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論“比較文化產業學”的構建(代序)(1)(1 / 3)

蔡尚偉

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研究日漸繁榮,“文化產業學”的建設得到了人們的重視。應該說,近年來,零散的文化產業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而“文化產業學”的學科體係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一個合理的“文化產業學”的學科框架是什麼仍在探討之中。筆者認為,不管最終達成共識的“文化產業學”的基本框架如何,“比較文化產業學”作為“文化產業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如何都應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地位,也許比其他比較學科在相應的大學科體係中的地位還要重要。

一、什麼是比較文化產業學

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類觀察到事物之間同時存在同一性和差異性,由此產生了比較的方法。比較方法承認同一性和差異性是事物存在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兩個方麵。以此為基礎,“比較”成為利用這兩種特性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比較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潛在的比較發生在認識的每一個節點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經驗來與此做比較從而得出判斷,指導實踐。

也就是說我們觀測各種存在,做出各種判斷,無形中都是由比較得來的。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之說,表達了相對的理論,而相對性的發現,即是來自比較。比較不僅使比較的對象具有了特殊性,成為獨立的個體,更能在比較中發現存在於群體中的普遍性,即找到一般規律。這對於人類的認識活動是至關重要的。19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比較”經過強化與有意識地提升,漸漸成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催生出大批的比較學科。特別是當今全球化進程的推動,使得超越單一民族的視角,從比較的、多元的視域來研究客觀事物,從世界文化的整體性來思考的觀念終於形成氣候。比較方法最終從日常生活的經驗方法全麵進入學術研究領域之中,成為以比較命名的諸學科的方法論。這一傳統的開山鼻祖,19世紀誕生的比較文學,至今已成為文學領域的重要學科,曆經百年時光,成就了眾多大師,創造了無數成果。後又有意識形態差異催生的比較經濟學建立於20世紀30年代,屬經濟學分支學科,通過比較分析、衡量優劣、判明利弊、總結經驗,為經濟體製改革、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製定有關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影響巨大。此外亦有比較史學、比較法學、比較文化學、比較教育學、比較出版學、比較辭賦學、植物比較學等一係列涉及自然、人文、社會各學科門類的比較學科在不斷發展。

那麼,到底什麼是“比較文化產業學”?作為一門學科,應當如何定義它呢?我們且從以下三個方麵來探討該學科的基本構成要素,從而幫助我們得出結論。

1.比較文化產業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每一門學科構成中最基本的要素,這個對象雖然不一定必須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完全沒有交集,但是至少也應該在某種分類方法的基礎上與其他對象區別開來,才能使某一類研究具有成為學科的基本獨立條件。對比較文化產業學而言,這個提法可能產生兩種理解:一種是“比較/文化產業學”,另一種是“比較文化產業/學”。前者強調的研究對象是“文化產業學”,是把各種文化產業學理論和體係進行比較,或者是把文化產業學與其他領域的學科進行比較,可以稱之為“文化產業學的比較論”。文化產業學的比較論既包括學者們對文化產業學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政府發展文化產業思路方麵的理論層麵上的比較。“比較文化產業/學”是將“比較文化產業”作為學科的對象,即強調研究對象是置於“比較平台”之上的文化產業,這是“比較文化產業學”學科研究的重點。應當說,對於大量零散、感性的案例研究和經驗總結來說,“比較文化產業學”的構建是一種“係統化”、“理論化”的努力,是對原始實踐的超越,是帶有理論任務的學科邁進。但是,文化產業學終究是一門強調實踐指導意義的學科,文化產業比較的核心任務就應當是通過一定的比較研究來考察樣本,在優劣成敗的表象之下挖掘本質,為以後的實踐總結深層次的經驗、教訓,提供指導性思想。因而在比較文化產業學學科對象的確立上,應當實踐與理論二者兼具,而以實踐為先,以實踐為重。換句話說,以可比性為基礎“並置”為一個小係統的具體的文化產業實踐與理論就是比較文化產業學的研究對象。在某種意義上,“比較”既是對方法的揭示,同時是對學科研究對象特征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