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魚的成功與失敗
(推薦序)
在美國西部人煙稀少的沼澤地帶生活著一種魚,名叫肺魚。肺魚不但可以像其他魚類那樣用鰓呼吸,還有一種特殊的本領,那就是靠肺在空氣中直接進行呼吸,因此被稱為肺魚。一旦棲息地的水質發生變化或沼澤幹涸,它們的肺就派上用場了。每當旱季到來,水源枯竭的時候,肺魚就將自己藏匿於淤泥之中。它們巧妙地在淤泥中構築泥屋,僅在相應的地方開一個呼吸孔。它們就這樣使身體始終保持濕潤,在泥屋中養精蓄銳。數月後,雨季來臨,泥屋便會在雨水的浸潤衝刷下土崩瓦解,肺魚又會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像其他魚類一樣自在遨遊,成功地逃過自然幹旱帶給它們的危機。
然而,正是這優於其它魚類的生存技能反倒給當地土著人提供了最容易捉到它們的線索。旱季的時候,當地的土著人就來到肺魚生活的沼澤地。這時,沼澤地裏到處布滿了泥屋,幾乎每間泥屋都藏著一條肺魚。土著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肺魚捉住了。但他們並不立即將肺魚煮著吃,而是先用一盆清水將肺魚養幾天,等體內的髒東西都吐出來了,再將肺魚放在早就用白水以及各種調料和好的麵糊裏。肺魚以為旱季到了,便將麵糊做成麵屋把自己包裹起來。這時,土著人便可以將肺魚連同它的“泥屋”一起烤熟後再吃。千百年來,肺魚靠構築泥屋成功地熬過了殘酷的旱季,但它們想不明白,為什麼沒有逃脫被土著人吃掉的命運?
在我們生活中,希望成功、渴望成功的人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但是,何為成功?成功有沒有一定的模式和定律?成功的決定要素有哪些?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有標準的答案嗎?
肺魚的一生讓我們看到:麵對幹旱的時候,它是成功的;麵對人類的時候,它是失敗的。過去成功的經驗並沒有給它帶來繼續成功的有力保障,反而加速了它的迅速滅亡。
肺魚的命運讓我們知道:成功具有相對性,這個角度的成功也許就是另一個角度的失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以辯證的態度、動態的觀點去認識、去把握成功的真正內涵。這個時候,我們做人、做事才會展現出一個相對平和的心態、一個較為適當的出發點以及一個較為適度的果敢行為。
《思維模式決定成敗》這本書解析了大量的案例,就相同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成功與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思維模式決定成敗》這本書不隻是告訴人們“怎樣做”才能拿到成果,更是啟發人們“如何想”才能邁向成功。
我們無法從市場上購買到智慧,但可以與高人的互動中靈光乍現。當你翻閱這本書的時候,建議你想象著和作者麵對麵,就像促膝談心那般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而且不同的時期看到本書中的相同文字都會讓你萌發不一樣的醍醐灌頂。
作者的思想是深邃的,簡單而深刻。我們的人生是漫長的,豐富但不該繁瑣。既然已經翻開了這本書,就珍惜這個千載難逢的緣分吧,靜靜地把書讀完、讀上幾百遍,相信一定會給你的人生帶來莫大助益。
本人受益良多,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在此與讀者共勉。
山東社會科學院 譚曉嵐
成敗論英雄
(自 序)
美國西海岸經常遭受颶風的襲擊,每次都是上億美元以上的損失,這讓美國聯邦政府很是頭痛。為此,他們命令聯邦調查局參與調查,抓住肇事的元凶。
颶風被繩捆索綁地押到了聯邦法庭,當要給它治罪的時候。颶風申辯道:“我不是元凶!我也是受害者!罪魁禍首是蝴蝶,它還在巴西逍遙法外!”
聯邦調查局又派007深入巴西,把熱帶叢林裏悠然自得的蝴蝶給抓了回來。在法庭上,蝴蝶委屈極了:“法官大人,這上億的損失跟我有什麼關係?我這扇稚嫩的翅膀怎麼能把樹連根拔起?更何況身在事外,巴西與美國之間隔著大西洋呢!”
辯論開始了,颶風說:“是蝴蝶在扇動翅膀的時候,煽動著空氣流動,逐漸形成了風,在跨越大西洋的過程中,由小到大,催生出了我這個樣子。當我從海岸掠過的時候,雖然給你們造成了損失,但我自己也不想幹這些事情。你們以為把樹連根拔起很輕鬆就能做到嗎?我也很辛苦的!我也覺得忙碌於這些事情對我自己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
法官為難了,你清楚了嗎?如果你是法官,你將做出怎樣的裁決呢?是判蝴蝶有罪,還是判颶風有罪,還是對於它們各打50大板?
結果發生了,之前一定有個什麼原因在導致它發生,而那個原因也許還是上一個原因所導致的一個結果。剛剛誕生著結果,又變成了下一個結果的原因,因果關係鏈的首尾相連,把我們也搞糊塗了,到底是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
放眼人生這匆匆幾十年,到蓋棺定論的時候,本人身上的這條因果關係鏈似乎才得以終結,但放眼家庭、家族、國家和整個人類社會,你就會發現:這條因果關係鏈雖然在本人身上終結了,但仍在他生前所在的那個世界裏繼續地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