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到無
“失敗的人”由內在的“精神匱乏”轉化為外在的“物質缺乏”
在高原的上空,常常可以見到禿鷲在翱翔。禿鷲又叫作山雕,也被人譽為“神鷹”,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們往往棲息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原上,體重達到7-11公斤。禿鷲張開翅膀後,整個身體有2米多長,能長時間飛翔於空中。
當它盤旋在湛藍的天空時,它寬大有力的翅膀,似乎連太陽也能遮蔽,你甚至還能聽到它的雙翅在空氣中“嘩啦,嘩啦”扇動的聲音。它一旦發現獵物,便如利箭一般俯衝而下,褐色的羽毛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像一道鋼鐵般的閃電。它甚至能捕殺草原上的野狼。
有一次,一個獵人意外捕獲一隻禿鷲,他把禿鷲關進一個不到一平方米的圍欄裏。圍欄的頂部完全敞開,從圍欄裏麵可以仰視天空。然而禿鷲身處在這樣的圍欄,怎麼也飛不起來,隻能在圍欄裏徘徊,做無奈的囚徒。
在我們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不是每個人都很幸運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長的。這裏所說的健康成長,不隻是指我們的生理指標,更是指我們的心理變化(心靈成長),也就是我們思想內核的形成。
每一個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3億個精子裏麵最強壯的那一個,都是經曆過精選的,都是帶著天生第一的特質而來的,但是當外在的“社會要求”在精心培育我們的時候,卻讓原本存在的部分能量給封存了起來。我們逐漸形成了自己所謂的性格,隻表現我們覺得容易被社會接受的部分,而把原始的很多本能(自我需求)給擱置了起來。經過了這樣的處理之後,我們原本有的東西變得好像是沒有了。內在思想的萎縮讓外在的物質表現出了匱乏,畢竟它們之間是在守恒的規則下相互轉化的。
禿鷲雖然雄健有力,能翱翔萬裏,可它飛上高空之前,卻需要一個助跑的過程。它要先在地麵上奔跑三四米,然後才能飛起來。就是這短短的幾米,決定了禿鷲是否能翱翔直上,成為一隻勇猛的大鳥。而在這個狹小的圍欄裏,它沒有助跑的距離,無法騰空而起。
一個人的承擔、成長、成熟、成功,其實是一個不斷積累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相對於現實結果而言,這個助跑的過程也許就很漫長了,但這是達成目標的基礎。從煤炭的自我認知到鑽石的自我確認是需要千錘百煉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幸運的度過這段涅槃重生的旅程,多數人一輩子潛心修行,卻並沒有在有生之年走完這段坎坷的成長之路。
真正的成長是需要打破慣性的,是需要將思想上封存的那部分能量釋放出來參與到轉化的洪流中的。這是個重塑價值感的過程,這是個創造價值量的過程。我們的所謂努力,其本質就是一個自我開發(開采)的過程,而非是一個改造世界的過程;我們的潛能開發,其本質就是一個將潛在能量逐漸意識化、現實化的轉化過程。
先出現了一個成功的人 然後這個人就成功了
“成功的人”身上的成功特質 像成功的種子一樣最終長成了成功的果實
種瓜之所以得瓜,是因為那個瓜的種子決定了它最終展現出瓜的樣子。一個人成功了是因為他生命裏已經具備了有利於成功的內涵,是這個內涵支撐著他展現出外在成功的樣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總有一件事情讓“具備成功特質的人”成功。
少數人知道這個春種秋收的道理,他們的努力大多集中在讓自己成為“成功的種子”,是這些“成功的特質”推動著他們自然而然地變為“成功的果實”。
從種下“成功的種子”的那一刻開始,“成功的果實”就已經誕生了;從出現了一個“成功的人”的那一時刻開始,這個人就已經成功了。外在的所謂努力並不能改變這個結果,而隻是加速這個結果的及早實現而已。
