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老爺之死。單姓回族的先輩中曾出過幾位比較有影響的人物,其中常常被人們提起的一位就是單老爺。單老爺生活在清末至民國時期,是單家集近代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單老爺的真實姓名叫單世魁(1874年~1926年),是三房頭人,該村仍健在的單文芳是單老爺的嫡孫。單世魁20歲中武舉,擅射弓,生前擔任過平遠縣(今同心縣)警佐之職。他武藝高強,但為人慷慨,仗義疏財,從不以強淩弱,尤其注重加強民族團結,對本村邊姓漢族明確采取尊重和保護的態度,在當時的平涼、靜寧、隆德一帶享有較高威望,和官府的關係也非常密切,他和平涼府的張邦統是拜把子兄弟,他去靜寧時,靜寧縣縣長要親自出城迎接。
1926年12月,馮玉祥將軍率領的國民革命軍進入甘肅省,他手下一個叫呂希廉的營長帶兵路過單家集。呂希廉一到單家集就把單老爺抓了起來,並要求他為部隊提供100匹馬,揚言如果不給馬就把單老爺帶走。單家集人為了保單老爺,湊了70多匹馬,其餘的折成錢給了他們。不料這些散兵遊勇得到馬和錢款之後並不滿足,要求單老爺為這些馬匹配上馬鞍。在這種情況下,單老爺隻好挺身而出,跟著部隊走了。村裏人知道單老爺這一走凶多吉少,便派了幾個人在後麵跟隨。等走到六盤山的廟兒坪一帶時,人們聽到了一聲槍響,單老爺被殺害了。鄉親們把他的遺體抬回村裏並按照伊斯蘭教教規送了“埋體”,來自秦安、靜寧等地的回漢族群眾1萬多人參加了葬禮。單老爺之死給單家集人心上蒙上了一層陰影,人們隱隱約約感到這件事情或許與集市有關,但當時都保持了沉默。
後來發生的事情證實了人們的猜測,單老爺之死與單家集和高窯寺之間的集市之爭有關。高窯寺就是今天的興隆鎮政府駐地,是一個以同治時期被安插的陝西籍回民為主體而形成的聚居村落,兩村相距3公裏左右,高窯寺在北,單家集靠南。曆史上,單家集多由靜寧縣管轄,高窯寺則隸屬於隆德縣。1953年12月,兩村分別從靜寧縣和隆德縣劃入西吉縣。
每逢農曆的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依此類推,各地的人都要前來單家集趕集交易,而當時的高窯寺沒有集市。就在單老爺被國民軍散兵遊勇殺害的幾個月後,單家集人把四日集讓給了高窯寺。從采訪中得知,單家集和高窯寺之間的集市之爭早在同治末年就開始了,這種爭執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長達100多年之久,期間曾多次出現打架、互相攔堵趕集的商人等集市風波。單老爺被害是雙方集市之爭不斷加劇的結果。
那麼,呂希廉為何要向單家集人勒索錢款和馬匹並拿單老爺的身家性命相要挾呢?原因有三:第一,從光緒初年到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單家集一帶風調雨順,糧食連年豐收,集市也持續繁榮,人民生活殷實。第二,單姓家族祖祖輩輩是順民百姓,在曆次社會政治動蕩尤其是多次回民起義中,單姓回民都沒有參與,從而避免了戰亂之苦,保持了村落經濟的持續繁榮。第三,單老爺是單姓家族的族長,也是單家集集市的保護者,由於他武藝高超,行俠仗義,廣交朋友,在地方上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聲望,因而就成了高窯寺人爭奪集市的最大障礙,但用合法、正當的方式又對他奈何不得,於是就想出了借軍人之手除掉單老爺的主意。單老爺死後,高窯寺的商人集資賄賂靜寧縣的新任縣長,同時又用400塊銀元買通了單家集的單進孝,在單家集內部打開了一個缺口,最終達到了在高窯寺立集的目的。高窯寺不擇手段爭奪集市的行為引起了單家集人的強烈不滿,單家集的陝西籍回族立誓不再與高窯寺人通婚。
單家集由隆德和靜寧兩縣分治後,單姓家族被分為北頭子和南頭子兩部分。由於集市在北頭子,從而使南頭子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單進孝的父親單毓秀是單老爺的堂叔,兩人生前曾因集市利益分配問題發生嚴重衝突,後來,南頭子獲得了對糧食市場的支配權。單老爺去世後,單進孝成了單家集的莊主和單姓家族的族長,可他在單家集人心目中是一個劣跡斑斑的人,單家人甚至把單進孝看做是導致單姓家族衰落的罪魁禍首,這是因為他不僅貪圖私利把四日集讓給了高窯寺,還曾勾結駐靜寧縣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假借開騾馬大會之名在單家集開設賭場長大半年時間。國民黨軍隊在賭博中“輸打贏要”,使村裏的許多人傾家蕩產,他自己卻從中獲得了200多畝的土地。單家集實行保甲製度後,單進孝還曾當過一段時間的保長,後來遷到西河村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