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記者阿特麗在前線看到過許多中國士兵,親眼見證了士兵們的身體是多麼消瘦,四肢是多麼孱弱,可就是這樣一種條件,戰場的存活者們仍然會在第二天繼續戰鬥。
在老外看來,這種東方式的堅毅實在是一個神秘的奇跡。有人甚至為此杜撰了一種理論,說中國人的神經組織一定跟西方人不同,因此也就沒有與西方人同樣的感覺。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還是那位頗有膽魄的美國人卡爾遜說得好:“隻要給予中國士兵以精神的激勵和足夠的糧食,那就沒有一種困難他們不能安然渡過。他們的毅力無可超越,他們的忍耐舉世無雙!”
阿特麗也深信,無論武器裝備有多麼落後,後勤條件有多麼簡陋,中國都是必勝的,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士兵。
卡爾遜和阿特麗所言非虛。王耀武的當家,使得七十四軍更加兵精糧足,這支強軍逐漸走向其曆史上的全盛時代。
退一步海闊天空
自1939年6月起,由薛嶽擔任戰區司令長官的第九戰區向日軍發起長達三個月的遊擊作戰,戰果雖然不算很大,但對日軍威脅不小。與此同時,滲透進敵占區的諜報人員和武裝小分隊也乘勢展開行動,日軍的郵政所、運輸隊經常遭到襲擊,連第六師團長稻葉四郎中將視察前線的行動計劃簡圖,都被中方人員截取了。
為反擊第九戰區的遊擊戰,保證敵占區的守備安全,並為即將成立的南京汪偽政權製造聲勢,司令官岡村寧次決定對長沙實施一次掃蕩式的大規模進攻。
岡村在策劃這次進攻時,並不準備像占領南昌那樣占領長沙,這主要是考慮到作戰和占領麵積擴大後,會造成警備兵力的不足。他計劃通過出奇製勝的戰術,在短時間內給予第九戰區中國軍隊以極大打擊,然後再迅速返回原防區。
有鑒於此,岡村沒有首先觸碰湘北的“薛伯陵防線”(即薛嶽防線,薛嶽別號伯陵),而是打算從奉新以西進行突破,以迷惑和牽製中方的防守力量,隱蔽第十一軍的主攻方向。
在高安至奉新約三十公裏的一線正麵,部署有羅卓英第十九集團軍的四個軍,以阻塞日軍西進的道路。七十四軍則作為戰區預備隊,被部署於可向高安,亦可向長沙做機動運動的分宜附近。
針對中方部署,岡村動用第一〇六師團全部和第一〇一師團的兩個聯隊,組建了“贛北攻擊軍”。這時一〇六師團、一〇一師團都已調整為三聯隊製,並全麵實施了騾馬化。日軍第十一軍總部另外還為一〇六師團配屬了軍直轄的重炮、坦克和工兵部隊,使其機動性和火力都得到大幅增強。
9月15日,日軍一〇六師團在奉新集結完畢。按照岡村的事先設計,一〇六師團采取奇襲方式,以少數兵力在正麵進行牽製,主力則從北翼實施迂回,從而一下子就鑽入了中方第十九集團軍的後方。
守方的防禦陣線一片混亂,正麵負責防守的四個軍被壓得連連後撤,羅卓英急向第九戰區求援,要求把七十四軍調至高安作戰。
牆有風,壁有耳,薛嶽已掌握確切情報,知道日軍第十一軍主力是奔著長沙而來,高安方麵隻是拉後腿的戰鬥,目的是要拉住羅卓英的後腿,不讓第十九集團軍的幾個軍來參加長沙方麵的作戰。對薛嶽來說,那幾個軍不過來也罷了,七十四軍是當時第九戰區公認最有戰鬥力的一個軍,他當然想把這個軍使用在長沙方麵作戰。
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考慮,最後經不住羅卓英的一再懇求,為穩住贛北防線,薛嶽還是下令七十四軍立即由分宜出發,開赴高安作戰。
在形勢急如星火的情況下,時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的羅卓英本想趕緊將七十四軍全部頂上去,以幫助駐守高安的第三十二軍支撐起防線,但蔣介石這時候親自給薛嶽發來電諭,告知除七十四軍外,第九戰區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其餘兵力抽調到高安一線來進行增援。
蔣介石的電諭表明,即便贛北防線被擊穿,羅卓英也不要再指望能拿湘北方麵的兵力來填補防線漏洞,七十四軍就是羅卓英手中唯一的王牌和預備隊。掂量再三,羅卓英選擇了節約兵力的穩妥做法。9月18日,第三十二軍奉命退出高安城,其他部隊也且戰且退,進入第二線陣地進行防守。
占領高安後,日軍一〇六師團十分得意,在向第十一軍進行呈報時,他們聲稱已通過奇襲迂回的方式擊破了當麵之敵,並開始捕捉敗退的“重慶軍”,整個作戰過程“損失很小,成果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