“成功的人”具備著成功的特質。他們有能力自己產生“自我有價值”的感覺,也尊重和保護別人的自我價值感,進而得道多助;他們有著清晰的目標,對於這個目標的高度關注使得他們不理會障礙,巨大的牽引使得他們廢寢忘食地夜以繼日;他們自己就是行為的主體,具備著獨立的商業人格,努力不成為別人的負擔……
“成功的人”在外在成功之前,其內在早就已經成功了。他們知道能量守恒的定律;他們所做的就是把“思想的種子”培育成“現實的果實”;他們先調整自己,匹配成功的特質,然後外在的世界也就自然地隨著他們的變化而變化,並最終成為了他們想要的那個樣子。
真正有價值的努力需要兼顧到兩個層麵:一是努力讓自己成為“成功的種子”,二是努力讓自己複製“成長的基因”。
“成功的種子”裏配備著“成長的基因”,裏麵有我們的夢想以及實現夢想所必須具備的成功特質(原材料)。
夢想在實現之前,不過是我們腦海裏的一幅畫卷,如同河對岸的一處風景,可以看見卻不能到達。不同的自我價值感催生了不同的夢想畫卷,純度越高的鑽石裝點出來的畫卷越發得金碧輝煌。為了實現夢想(到達彼岸),我們需要一條船,這條船就成了我們的目標,少數人得到船了(達成目標)之後,不會隻是沉溺於此,而是背上行囊、坐上船,開赴彼岸。
真正牽引我們躍躍欲試的是目標背後的目的,這個目的的滿足程度決定著我們成功或者失敗的感覺。
先出現了一個失敗的人 然後這個人就失敗了
“失敗的人”身上的失敗特質 像失敗的種子一樣最終長成了失敗的果實
之所以收獲了“失敗的果實”是因為播撒的是“失敗的種子”。失敗的種子就是失敗的思想。有那個“前因”才有這個“後果”。
一個人失敗了是因為他生命裏已經具備了招惹失敗的內涵,是這個內涵腐蝕著他展現出外在失敗的樣子。世事難料,總有一件事情讓“具備失敗特質的人”失敗。
“失敗的人”努力做的事情如同種下瓜的種子卻希望收獲豆的果實,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他們時常看到的是失敗的現實。
“失敗的人”撒下的瓜的種子裏也會有幾粒豆的種子,當滿眼瓜熟蒂落的時候也會有幾處豆瓣飄香,但收集垃圾的習慣讓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不想要的瓜的果實上而不是他們想要的豆的果實上。即使收獲到了那麼多的瓜的果實,也仍然感受到“無”的感覺。這正匹配著他們內心的匱乏感,他們看著滿眼的瓜卻依然感受到了失敗的感覺。當這感覺蔓延開來的時候,即使“有”也是“無”;當“無”的感覺揮之不去的時候,即使(種瓜)“成”了,也是(種豆的)“敗”。
“失敗的人”現有的資源被持續地消耗著。因為時常迷失方向,他們所做的努力大多都要從頭再來,之前的所謂投入大多是付諸了流水。
找到了過河的渡船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是成功,因為目標變成了目的,所以也就讓自己滯留在了河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習慣呢?
在我們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周圍愛我們的人希望我們變成最好的樣子,而那個時候的我們卻並不認為那個樣子有多麼的好。不斷修正事情的努力逐漸讓我們感覺到了被人修理;不斷指正我們的聲音逐漸讓我們感受到了被人指責。“我是不好的!沒有人真正地喜歡我!”類似這樣的自我認知埋藏在了我們的內心深處,一粒“失敗的種子”早就已經種下了。之後的努力正是不斷地在給它澆水、施肥,我們也不斷看到自己正越來越麵臨更多的挑戰,因為馬上就要結出失敗的果實了。
我們想要成功,但是更害怕失敗。內心的恐懼不斷地讓我們也變成了《葉公好龍》的主人公。找到了船的時候就感覺到馬上就要成功了,滿屋子雕龍畫柱的氛圍也讓自己感覺像是半個神仙了,這樣的成功感覺多麼來之不易啊,萬一在過河的時候人仰馬翻不就前功盡棄了嗎?這樣的恐懼讓他們遲遲不敢揚帆起航,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的思維習慣讓他們總是很久不能看到成功。
生產“成功”的流水線
“成功的人”習慣於啟動“成功模式(程序)”生產出“成功”這個產品
產品生產所經過的路線就是生產線。生產出“成功”這個產品,賣個好價錢,進而就成功了。那麼“成功”這個產品是經過怎樣的生產線被生產出來的呢?
