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出現在人類曆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人類開始擺脫完全依賴自然界的被動局麵。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出現均以此為基礎,推動人類從蒙昧、野蠻走向文明;而農作物的演變和傳播,推動了農業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推動了農業技術的交融、提高和創新,推動了不同民族農耕文化之間的交流和進步。中國是一個農業曆史悠久和以精耕細作著稱的國家,在漫長的農業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栽培管理技術,有著豐富的栽培技術和耕作製度方麵的曆史文獻,與其他國家一道為世界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我國在發揚精耕細作傳統農作的同時,正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閱讀和了解農作物的起源、農業的傳播與發展,能夠明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製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等方麵的演變曆程,通過了解和比較中、西方農業發展曆程,農業技術的演變以及耕作製度的特點和特色,能夠優化我國農田生產技術,豐富農業文化,促進作物產量提高,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農業文化是文化的基礎,了解農業生產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夠滿足各民族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麵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時還決定著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民族文化的自身,推動者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機械化、現代化和信息化等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的廣泛應用,為農業技術體係和農業文化體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動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而這也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現代農業科學理論和生產技術。
人類1萬年來的農耕史,就是人類開拓自然資源和改造、保護自然資源的曆史。在漫長的農業實踐中,人類陸續開拓了農、林、牧、漁各業,培育了幾百種動植物,並積累了大量改造利用不利自然條件的經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農業不僅會保護和強化利用現有農業資源,而且還會開拓並合理利用新的資源,逐漸建立起既能滿足人類自身持續生存需要,又能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並同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持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