯我獨尊,不會顧全大局、關心他人。有的人善於追蹤話題,使對方的話題擴展開來,能將對方的情況掏出來,這類談話專家以記者居多,也是其職業需要。有的人善於傾聽和開導,他們有著寬容而善良的心,能深入了解他人。有的人談話沒有中心,“下筆千言,離題萬裏”,如同寫作的毫無脈絡,他們情緒不穩定,或邏輯思考能力弱,無法係統歸納,也許自以為內容豐富,他人卻以為支離破碎。
2.習慣性語言
習慣性語言的形成除了社會性、階層性和區域性的語言差異外,還因為個人素養、氣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習慣性語言能表現自我個性,固有的語言習慣往往比說話的內容更能表現其深層心理。
容易顯示人的語言習慣,主要有以下幾種:(1)第一人稱語;(2)借用語;(3)敬語;(4)思考語;(5)附會語;(6)流行語;(7)外來語。
(1)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語就是有意識地強調自我,開口便是“我以為……”、“我說是……”等話語。這是自我意識很強且高於自信的表現,美國心理學家李彼得和懷特研究的結果表明:領導人為專製型的團體成員與領導人為平均主義者的團體成員在語言上的區別是後者一向使用複數人稱,將“我”隱入“我們”之中。
(2)借用語
借用語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話時,特別喜歡借用警句名言,事例數據來表達意見。這種借名人的光來提高個人說話權威性的情況叫“背光效果”,這種人通常被認為缺乏自信心,或表達了對權威的憧憬。有些愛用僻詞奧語者則是炫耀自己知識麵寬的表現。
(3)敬語
在人際關係中,最能表現心理的語言是敬語,它是心理的潤滑劑。刻意堆砌敬語,此人心中必有某種企圖。有時敬語是嫉妒、敵視、輕視或戒心的反向表現。本來是關係親密的人,忽然使用敬語,則表示關係的冷漠與疏遠。如果談話當中一直使用敬語,則表明自卑或隱藏著戒心和敵意。
(4)思考語
思考語是表明人們思考動態的言詞,多屬連接詞。相當於英語中的“and”,即“然後”、“接下來”等。常說思考語的人表示其思緒鬆懈、條理層次不清。還有使用“但是”、“然而”等表示連接的思考語,這種人常在說話時整理思緒,思考力強,是聰明的表現。使用“畢竟”、“果然”等思考語,說明其意誌堅決,性格強硬,政治家常以此作為口頭禪。還有常使用“呃”、“啊”、“唔”等詞語來尋找和應接下麵的話,表示其人缺乏信心,不敢說出己見。
(5)附會語
在對話中,聽者可能不時插上一些附會言者的話,表示對其所言的讚同,這就是附會語,附會語有兩種:一是重視對方所言,讓對方了解自己在認真傾聽,並附帶著表情(如點頭),表示肯定和接受對方的所言。由此消除對方心理障礙,以便探明真意。二是幫腔,幫腔者往往連對方說什麼都不清楚,就假意附和。常用附會語者或沒有主見,或心有所圖,或為拍馬屁者。
(6)流行語
使用流行語的往往是年輕人,喜歡趕時髦,缺乏自我主見,慣於不加分析地附和,追求統一步調,同時對權威表現出怯弱的服從性。
3.從語氣透視他人的內心
說話的語氣就像表情一樣,傳達言外之意,還充分表達著言者的內心感情,以增強說話的感染力。語氣的不同,可以使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沒有語氣的語音不僅難聽,往往使人不知所雲。說話的語氣,包括聲調、速度、抑揚頓挫、感情修飾等,無不是在增強語言的內容和效果,好的播音員,不僅音色好,還善於調擺語氣,來撥動人們的心弦。