我們知道:思想支配行為,行為導致結果。結果之於整個過程而言就是一件產品。如果產品的質量好,就是拿到成果了;如果產品的質量不好,就是碰到後果了。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現在的結果可能正是未來某個結果得以產生的原因,而現在的結果之所以出現,一定是在這之前有個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現在的這個結果。
從內在的起心動念,到意識的矢誌不渝,到行為的百轉千折,到結果的峰回路轉,就構成了一條生產“結果”的流水線。這個過程是由一係列的因果關係鏈關聯而成的。
“成功的人”啟動的是生產“成功”的流水線。他們正麵思考、積極反應;他們看到的問題變成了投入到生產線裏的原材料,並最終在生產線的約束下生產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都關聯到外在的目標,鏈接到內在的目的。他們帶著發現美的眼睛上路,滿懷欣喜地享受過程,最後像花兒自然地開放那樣,他們自然而然地到達終點。他們在終點的掌聲中感受到成功,他們也在努力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已經成功了。
回想一下我們曾經在學校裏的那段時光,想想你班級裏的那個第一名的同學,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幾乎每一次的考試都沒能難倒他,他始終是班級裏的第一名;不管他好學還是不好學,他仍然是班級裏的第一名。而有些同學很努力地進入了班級的前10名,稍稍貪玩一點,就被擠出了前10名的排序。更有甚者,有些同學不管他怎麼努力也實現不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始終在幾十名的位置上徘徊。
試想一下這樣的一個場景:如果把正數第一名同學的思想與倒數第一名同學的思想互換一下,將會發生什麼樣的現象呢?一定是原先正數第一的同學變成了現在的倒數第一,原先倒數第一的同學變成了現在的正數第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因為他們大腦運行的軟件不同了,而人的身體不過是個類似電腦硬件的載體而已。
“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給他們生產出了成功的思想、成功的行為和成功的結果。當稍微有所偏差的時候,他們知道修正自己,完善模式,並迅速回到對的方向上,然後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生產“失敗”的流水線
“失敗的人”習慣於啟動“失敗模式(程序)”生產出“失敗”這個產品
“失敗的人”習慣於啟動傾向於失敗的思維模式,如同一條生產“失敗”的流水線,生產出“失敗”這個產品,賣不出去或者賣不了好價錢,進而他們就失敗了。
他們最大的失敗是並不知道自己在啟動一個生產“失敗”的程序來追求成功。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幾番折騰之後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應該不會有人再去啟動那條生產“失敗”的流水線,但誰又能未卜先知呢?
他們所執著的一些東西通常在維護那條生產“失敗”的流水線,辛苦的勞作更加強化了生產線的加工效率,偶然的因素頻繁增加了生產線的啟動頻率。他們也不願意麵對杯盤狼藉的不可收拾,但之前他們就是控製不了他們自己。
為什麼連自己都控製不住呢?因為生產線的流程已經設置到潛意識裏了,因為自己並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基本上在4 ~6歲之間就已經初步形成了,雖然我們的身高仍然在增加,但如果環境沒有太大變化的話,思維模式可能會以4歲的水平伴隨我們一生。我們見到過很多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相稱的人做著很多不倫不類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內心深處還是個4歲孩子的水平。雖然這些年累積了不少的知識,但加工這些知識的生產線卻依然是4歲時成型的那套流程。他們不知道要在這裏下功夫!他們也不知道要怎樣在這裏下功夫!
啟動生產線的按鈕在他們身上,而按動這些按鍵的手卻長在別人身上。追求外在認同的習慣讓他們把自己的命運拱手於人,看著別人的臉色行事總比沒人理睬他們來得輕鬆一些,這就是他們思維模式裏的某一處係統性漏洞。當碰到自己可以頤指氣使的對象時,他們會不自覺地向著這些人發泄一番,在別人莫名其妙地滿懷委屈中,他們反倒覺得暢快多了,因為再度看人臉色的時候,他們自己的委屈終於有地方盛了。
“失敗的人”的思維模式給他們生產出了失敗的思想、失敗的行為和失敗的結果。他們的生產線多是在生產問題而不全是在解決問題;他們認為是問題讓他們止步,而意識不到在沒有問題的冰麵上他們是寸步難行的;他們戴著墨鏡滿世界跑,碰到的都是黑頭黑腦的人,卻意識不到摘掉眼鏡就會瞬間迎來光明。
吸引“成功”
“成功的人”吸引成功的人 成功的元素吸引成功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