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名句
“酒常有節狂言少,心不能清亂夢多。”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引
釋義:飲酒有節製就會減少狂妄之言;心情不清靜,雜亂的夢就會多。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出處:唐·白居易《不出門》
釋義:心境平和就能延長壽命,不貪求外物就會精神健旺。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心氣養身。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
出處:唐·呂岩《絕句》
釋義:不耗精力,不多用氣力,這樣精力可以保養心氣,氣力可以保養身體。如果有人學到這般養生術,就是長壽不死的人了。
“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
出處:宋·蘇軾《病中遊祖塔院》
釋義:因為有病而得以消閑的確不錯,心情安定平靜是最好的藥,此外再沒有別的妙方。
“勞其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
出處:宋·歐陽修《刪正黃庭經序》
釋義:經常勞動的人一般長壽,安於享樂的人常常短命。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出處:漢·曹操《短歌行》
釋義:用什麼來解憂愁?隻有杜康美酒。
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技術的少康,這裏以人名代酒。
“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出處:晉·劉伶《酒德頌》
釋義:酒後靜聽,卻聽不見雷暴的聲音;仔細地看,卻看不見泰山的外形。
“酒能祛百慮,菊解製頹齡。”
出處:晉·陶淵明《九日閑居》
釋義:好酒可以解除各種憂慮,菊花懂得抑止人的衰老。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出處:唐·杜牧《清明》
釋義:請問哪裏有賣酒的人家,牧童伸手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
出處:唐·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
釋義:在座的客人中醉了的邀請醒著的,江麵上晴空的雲彩夾雜著下雨的雲。
“酒力不能久,愁根無可醫。”
出處:唐·杜荀鶴《途中春》
釋義:酒力並不能維持多久,憂愁還是無法醫治。
“惡酒如惡人,相攻劇刀箭。”
出處:宋·蘇軾《金山寺與柳子玉飲大醉臥寶覺神榻夜方醒書其壁》
釋義:惡酒就如同惡人,對身體的危害比刀箭還要厲害。
“戒爾勿崇飲,狂藥非佳味;能夠謹厚性,化作凶頑類。”
出處:宋·範魯公《戒子箴》
釋義:勸誡你不要太喜歡飲酒,酒是藥不是美味;它能改變你謹慎、忠厚的本性,把你變成凶頑的人。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出處:宋·範仲淹《蘇幕遮》
釋義:酒入愁腸卻全化作了相思的淚水。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出處:宋·李清照《如夢令》
釋義:昨夜裏雨稀疏地下,風刮得很大,沉睡一夜竟沒有消除殘留的醉意。
“為口忘計身,饕死何足哭!”
出處:宋·範成大《河豚歎》
釋義:為了滿足口腹的欲望而忘記自身的節操,因為貪食而死又有什麼可惜的呢!
“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出處:宋·毛滂《臨江仙·都城元夕》
釋義:濃酒把春天的氣息帶進了夢裏,月光穿透窗子好像在尋人。
“少吃不濟事,多吃濟甚事;有事壞了事,無事生出事。”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釋義:飲酒少不能成事,飲得多又能成就什麼事?有事時飲酒會壞了事,沒有事因飲酒卻會生出事。
“昔年多病樂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出處:宋·錢惟演《木蘭花》
釋義:以往多病討厭杯中美酒,今天唯恐酒杯太淺喝不過癮。
“三杯漸覺紛華遠,一鬥都澆塊壘。”
出處:金·元好問《鷓鴣天》
釋義:三杯酒下肚,漸漸覺得遠離了塵世的榮華利祿;飲下一鬥酒,可使胸中不平之氣全部消去。
塊壘:胸中的不平之氣。
中國古代散文名句
“才所不至而極思之,則忘傷也;力所不勝而極舉之,則形傷也。”
出處:先秦·彭祖《攝生養性論》
釋義:才思達不到卻要極力思考它,就會耗損心智;氣力勝任不了卻要勉強舉起它,就會損傷身體。
“積憂不已,則神魂傷矣;積悲不已,則魄神散矣。”
出處:先秦·彭祖《攝生養性論》
釋義:長期憂慮積鬱,就會損傷精神;長期悲痛不止,就會耗散元氣。
“汲汲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
出處:先秦·彭祖《攝生養性論》
釋義:欲望非常迫切就會心情煩躁,思慮過度就會精神委靡。
“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
出處:先秦·彭祖《攝生養性論》
釋義:精神旺盛的人會長壽,容易生氣的人容易早逝。
“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出處:先秦·彭祖《攝生養性論》
釋義:飲食的五味不能過於偏好:酸的多了會傷脾,苦的多了會損肺,辛辣多了會傷肝,甜多了會害腎,鹽分太多就會影響心腦血管。
“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憎愛無定,神不守形。”
出處:先秦·彭祖《攝生養性論》
釋義:喜怒無常,都會讓人心神不寧;總是憎恨或喜愛,就會導致情緒不穩定。
“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
出處:先秦·彭祖《養壽》