說話的特征之一是速度。速度快的多半能言善道,但有時失之於輕浮;速度慢的人要麼遲鈍木訥,要麼說話有分量,一句千金。如果速度快者突然變慢,是對談話的人或話題不感興趣。速度加快則往往是在說謊,比如男人在外麵拈花惹草之後回家時往往話多,是因為內心有不安和愧疚的感覺。
聲調是語氣的又一特征,人在情緒激動時,聲調往往會提高。人的話語與所表達的意圖不一致時,音調就會異常,即常說的陰陽怪氣。
節奏是另一個特征。節奏主要表現為抑揚頓挫。有人刻意作出抑揚頓挫,目的是要吸引他人的注意。人在理直氣壯時,說話就有節奏感,沒有自信、心懷鬼胎的時候,說話往往慢吞吞而無節奏。還有的語氣暖昧,常使人不知所雲。
4.從談話的姿勢識人
說話的姿勢與語氣一樣,表明了一個人對待對方的態度。如抱著兩臂或將兩手背到身後與人交談,表現出一種自高自大的優越感。兩手無力地吊在身旁,或坐著時手放在膝蓋上,是謙遜客氣的態度。以立正的姿勢聽人講話,是畏怯、緊張和服從的表現。有人低著頭、臉朝下,上半身鬆鬆垮垮的,無力耷拉著腦袋說話是羞怯、自卑或犯罪感的體現。有的在交談時,身體不停地動一動手或動動腳,是情緒不安、脾氣暴躁、容易發火的人的表現。
5.講話的方式與性格
講話容易衝動,講個沒完的人,幹其他事也和說話一樣易衝動,拚命地去幹。相反,說話猶豫不決,吞吞吐吐,咬文嚼字的人,幹事瞻前顧後,躊躇不決。有一名叫亨特的心理學家,按照弗洛伊德性格檢查法的方式,選擇了二十幾個性格最外向和最內向的高中生,讓他們口頭描述一件事物,然後再朗讀一段文字材料。實驗的結果是:外向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要麼非常好,要麼非常糟;內向者沒有兩極分化,既無特別好的,也無特別差的。在朗讀方麵,外向者與內向者相比,語調的誤差小,漏讀的也少,聲音的變化不大,數字也讀得清楚快捷。在口述方麵,外向者比內向者講的時間長,且常使用語義含混的詞句。這結果因為測試人數少故不具代表性,僅供參考。
3.從飲食習慣上看人內心
飲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人是為了活著吃,有人是為了吃而活著。飲食比其他習慣更容易泄露一個人的個性,因為飲食習慣絕大部分是無意識的,是早在童年時代就已經形成的心態。怎麼吃?在哪裏吃?到什麼時候吃?聽起來仿佛都是有意識的選擇,但是這些選擇其實老早就根植在你的個性中了。
1.站著吃的人
你戴著帽子、穿著衣服,就站在開著門的冰箱前麵吃東西。你很餓,需要立刻吃東西。你經常吃沒煮過的食物,咖啡還沒衝泡好就喝了。盡管你的胃口好,狼吞虎咽,但隻要你滿足了,你可能是個溫柔、體貼甚至是個慷慨的人。
2.邊煮邊吃的人
你是一個妻子,一位母親,一個犧牲自己的人。但願你所服侍的人,曾經感謝你為他們做牛做馬。你從來沒有機會坐下來和家人一塊兒用餐,因為如果這樣的話,那誰來侍候他們?所以,你要站在火熱的爐邊吃。讓家人高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你活著的惟一目的。
3.邊吃邊看書的人
你需要不斷補充食物才能思考。你心裏有許多的夢想和計劃,而你需要利用每一個多餘的時間去思考這一切。你做事符合經濟效益,經常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而同時做兩、三件事。
4.邊走邊吃的人
你在百忙中抓起一個熱狗和一杯汽水,最後再吃一根雀巢巧克力棒當作甜點。雖然你讓旁人覺得很忙碌,來去匆匆,事實上,你毫無規律,決定僅憑一時衝動,結果經常和自己的興趣相悖。由於你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時間,因而替自己找了許多不必要的工作,和許多消化不良的機會。
