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乾隆:天威莫測,馭下有術(1 / 1)

在經曆順治、康熙和雍正三代皇帝的勵精圖治之後,清朝統治漸趨穩固,社會經濟也有了快速發展,因此到乾隆時,愛新覺羅的天下可以說已經坐穩,乾隆順理成章地也就成為“守成之君”。但守業也並不容易,乾隆就認為“創業難而守成亦不易”,要真正守好業,並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還要依靠人才,即“唯在人君用賢納諫,則天下自安,而國家永固”。

在這一重視人才的思想指導下,乾隆登基之後就很注重吏治,對政績突出者予以獎勵,相反則給予懲罰。飽讀經書的乾隆通過曆史經驗教訓,深知皇權是否鞏固,取決於高層官員的素質以及對他們的控製和駕馭,僅有高素質的官員而皇帝缺乏駕馭之術的話,也難以有效發揮官僚機構的應有作用。

為了了解各高級官員的才能和政績,乾隆甚至將各省督撫以及將軍、參讚、提督、總兵的姓名寫在宮殿牆壁上,經常注意他們的有關動向。因此,乾隆對所有高級官員都很熟,和他們見麵時,都要諄諄告誡他們注意克服自己的缺點,勤政愛民。這使官員們不得不謹言慎行。

乾隆不但對高級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非常重視,即使對一般官吏也是不厭其煩地親自考察。他沿用了雍正的做法,每年都要輪流召見文職知縣以上、武職守備以上的各級官吏,每次召見時都要密加記載。

這樣,乾隆不僅牢牢地控製了高層官僚隊伍,同時也加強了基層文武官吏的聯係,使優秀人才得到重用,濫竽充數者被罷斥。盡管乾隆重視選拔和任用人才,但他更注重駕馭人才之術。在他看來,隻有各級官吏服從皇權,由君主一人獨裁決斷,才是提高辦事效率的唯一手段,如果將事情交由大臣討論,就會出現宋代和明代那樣“眾論紛紛,迄無定見”的局麵。

為了駕馭各級官吏,乾隆還常常施展各種出人意料的手段,或破格提升,或小過重罰,或罰非其罪,讓臣屬們莫測天威,整天小心謹慎,唯恐哪天出了錯誤惹來不測之罪。乾隆提拔和重用訥親、傅恒就堪稱其馭臣之術的絕好佐證。

乾隆在鏟除鄂爾泰、張廷玉兩大政治集團的同時,擢用新進,以取代雍正朝遺留下來的老臣。最先受乾隆重用的是訥親。訥親早在雍正時就進入軍機處,但年輕職微。乾隆對他頗為賞識,稱“訥親向蒙皇考嘉獎,以為少年大臣中可以望其有成者。”乾隆二年恢複軍機處時,就特意提拔訥親,使其位居鄂爾泰、張廷玉之後列第三,並將鄂、張二人的職權逐漸削減,交由訥親負責。

而訥親對乾隆這種知遇之恩也湧泉相報,不僅勤理政務,還廉潔白持,不授他人以把柄,因而十多年來一直都能得到乾隆的信任。

然而,訥親的權勢逐漸增加之後,乾隆又心生戒備,加上其他大臣的彈劾,於是在乾乾隆十三年,利用訥親督師金川失敗為借口,將訥親處死於軍營。訥親先受重用,又逐漸遭到懷疑,乃至最後被殺死在軍中,這種死非其罪的下場,是乾隆玩弄馭臣之術的結果,它也從側麵向其他大臣暗示了一個道理:即使如訥親這樣深受皇恩的權臣,隻要辦事不力,皇帝也可以隨時置其於死地。

在訥親之後,得到乾隆信任和重用的是傅恒。傅恒是乾隆第一位皇後富察氏的弟弟,於乾隆五年人宮任藍翎侍衛,七年擢為內務府大臣,十年在軍機處行走。當訥親於乾隆十三年被殺之後,傅恒就被乾隆提升為首席軍機大臣,一躍而至萬人之上,一人之下,而傅恒此時年僅26歲。

傅恒本人也的確沒有讓乾隆失望,他不僅通曉軍事,平時處理政務也明敏練達,深合乾隆心意,屢次受到乾隆的稱讚。傅恒任首席軍機大臣共23年,始終都能得到乾隆的信任。當然,這與他的才能是分不開。

乾隆在訥親之後提拔比自己還小十多歲的小舅子傅恒擔任首席軍機大臣,而沒有像人們所猜測的那樣由“年高望重者”任此職,當然有其深意。這一方麵顯示出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可以乾綱獨斷,擁有懾服群臣、不受幹擾的無限權力;另一方麵也向朝野表明,皇帝對於具備傑出才能的人才,即使年輕位卑,也可以得到破格提升,由此創造出一種蓬勃向上的朝氣,這也正是乾隆前期政治較為清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乾隆的駕馭之術令臣屬難以捉摸,因此也能收到一定的功效,使大臣們俯首帖耳,不敢有違君命。但過於玩弄權術也使乾隆暴露出自身的弱點和不足,並由此造成疏漏和失誤。

當時就有一位禦史大夫不顧殺頭的危險,大膽地指出了乾隆權術有餘,而妥帖不足的缺點,而其中暗含的另一層意思則是乾隆隻顧個人意誌任用官員,根本不考察有司的建議,這就有可能導致用人的失誤。

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位禦史論斷的正確,因為乾隆到晚年以後寵信和任用和坤——這位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結果使清王朝從此由極盛逐漸走向衰敗,再也沒有出現過“康乾盛世”這樣的繁榮局麵。

因此可以說晚年寵信和任用和坤,是以馭臣之術而自鳴得意的乾隆最大的失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