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人生突圍1(1 / 3)

第一章 春江水暖鴨先知

——激勵自己努力成為傑出人士

1.自我期許將來大有作為

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詩人、詞人、書法家、畫家,這一個個閃亮的稱謂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而曆來人們覺得其實至名歸,當之無愧。他就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蘇東坡。東坡是號,但人們像他自己一樣喜歡這個號,比原名蘇軾二字更有親和力,也更有文化內涵。

東坡這個號是自“東坡居士”而來,“東坡居士”是他謫居黃州時自己起的,從那以後,以至今日,他就以東坡為世人所知了。中國的史書上每以“東坡”稱他而不冠以姓,或稱東坡先生。

蘇東坡童年的時候,母親教他學習《後漢書》。

書上記載,東漢時朝政不修,政權落入宦黨之手,貪婪、納賄、勒索、濫捕無辜,搞得社會風氣極其惡劣。當時書生儒士反抗心術不正的小人統治。由於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監豢養的勢利之徒,忠貞廉正之士和太學生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上書彈劾奸黨。可是奸佞當道,學者與太學生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謀殺喪命。在這群剛正的學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名叫範滂。他自幼受母親教育,深明大義,誌向高遠,疾惡如仇,節操品行為鄉裏所欽佩,被薦為孝廉,推舉入朝為官。

那一年,冀州鬧饑荒,當地官吏豪紳殘酷壓榨百姓,以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震動朝廷。朝廷命範滂為清詔使,赴冀州巡察。範母得知兒子即將赴任,心中亦喜亦憂:喜的是兒子德才兼備,能為國效勞,為民請命;憂的是朝廷黑暗,君主昏庸,宦官專權。她深知兒子品行端正,性情剛烈,疾惡如仇,如遭貪官汙吏暗自誣陷,萬一有個好歹,不僅前程受阻,弄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想到這裏,她不禁猶豫起來:仕途坎坷,凶多吉少,怎能叫人不憂心?可男兒為國為民,天經地義,豈能蝸居家室、飽食終日?範母思慮再三,下定決心,還是以大義為重,送兒赴任。

臨行前,範母說:“聽說冀州的地方官多為聖上宦官或親朋賓客,他們倚仗權勢,貪贓枉法,欺壓善良,作威作福,許多清官廉吏都被他們誣陷下獄,乃至性命難保。兒去此地,當要為民請命,為民申冤,依照法令,嚴懲不法之徒!”

範滂說:“兒子有澄清天下之誌,定會牢記母親教誨,勇擔道義,為民雪冤!”

範滂來到冀州,群守縣令自知貪贓枉法之罪,一個個望風解印,逃之夭夭。範滂所到之處,明察暗訪,百姓聞之,無不拍手稱快,紛紛向範滂檢舉貪官汙吏的不法行為,範滂一一調查核實,造冊上報。範滂正氣凜然,深得百姓愛戴,贏得讚譽。

後來靈帝登位,朝政日非,宦官肆虐。在小人的陷害下,朝廷命人捕拿範滂。範滂聽到消息,決定自己去投案。母親說:“大丈夫為人,光明磊落、頂天立地。隻是我兒這一去……”範母哽咽難語,淚水潸然而下。

範滂安尉母親:“如今宦官專權,不可一世,他們飛揚跋扈,殘害忠良。今日之事,非我一人,母親不必多慮。”說完就向縣衙走去。

縣令郭揖一見範滂,不禁大驚,拉著他的手說:“範兄,您來得正好。”邊說邊解下印緩並對他耳語:“走,我們一起逃走吧!”

範滂說:“不,我豈能連累你。”

郭縣令急勸:“範兄,天下如此之大,您什麼地方不可以躲一躲呢?”

範滂淡淡一笑,坦然地說:“我死則禍止,怎敢連累大家,又讓老母流離失所呢?”

此時,範母帶著孫子趕到,趁兒子尚未入獄,再見上一麵。範滂一見母親來到,急忙跪在地上,仰頭望著母親的白發,淚流滿麵,他說:“二弟仲博為人孝順,足以供養母親,我到黃泉去追隨者隨父親,存亡各得其所。請母親割慈忍愛,不要為我悲傷。”

母親撫摸著範滂的頭,久久地凝視著兒子的臉,忍住眼淚和悲傷,說:“一個人既要美名,又想長壽,如能兼而得之?人以氣節為本,氣節在,壽命長短何足惜!若性命與氣節不可兼得,二者取一,理應舍命而取義。你今天為義而死,母親為你高興!”

範滂擦幹眼淚,叮囑兒子要聽奶奶的話,要像自己一樣,不行惡,隻揚善。在場吏民目睹祖孫三代這悲壯的生離死別,無不動容落淚。

為了道義,範滂慷慨赴死,這年他才33歲。

蘇東坡聽了範滂故事,抬頭望著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母子倆笑了。

在蘇東坡的童年,中國是在宋朝最賢明的君主之一趙禎的統治之下,政府極力獎勵文學藝術事業。國內太平無事,北方的遊牧民族,如金、遼、西夏,本來常為患中原,這時也與宋朝相安無事。在這樣朝廷之下,賢良之臣在位,若幹文才傑出的人士都受到恩寵,侍奉皇帝,點綴升平。正是在這個時候,童年的蘇東坡聽到了歐陽修、範仲淹、文彥博等人的大名,心裏深受鼓舞,心想自己長大了也要像他們那樣,有所作為,有所成就。

