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吾等此行本就是奉命前來支援潼關,可惜吾等實力不濟,白白讓川軍死騎多了數百傷亡,冉將軍所言實在是受之有愧。
要是李將軍沒有選擇脫離大軍,馳援蒲阪…”
“嘶~僅率十騎就敢直麵兩萬大軍,李將軍位居榜首當屬實至名歸。
兩位賢弟的實力亦是當世翹楚,高賢弟還會草原上的雄鷹傳信,這武榜可真是臥虎藏龍…
可惜最後讓張邈給跑了,要不是主公之令,吾必要斬下此賊首級,懸門示眾,以解心頭之恨!”
“冉兄不必為此煩心,太傅在臨行前曾告知過吾等。
主公放走張邈乃是為了從內部瓦解袁紹的聯盟,納降這些俘虜則是為了補充蒲阪之戰損失的兵力…”
簡單交換完密信上的信息,相談甚歡的三人當即決定。
留下高思繼和一萬步卒負責納降之事,王彥章則率領剩餘兵馬和冉閔前去支援東門。
相比於西門守軍此前的慘烈,擁有三萬守軍的東門在麵對五萬多大軍的進攻時,防守壓力遠比前者要小得多。
可就算如此,冉閔一行趕到東門時,城樓之上也早已濃煙四起,傷員遍地,就連李傕的腦袋都纏上了止血的白布。
眼看戰況如此激烈,冉閔也不再耽擱,當即便和王彥章率軍衝向了登上城樓的敵軍。
有了冉閔等人的加入,東門守軍壓力倍減,很快就將敵軍趕下了城樓。
而看到冉閔現身城樓的那一刻,位處陣前的高覽也反應過來,剛才的震天喊聲乃是為了張邈而響!
這一發現頓時就讓高覽直呼不妙,尤其在聽到張邈棄軍而逃的時候,他更是忍不住破口大罵,同時也意識到此戰已沒有獲勝的可能。
高覽原本還想掙紮一下,但一想到攻打潼關本就是,為了將劉協帶回雒陽而故意製造的假象。
如今長安將僅有的三萬駐軍都派了出來,足以說明袁紹和王允的計劃已經離成功不遠。
如此一來,他再堅持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索性直接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可高覽沒有想到的是,他前腳剛走,冉閔後腳就迫不及待的和王彥章領著八千騎兵追了上去。
俗話說,趁你病要你命。
冉閔被圍困的這些天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如今好不容易等到一個痛打落水狗的機會,他又豈會輕易放過。
畢竟,徐言隻說放走張邈,又沒說要放高覽……
天啟五年九月十五日,袁紹出兵十一萬,同時對潼關、蒲阪發起突襲。
占得王城後,文醜分兵兩萬圍攻蒲阪,張邈分兵三萬南下,與高覽的六萬大軍夾擊潼關。
同時袁紹表呂布為征北將軍,兼領西河太守,將臨汾以北的河東諸縣並入西河郡,由其率軍北上鎮壓白波餘孽郭太,收複西河諸縣。
此消息一出,各地諸侯拍手稱快的同時不禁有些疑惑,袁紹何時變得如此大方,為了一個呂布居然不惜割地放權。
不過,接踵而至的幾條消息很快就讓各地諸侯明白了袁紹的目的,同時也讓他們對徐言的忌憚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