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徐言的絕戶之計就像是一把鐮刀,在十州之地割了一茬又一茬。
實在有些招架不住的諸侯世家隻能抱團取暖,這時便有人提議,效仿當初的討董聯軍,再發動一次討徐之戰,可這個提議很快就遭到了否決。
畢竟,當初董卓乃是因為暴虐無道才引起了公憤,他們興兵討伐屬於是正義之師。
反觀徐言釜底抽薪的手段,雖然損害了諸侯世家的利益,但卻因此收獲了大量的民心。
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各地諸侯世家再起討伐之軍,且不說能否找到合適的理由,單單是百姓的民怨問題就已是無解。
倘若因為討伐徐言激起民憤,等他們率軍離開之後,領地內的其它勢力再趁機煽動一番,立馬可以引起一場民變,威脅到他們的統治地位。
當初的董卓離心離德,人神共憤,乃是整個天下的公敵。
諸侯討伐若是取得勝利,那就是大功一件,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各回各家,頂多損失些糧草輜重。
反觀如今的徐言,治下人口直抵六百萬,麾下兵力超過三十萬,手握天子,猛將如雲,更是受到了萬民的擁戴。
若是討伐成功,美夢破碎的各地百姓必定心生怨念,如若討伐失敗,他們擅自率軍攻打劉協所在的長安,那就是誅滅九族的謀逆大罪!
由此可見,討伐徐言這個辦法絕非良策,可即便如此也還是有諸侯咽不下這口氣,首當其衝的就是占據弘農、河南、河東半數之地的袁紹。
眼看著好不容易搶下的百萬婦孺,短短半月就有近五萬人湧入三輔,忍無可忍的袁紹直接任命陳留太守張邈為主將。
打著‘扶正朝綱’的口號,率軍五萬攻打長安。
緊隨其後的南陽太守袁術,考慮到武關尚有一萬守軍,若不能一舉將其拿下,長安隨時可以發兵支援,索性直接改變策略。
任命紀靈為主將,率軍三萬攻打漢中鍚(yáng)縣,逐步蠶食徐言的地盤。
可徐言既然敢得罪天下諸侯,又豈能不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袁紹這邊剛發兵,徐言就命令屯兵鄭縣的李傕,以朝廷的名義率領兩萬長安駐軍,前往潼關接管關中的東大門。
結果自然是遭到了潼關守將高覽的激烈反抗。
一番交戰,李傕不敵高覽隻得無奈退走,這時屯兵臨晉的冉閔突然率軍兩萬大軍,經蒲阪津渡過河水偷襲潼關。
這時,退去的李傕再次折返,四萬大軍同時對潼關發起了進攻,高覽不敵,隻得率領突圍成功的兩千守軍退守弘農胡縣。
待張邈的五萬大軍到達胡縣後,五萬袁紹軍先是從正麵對潼關發起了三次強攻,結果均被嚴防死守的四萬守軍給擊退。
眼看強攻行不通,隨軍幕僚前廣漢郪(qī)縣縣令蕭衍便向張邈提議。
可效仿冉閔渡過河水夾擊潼關,或者轉攻左馮翊,直接從左馮翊進軍長安。
一番思索之後,張邈最終采納了崔浩的建議,由高覽領兵萬佯攻潼關,自己率領四萬大軍渡河奪取臨晉。
結果卻是沒有想到,張邈剛一渡過河水就迎麵撞上了,從鴿陽趕來支援的徐晃和三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