後來的曆史證明,蘇東坡的理想實現了,他數次上書,走到時代的前沿,他為老百姓的疾苦奔走呼號,為人民的利益大做善舉。他身處逆境,不消極悲觀,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從一個小人物成長為影響宋朝政治的重要人物,從一介書生,成長為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大文豪之一。

可見,有什麼樣的自我期許,自然就會選擇什麼樣的信念;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會選擇什麼樣的態度;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蘇東坡一生不斷經受挫折,但是,沒有誰能打敗他。從蘇東坡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保持誌向就如同爭取高貴的名譽一樣重要,誌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最有力的保障,生活中缺少什麼都可以,但是,唯一不能缺的就是誌向!人若無誌,就像船無航向,茫茫大海,不知該駛向何方。一個人的誌向,決定了他的發展方向和努力的程度。

誌向,是人的生命之光,是人的精神動力。遠大的誌向,是人們在實踐過程逐步形成的人生奮鬥目標。離開了追求和奮鬥,就無所謂誌向。遠大誌向,總是同未來相聯係的,是對未來可能的構想、預想和追求。但這種構想、預想,並不是毫無根據的空想。

誌向,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它能夠激發人們的意誌和激情,產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人們以積極、主動、頑強的精神投身於生活,對人生抱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樂觀態度。

【東坡名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是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踏出拒絕平庸的第一步

蘇東坡躊躇滿誌,對自己的誌向定得很高。當然,他首先得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博取功名,然後才可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20歲的時候,蘇東坡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道到京師去科考。

他們從老家四川眉州出發,或陸路或水路,輾轉進入巫峽。巫峽幽深奇秀,兩岸峰巒挺秀,山色如黛;古樹青藤,繁生於岩間;飛瀑泫泉,懸瀉於峭壁。峽中九曲回腸,船行其間,頗有“曲水通幽”之感。

巫峽給了他人生的重大啟迪。巫峽全長五十裏,湍急的江水,讓他熱血澎湃。高山聳立,懸崖挺拔,令人不由得精神振奮。隻見江麵漸漸變窄,光線漸漸變暗,呈現出黎明時的昏黃顏色,仿佛一片蒼茫。蘇東坡自船麵仰望,隻見一條細藍,望之如帶,那正是天空。隻有正值中午,才能看見太陽,但亦轉瞬即逝。岸上巨石聳立,巨石頂端則時常隱沒於雲霧中。因為風高力強,雲彩亦時時改變形狀,山峰奇高可畏,亦因雲影聚散而形狀變動不居,撩動著蘇東坡的遐思,他似乎感到自己在做“逍遙遊”。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弟弟蘇轍大聲念起唐代元稹的詩。

蘇東坡也高聲背誦起來:“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巫山十二峰中,神女峰狀如裸女,自從宋玉作“神女賦”以來,獨得盛名。此處,高在山巔,天與地互相接觸,風與雲交互鼓蕩,陰陽雌雄之氣,獲得會合凝聚,是以“巫山雲雨”一詞,至今還留為男女交歡之稱。峽內空氣之中,似乎有神仙充盈,而雲霧之內亦有精靈飛舞。蘇東坡青年的理性忽然清醒。他覺得此等神話背乎倫理。他說:“成年之人也仍不失其童稚之心,喜愛說神道鬼。楚辭中的故事神話,全是無稽之談。為神仙而沉溺於男女之欲者,未之有也。”

這時,有一個年老的船夫,開始給蘇氏父子說故事。他自稱年輕時,常攀登那些最高的山峰,在山頂池塘中洗浴,衣裳掛在樹枝上晾幹。山中有猿猴,但是他爬到那樣高處,鳥鳴猿啼之聲,已渺不可聞,隻有一片沉寂與山風之聲而已。虎狼也不到那樣高處,所以隻有他一人,但他並不害怕。神女祠附近有一種特別竹子,竹枝柔軟低垂,竟直觸地麵,仿佛向神俯首膜拜一樣。有風吹拂,竹枝擺動,使神壇隨時保持清潔,猶如神女的仆人一般。蘇東坡聽了,頗為所動,心想:“人也許可以成仙。困難就在於難忘人欲耳。”東坡在一生之中,他也和當代其他人一樣,很相信會遇到神仙,相信自己也許會成仙。

後來,蘇東坡成為宋朝名臣,在文學上更是成為重量級人物,但他特別注意控製自己的欲望。他相信,隻有這樣自己才不會因得意而失態,因失意而急躁。否則終究還是一個平庸的人。

一個真正有誌向的人,絕對不會以平庸的表現自滿,在往後的人生征途上,蘇東坡不管做什麼事情,還是寫詩作畫,都全力以赴、追求完美。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認為自己的地位卑微,別人的種種成就,都是自己不能享有的;把自己和那些所謂的“大人物”的界線分得很清,別人是做大事的,自己卻永遠隻能做小事,成功的機會總是很渺茫。

這種自卑的心態,往往成為不求上進、自甘落後的主要原因。有了這種自卑的心理後,當然就不會有精益求精的想法了。

許多青年人,本來可以立大業、做大事,但實際上卻隻是做著小事,過著平庸的生活,原因就在於他們自暴自棄,沒有遠大的理想,不具有堅定的進取心,不願意追求卓越。

一個人有了進取心,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生命時刻充滿青春的激情和朝氣。一個人隻有不滿足於平庸,才能追求最好,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事情做到完美無缺,但是,當你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的時候,你對自己要求的標準會越來越高,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對待自己分內的事,像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那樣,投入全部的責任心和愛心,那麼你的成果本身就是你的孩子,你的工作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