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後記(1 / 2)

如何給第一線的人們更多更優的學術性資源,如何參與到文化產業學的建立與完善之中?應該說,經過全國同仁幾年的努力,文化產業的理論框架已大致搭建起來,而要將其導向深入,則需要做更多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案例研究,需要通過“比較”研究範式提升文化產業案例研究甚至整個文化產業研究的學理性、深入性,“比較文化產業學”的建立應當是文化產業學科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將《文化產業比較案例》作為“比較文化產業學”的舉旗之作推出顯然具有獨特的學科價值與實踐意義。事實上,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文化產業案例研究的價值,案例選編、案例庫建設的工作也在推進。而我感覺,單個的案例研究固然有價值,而比較案例研究當比孤立的單個案例分析更富揭示性與啟發性,於實踐也更富指導意義,特別是那些大致相似的思路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常常令人感到震撼,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微妙而複雜的因果關係,這樣得出的成果比那些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論更能給人深刻的啟迪。“立足於同,在差異麵展開”的比較性研究或許是案例研究的一種更高階段。筆者所在單位的“比較文學”學科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國家重點學科,多年的學術積澱對“比較文化產業學”的建設與《文化產業比較案例》的寫作當能夠起到強大的支持作用。

我將本書的創意和一些業界、學界朋友交流後,得到普遍讚同,更加增強了我的信心。我在參與多項實際項目的調研及運作的基礎上,翻閱了大量的文獻,初期醞釀了一百多對案例,後來精選了三十幾對來深入研究。初稿寫出後,根據出版需要,本著優中選優的原則,確定為二十四對。其他案例,我們以後還將陸續出版。

為了使案例研究更加係統、科學,筆者在選擇本書案例時充分注意所涉行業、地域的廣泛性以及案例的典型性。行業上涵蓋了文化產業各主要部類,如出版傳媒、影視製作、文化旅遊、文化地產、演藝業等等;地域上既有國外的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又有國內省市如江蘇、山東、湖北、湖南、浙江、廣西、雲南、四川、香港、上海、甘肅、寧夏、深圳、杭州、成都、重慶等。本書所選案例多為近幾年頗受關注的中外文化產業案例,有些案例甚至是廣受爭議的,但爭議未必就是壞事,在爭議的助推下,反而更利於洞開門戶,啟迪他人思考。

本書按照國際視域、區域比較、文化傳媒、文化體驗四大部分謀篇布局,以求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以庖丁解牛的方式深入細致解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和出路。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之一,本書開篇“國際視域”部分警示我們,必須加快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麵向世界、走向世界。國際文化產業的基本格局是西強中弱,國內則存在著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區域比較”部分的案例通過分析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及其原因,指出破解的關鍵在於衝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製機製性障礙,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堅持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傳媒業是文化產業的高端產業,當今時代,文化的“傳媒化”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麵,任何文化都要借助傳媒這一中介進行傳播,都會表現出深刻的傳媒印記;另一方麵,文化深刻影響傳媒,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傳媒。“文化傳媒”部分揭示了:必須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製機製、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如果說人們通過傳媒可以實現對文化核心內容的間接消費的話,那麼通過文化地產、文化旅遊等行業則可以實現對文化核心內容的直接體驗、直接消費。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總量不斷擴大,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中國居民的文化消費能力嚴重不足,總體偏低。文化消費對於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基礎性、長期性意義,“文化體驗”部分告訴我們,為擴大文化消費,要善於運用現代技巧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文化的表現力,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樣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實現文化品種、樣式、載體、風格的極大豐富,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