5.應酬飯局的人
你所渴望的是人,而不是食物,所以,你進餐廳的主要理由是交際,而不是吃飯。要你單獨在當地的小酒吧裏喝酒,根本是不太可能的事。任何活動,隻要有人和你一起做,無論是看電影、欣賞表演,就變得有趣極了。其實,你非常需要有人陪伴。
6.一邊看電視一邊吃的人
你不喜歡一個人吃飯,可是,你也不想和別人聊天。傳統上,吃飯時間也正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討論一天所發生事情的時候。不過,在晚餐時間看電視,的確阻礙了大夥兒接觸的機會,結果,每個人都變得愈來愈孤獨。因此,一家人惟一可以共同分享的感受,是那些伴隨廣告而來的話題。
7.吃飯速度很快的人
你做任何事都很快。遇上任何事,你都想立刻把它們做完。對你而言,人生隻有目標,沒有過程。你不記得如何開始,無法享受到達目的的喜悅,惟一關心的是盡快著手做下一件事。
8.細嚼慢咽的人
你喜歡體驗咬、吸、嚼、嚐、吞等感官之樂。你不慌不忙地咀嚼每一口食物,為的是盡情享受食物的味道。你以緩慢而悠閑的步調過日子,享受著歡樂的時光。世界上沒有一個侍者能夠催你趕快把飯吃完,因為晚餐對你來說,是持續整個晚上的享受。
9.帶剩菜回家的人
你知道如何善用每一塊錢,會把一餐變成兩餐。今天的晚餐就是明天的午餐。你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覺得自己不斷受剝削,即使事實上你並未受到他人的剝削。你從小一直被灌輸“不浪費,不匱乏”的信條,認為隻要將剩飯菜帶回家,就是不浪費,不吃虧。
10.在餐廳吃的人
對你而言,服務比食物重要,因為你喜歡有人侍候你。如果別人先問你,你會很樂意地告訴他心中真正的欲望。一旦你說出了心中的需求,便希望能夠依照你所說的實現。經常在外吃飯,可能表示你實在不善於照顧自己,而且你可能是個確定有所收獲才願意付出的人。
11.在家裏吃的人
你隻願意對自己負責,如果別人侍候你或刻意迎合你,你便覺得渾身不自在。對你而言,適應新環境是種沉重的負擔,因此,你選擇在熟悉的環境中放鬆自己。
12.定時進食的人
你被訓練成每天固定在幾個時間吃東西,而且如果吃的時候正好是規定的時間,那你的心情會更好。其他時間即使挨餓你都無所謂因為你已經掌握了自製的藝術,包括做錯事自我處罰。
13.要求別人給你東西吃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隻要大喊“媽!我餓了!”你母親便會放下手邊的一切事情,即使到了三四十歲仍舊如此。直到現在,你仍舊沒有預先的計劃來管理自己的生活。你希望放縱享樂,得到立即的滿足,覺得這世界該把你當成惟一的小孩。
14.不吃早餐的人
不吃早餐可能代表兩件事:第一,你是如此熱衷自己多采多姿的生活,使你無法為了喝一杯橙汁而暫停片刻;第二,你找到了一份令你厭惡的工作。
15.隻吃晚餐的人
你擅長克製自己,如果達到了自己預定的目標,你一定會給自己一點兒小禮物做為獎勵。在行為方麵,隻要你相信對身體和心理都有正麵的影響,便願意心中的喜悅、滿足感晚點兒到來。
16.好吃零食的人
食物是你的癖好、你的鎮靜劑、你的朋友、你的情人。吃東西可以平息你似乎永遠存在的焦慮,協助你放鬆心情,因此,你可以吃更多。食物是你的支柱和依靠。一想到沒事可做,你便急急忙忙走到冰箱前,雖然你的肚子經常是飽飽的,可是你從未滿足過,因為你必須不斷地把你的不安全感吞進肚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