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四畫(4)(1 / 3)

一次他到京城洛陽,太尉賈充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不想也被他婉言謝絕了。賈充不甘心,他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著響亮的號角,從夏統麵前走過。賈充對夏統說:“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多麼讓人羨慕啊!”

夏統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麵就像沒有看見似的,一點也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班仙姿綽約的美女,在夏統麵前輕歌曼舞,而夏統卻木然而立,毫不動搖。賈充看到夏統仍然無動於衷,不理解地說:“天下竟有這樣木頭似的怪人,石頭做的心腸!”

匹夫有責

【釋義】匹夫,指平民。指國家興亡,每個人都負有責任。

【出處】明·顧炎武《日知錄》。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顧炎武,出身於鄉宦之家,6歲開始讀書學習,從小就有遠大誌向。14歲時,他就參加了除舊革新的社團——複社。

1645年,清兵攻占了南京。顧炎武同昆山知縣楊永言等人一道據守昆山。不久城破,顧炎武的兩個弟弟被清兵殺死,繼母王氏也絕食自殺。臨終前,她對顧炎武叮囑道:“你千萬不要做清朝的臣子!”顧炎武流淚答應。從此,他偽裝商人,四處奔走,聯絡沿海的抗清力量。清朝進士葉方恒為了吞沒顧炎武的家產,勾結顧家的仆人陸恩告發了顧炎武,顧炎武被官府追捕,不得不逃離江南,前往山東。

在北方20多年的艱苦歲月裏,顧炎武足跡遍布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地,一年之中有半年住在旅店裏。他與20多位朋友在雁門以北的地方建立秘密活動據點,堅持反清。後來,他定居在陝西華陰。

50歲以後,顧炎武集中精力撰寫《日知錄》,闡述他的思想和觀點。他在日知錄中有一句名言是:“天下興亡,匹失有責。”表明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匹夫之勇

【釋義】指沒有智謀,僅憑個人力氣的魯莽之人。

【出處】《國語·越語上》。

春秋時期,吳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受到了百般淩辱,越國遭受到極大的損失。

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誓死複國雪恥。

於是,勾踐以身作則,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親身參加勞動,體恤民情。根據百姓實際製定政令,百姓討厭的就取消,老百姓認為不夠和不妥的地方,就加以修改補充。並采取一係列的政策,增加生產,鼓勵繁殖人口。

對有學問有才能的人給予優厚的待遇,同時對他們加強道義方麵的教育,對從四麵八方前來效力的人才,則在祖廟裏隆重地接待他們。

勾踐有時坐著船巡行各地,船上裝著好飯好菜,遇到出遊的年輕人,就請他們來進餐,然後詳細問明他們的姓名及各種情況,以備日後錄用。

不是自己親自種出來的糧食,勾踐不吃;不是夫人織製的衣服,勾踐不穿。

在國內,十年免收租稅,百姓富足,都儲有3年的食糧。

於是,百姓們都向越王勾踐請求道:

“當今越國國內,熱愛國君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都想為父母報仇,當臣子的都一心想替君主報仇。因此一旦跟吳國打起仗來,難道還會有不竭盡全力的人嗎?請您下命令和吳國人決一死戰吧。”

勾踐看到對吳作戰的條件已經成熟,便順勢答應了百姓們的請求。他召集大眾訓示道:

“我聽說賢德的君王,不愁兵將人數不多,擔心的是他們品行不好,貪功冒進或臨陣逃跑;現在吳王夫差擁有數千裝備精良的兵將,還嫌他軍隊的人數不多。作戰難道僅在於人數的多少嗎?現在我要協助上天消滅吳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我不希望你們隻憑個人一時的勇氣去作戰),希望你們能聽從號令,統一行動。奮勇殺敵的有賞,臨陣脫逃,要嚴罰!”百姓們父子、夫妻、兄弟之間互相勉勵說:

“誰能像我們國君一樣對百姓施加這麼多恩惠呢?我們能不為他而拚死戰鬥麼!”

公元前473年,越國同吳國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勾踐帶領的軍隊英勇衝殺,勇往直前,大獲全勝。最後吳王夫差自殺身亡,越國消滅了吳國。

車水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