釋義:延年益壽的道理,就是不要讓身心受到損害罷了。
“食不語,寢不言。”
出處:《論語·鄉黨》
釋義: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出處:《論語·泰伯》
釋義: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誌,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誌堅強。
“養心莫善於寡欲。”
出處:《孟於·盡心下》
釋義:飽食傷心,欲多傷心。修養思想,培養高尚的情操,最好的辦法是減少私欲。
“出輿入輦,命曰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命日寒熱之媒。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
出處:漢·枚乘《七發》
釋義:出入乘車,這就是腿腳萎縮癱瘓的征兆。深邃清涼的房屋,這是得寒熱病的媒介。貪戀美色,這是傷害性命的利斧。甜脆的食物、肥肉濃酒,這是腐蝕腸胃的毒藥。
膿:同“醲”,濃酒。
“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
出處:漢·枚乘《七發》
釋義:放縱耳目去享受,任由肢體安靜少活動,就要妨礙血脈的和暢了。
“人為血氣之屬,飲食起居節宜微爽,不能無疾。”
出處:漢·皇甫謐《甲乙經·序》
釋義:人是靠血氣維係生命的,飲食起居要調節適宜,稍有差錯就會生病。
“熊經鳥伸,雖延曆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
出處:漢·崔定《政論》
釋義:模仿熊和鳥的動作來鍛煉身體,雖然也是一種延年益壽的方法,但不是治療傷寒的藥理;呼吸吐納雖說也是一種延年益壽的方法,卻不是用來接骨的藥膏。
“重階連棟,必亂汝真。金寶滿室,將亂汝神。厚味來殃,豔色危身。”
出處:三國·魏·卞蘭《座右銘》
釋義:重重的殿閣亭台,一定會惑亂你的本性。堆滿屋子的金銀珠寶,會迷亂你的心神。美味佳肴會給你招來禍殃,美豔的女色會危害你的身體。
“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弊。”
出處:三國·魏·蔣濟《諫外勤征役內務宮室疏》
釋義:精神用得太過就會枯竭,身體過於勞累就會疲乏。
“體無纖微疾,安用問良醫!”
出處:三國·魏·毋丘儉《答杜摯》
釋義:身體沒有一點病,哪裏用去求良醫?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出處:《三國誌·華佗傳》
釋義:人的身體需要運動,但是不應該運動過分罷了。適當的運動會使食物中的養分得到消化、吸收,血脈流通,不會生病,這就像轉動的門軸不會腐朽一樣。
“病從口入。”
出處:晉·傅玄《口銘》
釋義:飲食不當,就會生病。
“玄神宜寶,素氣資養。”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
釋義:玄妙的精神應該珍惜,恒常的精氣有賴於保養。
“懲病克壽,矜壯死暴。”
出處:唐·柳宗元《敵戒》
釋義:警惕疾病,能夠長壽;自恃強壯,可能暴死。
“將息之道,當先理其心;心閑元事,然後外患不入。”
出處:唐·韓愈《與崔群書》
釋義:保養身體的方法,應當首先理順心性;內心不生雜念,那外界的一切紛擾就不會侵入。
“萬物不可以無法,謂生不由養致,其誣乎!”
出處:唐·劉禹錫《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
釋義:任何事物都不能沒有自己的法則,認為人的健康不需要保養,那真是荒謬啊!
“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欲。”
出處:唐·孫思邈《千金方》
釋義:彈琴可以調節人的心神,使人性情平和,還可以節製人的嗜欲。
“神大用則竭,形大用則勞,神形俱困而求長生者,未之聞也。”
出處:唐·羅隱《兩同書·厚薄》
釋義:精神用得太過了就會衰竭,身體用得太過了就會勞累,精神、身體全都困乏了卻要求長生不老,這樣的事從來沒有聽說過。
“養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節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藥於已病之後。”
出處:宋·蘇軾《論管仲》
釋義:說到養生,不過是對飲食起居要謹慎,對音樂、女色要有所節製罷了。注意“節慎”是在沒有生病之前,而吃藥則是在生病之後。
“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出處:宋·蘇軾《養生說》
釋義:已經感到餓了才吃飯,還沒飽就先停止,飯後自在地散步,務必使肚子空一些。
“人莫不愛其生,故莫不厚其生;莫不厚其生,故莫不傷其生。”
出處:宋·楊萬裏《庸言》
釋義:人沒有不愛惜生命的,所以誰都想讓自己生活得好些;誰都想讓自己生活得好些,但正因為缺乏節製,反而傷害了自己的生命。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憂害誌。”
出處:宋·崔敦禮《芻言》卷下
釋義:容易憤怒就會傷害別人,私欲多就會傷害自己,貪圖安逸就會損害品德,憂慮太多就會削弱意誌。
“百味甘香,一身清淨,吾生可保長無病。八珍五鼎不須貪,葷膻濁亂人情性。”
出處:宋·張掄《踏莎行·山居十首》其九
釋義:吃各種食物都是香甜的,渾身上下都是潔淨的,就可以保證不生病。不要貪圖珍饈美味,葷膻的食物可以使人的性情渾濁紊亂。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聽,莫強食飲,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久必壽也。”
出處:宋·陶弘案《養性延命錄》
釋義:養生的方法是,不要長時間行走、長時間坐著、長時間躺著、長時間聽,不要勉強飲食,不要喝醉,不要太過憂愁,不要過分哀思。這就是所謂能夠中和,能夠中和的人時間久了必定能夠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