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奧斯卡頒獎之夜,好萊塢都會邀請整個世界一起擁抱這一幻想:一個偉大的行業正在報效全人類,創造著一流的娛樂業績,為我們帶來歡樂,豐富我們的情感,展現著浪漫情懷、悲苦愁腸的故事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場景,也激發著我們的希望和向往。在這種自我誇耀的慶典活動當中,卻遮掩著如下一個事實,即“電影界”是個高度集權化並受利潤驅動的行業——就像所有的大規模商企行業一樣——對於創造那種哺育我們夢想的藝術興趣不大,而對於賺取我們口袋裏的金錢卻興趣不小。
同樣易被忽略的還有這樣一個事實:好萊塢電影業是在固定不變的思想意識框架內運作的。在永無休止地追求金錢和名譽的同時,好萊塢電影業也是一個文化產業。它所推銷的商品包括人物性格,人物場景敘事藝術,社會人生經曆以及各種思想,所有這些都對公共意識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盡管其主要目標是為各大電影公司賺取巨額利潤,而另外一個目標,無論明確承認與否,就是思想意識的控製。在履行這種職能的過程中,要嚴格恪守主流思想信仰體係的界限,不跨越禁區一步,同時把主流思想信仰體係作為真實自然的生活麵貌來加以表現。也許更加準確的說法是:好萊塢電影業不僅從事對於思想意識的控製,而且還從事對思想意識自身的控製。
電影業領導者不會同意上述說法。他們認為,我們的社會是文化民主社會,其最終產品並不受製於思想意識形態,而是誕生於自由市場的各種自由選擇。對於他們來說,亞當·斯密那隻無形的手臂從好萊塢和葡萄藤地鐵站一直伸到小城鎮上的大街。為了替後台老板賺錢,好萊塢電影業必須盡可能擴大其觀眾市場。也就是說,必須滿足觀眾的需要。因此,大眾文化是大眾需求的產物,電影界大亨們堅持這樣認為。他們說,如果電影界提供的都是一些垃圾電影,那麼,原因在於大眾就是這個口味;就靠這個賺錢。人們喜歡娛樂消遣,不喜歡增長見識,提高境界。言論上是這樣說的,當然事實上也經常如此。
然而,決定各種電影片觀眾數量多少的決定因素究竟是大眾品味,還是營銷發行規模力度呢?數百萬觀眾觀看過影片《第一滴血》的續集,製作成本鋪張,歌頌讚美英勇果敢行為,充滿血腥殺戮的軍國主義情調。每一部《第一滴血》影片剛一發行,立刻就在全美2000多家影劇院公開放映,前期的廣告宣傳費用多達數百萬美元。再舉一例:2001年8月,盡管外界輿論比較悲觀,但是迪士尼公司卻出人預料地決定把影片《珍珠港》的全國放映窗口期(影院放映後再到電視、網絡播放的間隔時間,譯者注)由原來慣常的2~4個月延長到7個月,令人大吃一驚。這意味著這部“夏季”火暴大片要一直公映到12月份。影片發行數量如此巨大,遍布各地,《珍珠港》肯定會贏得大批觀眾。
相比之下,隻有幾千名觀眾看過影片《大地精英》(1954)。這是一部低成本製作的影片,講述的是墨西哥裔美國工會工人麵臨的各種鬥爭事跡。這部扣人心弦、動人心魄的影片,幾十年後由國會圖書館和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保存起來,當時在製作和發行方麵遇到過各種各樣的脅迫刁難,公映時間很短,隻有11家電影院放映此片。如果像《大地精英》那樣的持不同政見影片未能同廣大觀眾見麵,其原因難道不是發行量過低,受到的關注有限嗎?由於缺乏巨額資金,這樣的影片隻能依靠觀眾口碑,依靠那種花費不菲的影評,而影評在政治上又充滿敵意。這同耗資千百萬美元的電影廣告宣傳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廣告宣傳可以為那些被認為更受歡迎的影片創造出巨大的觀眾市場。如果影片《第一滴血》,或者像《珍珠港》那樣的影片具有“自發的”觀眾市場,為千百萬觀眾熱切期待,那麼為什麼還需要在宣傳促銷廣告上花費千百萬美元,隻為爭取大批觀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