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袁紹在司隸損失慘重,麾下兵力最多不過十萬,而冀州的派係之爭又極為嚴重,根本沒有多餘兵馬抵禦外敵。
如此看來,公孫瓚的提議不僅可行性極高,還是以小博大的絕佳機會。
唯一讓劉備擔心的,就是公孫瓚表麵幫忙攻打,實際卻想趁機染指青州。
不過,以青州當下的混亂局勢,公孫瓚就算有這想法,也很難無視袁紹和冀州的威脅,插足青州。
意識到此,劉備也不再猶豫,直接派出關羽,東拚西湊一萬兵馬與公孫瓚的五萬大軍,前後夾擊渤海。
渤海作為袁紹的大本營,雖然有袁遺和淳於瓊、許攸等官員,以及五萬駐軍留守。
可若同時麵對公孫瓚和劉備的前後夾擊,終是無法做到首尾兼顧。
唯恐渤海有失的袁遺,隻能一邊堅守郡治南皮(今河北滄州泊頭市)一邊向遠在魏郡鄴城(今河南安陽以北)的韓馥求援。
收到袁遺的求援信後,韓馥與麾下官員一陣商議,本想拒絕。
可就在這時,袁紹率領從河內強征的一萬新兵正好抵達鄴城。
等到袁紹帶著顏良和隨行的陳琳,以及鄴城城防統領走進議事廳。
原本不怎麼願意支援的官員立馬改變說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韓馥出兵支援。
韓馥見狀雖然心裏很不是滋味,但他也知道,屢屢受挫的袁紹此刻正處在爆發邊緣。
一旦有人站出來唱反調,必定會成為袁紹宣泄怨氣的對象,即便是他這個冀州之主也不能幸免。
為了不給袁紹趁機奪權、大開殺戒的機會,韓馥隻能答應,出兵三萬,交由顏良支援渤海。
另外,又派出鞠義,領兵五萬,北上抗擊公孫瓚。
在此期間,青州黃巾兵力直達百萬,一路高歌猛進。
先連占泰山、齊國、濟南、三郡之地,後又圍困孔融於北海,殺泰山太守應劭,兗州刺史劉岱,大破兗州軍。
而後曹操麾下謀士陳宮,各路遊說,聯合五郡新舊太守,推舉曹操暫代兗州刺史,迎戰青州黃巾。
同期,泰山寇首領臧霸因黃巾之亂,南下琅琊,短短一月就占得半郡之地。
而後彭城太守劉裕,主動向陶謙請命,領兵五萬,先收琅琊,擒臧霸,後以解救孔融為名,進軍青州。
一場波及幽、冀、青、兗、徐,五州之地的大混戰就此展開。
或許是受到時局的影響,荊、揚兩地不久也開始了自己的混戰。
首先發難的就是占據零陵半數之地的馬殷。
短短一月間便先後擊敗,劉焉派出的援軍張允、上將邢道榮、零陵太守劉度。
徹底掌控零陵全郡,與武陵太守金旋展開新一輪的對峙。
另一邊,失去耐心的孫堅也不再等候徐言的消息。
直接命令孫策,率領黃蓋和三萬大軍,收複益陽,自己帶著五萬大軍攻打江夏,搶占江水咽喉。
同時,袁術率領六萬大軍,南下攻占壽春,斬殺揚州刺史張溫。
楊行密聯合徐知浩,於會稽境內,召集數千流民,攻占三縣之地。
揚州都督劉繇,派遣丹陽太守周昕迎戰袁術,王朗平定叛亂,揚州之亂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