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年節風俗(1)(1 / 3)

春節的起源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就是春節了,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

人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俗。

春節,我國城鄉張燈結彩,常舉行一係列喜慶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舞獅、吃年糕等。宋代宰相王安石有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年初一早晨人們相見,總要以“恭賀新禧”、“祝君如意”等來互相祝福。

春節的命名始於1913年。當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先生向袁世凱提出一個《定四時節假呈》,“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夏節”、“秋節”、“冬節”則沒有放假休息。這一製度一直沿用下來。

春節拜年的習俗

大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春節守歲的風俗

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要聊天、放鞭炮、打牌、包餃子……守歲習俗最早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掃塵的由來

每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人們噴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稱“掃年”。

春節掃塵,不隻是為了幹幹淨淨過新年,它還有些來曆講究呢!

“掃年”習俗起源於堯舜時代,由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演變而來。到了唐宋時期,“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白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祝新歲之安”。至今民間還流行著“臘月二十四,撣土掃房子”的諺語。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則傳說。掃塵習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農為迎接玉帝的年糧而來。早先,這裏的佃農一年忙到頭,除納糧交稅外,所剩無幾。他們祈求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三日上天奉本時多說好話,以便玉帝開恩,從天倉撥點恩賜,在除夕前降下年糧——米雪,讓他們飽飽地吃頓團圓飯。為了迎接玉帝的恩賜,佃農們每年都在臘月二十四日前,將宅院裏外打掃得幹幹淨淨,以迎接天賜年糧,這樣年複一年。春節掃塵的風俗便一代代延續流傳下來。

除夕年夜飯

陰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夜叫做除夕。“除”謂去也,“夕”則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後的一夜去掉,有除舊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是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興興、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在北方這頓飯一定要吃餃子,在南方這頓飯菜色十分豐富。紹興稱吃年飯為“分歲”,得有十碗頭的菜,其中有幾樣富有特色的菜,如處州綠荀是用泔水浸軟,油煎後加醬油醋煮,再以藕片加白果、紅棗、紅糖煮熟,名叫藕脯,這兩樣謂之“偶偶湊湊”,即偶然、湊巧,取其“逢凶化吉”的意思。杭州、蘇州、上海等地的年夜飯,“蛋餃”是少不了的,這象征著“元寶”。用雞蛋做皮,中有肉餡,皮是蠟黃,餡是粉紅,再放點碧綠的菠菜和白晶晶的粉絲,盛在砂鍋內熱騰騰地端上桌,不但中看又中吃,僅此一品就增添了不少節日的溫馨氣氛。還有肉絲炒筍絲,“絲絲齊齊”,即是諸事順心、樣樣齊備的意思。肉丸一碗謂之“團團圓圓”。再有一碗豬頭肉(叫“元寶肉”),一碗醬蛋燒肉(醬蛋一定要每人一隻,不能少了,謂之“子孫萬代”),還有絕對不能少的一碗胖頭魚,端上之後,不能吃魚頭魚尾,謂之“有頭有尾”。“屠蘇酒”是不論老少,不管善不善飲都得抿上一點的,食罷屠蘇,滿臉緋紅,歡聲笑語,春意盎然。

台灣居民把吃年夜飯叫做“圍爐”,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桌上各樣菜都得吃點,平日不喝酒的也得喝上一口。每樣菜亦很有意思:魚圓(丸),象征團圓。蘿卜“菜頭”,意為“好彩頭”。金雞的“雞”台灣語諧音為“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在台灣語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時的蔬菜是不用刀切的,洗淨連根煮熟,吃時亦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吃進肚裏,以祝福父母長壽。

年夜飯末一道菜通常是魚,通常是不吃完它或者一口也不吃,取“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喜兆。“魚”、“餘”同音,這種“有餘哲學”的思想意識是孔夫子時代以前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齊國的晏嬰留給後人的,他的《晏子春秋》特別提到當時的古老禮俗——吃魚不要翻過麵。在中國傳統文化裏,詩禮之家都告誡子弟,赴宴時務要守這個規矩。孔子要他的弟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孟子奉勸戰國諸侯耗用國家人力財力不要“竭澤而漁”,都是這一係列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