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王石06(1 / 3)

第六章 回歸本色,還在路上

這一切榮耀,都隻是過眼雲煙……當年凱撒大帝凱旋歸來,威風八麵地接受整個羅馬城的頂禮膜拜的時候,他身邊的奴隸俯身對他說了這句話。

於是,在登山英雄、商界精英一個個耀眼的光環如塵煙般散去之後,他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王石、本色的王石、坦率又不失虛榮的真性情的王石……

公眾麵前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西裝革履作為萬科董事長的王石,坐在人群中,光頭形象,銳利的眼神,儼然一幅精明商人的模樣。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王石,身穿登山裝,戴著滑雪鏡,背著大的登山包在雪地上艱難行走的王石。

其實生活中的王石是多樣的。有很多多樣的奇特的愛好,上網、養寵物、攝影、寫書……有錢有閑的王石,作為一個普通的性情男人,他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

一. 凡人凡心:喜怒形於色

熟悉王石的人都知道,王石的脾氣出名的暴躁。在公司三天一大火,兩天一小火。人送外號:王老虎。隨時有可能發火,訓起人來毫不留情麵。因此在員工下屬眼中,王石就是一個活動頻繁的活火山,隨時可能爆發,爆發時用地動山搖來形容都不過分。

可是,如果相處時間久你會發現這個火山,也有幽默搞笑的一麵,開奔馳去路邊攤吃碗麵。年終晚會上毫不吝惜形象地穿草裙讓員工開涮……

1.外號是“王老虎”

老板什麼樣?暴躁易怒,不隨和,不可親,冷熱無常,對下屬要求過高。發脾氣時,恨不得把整層樓震塌,員工見了他,都像老鼠見了貓,溜著牆根走還嫌自己不會隱形術。溫和起來,又能膩死人,對人好到無微不至,讓人恨不能將心都掏給他……很不幸,以上特征,王石都比較具備,王石出了名的爆脾氣,最初在深圳創業的幾年裏。壓力大,他的火氣基本上每天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拍桌子、發火、訓人基本上是家常便飯,公司內很少有員工沒領教過他的壞脾氣的。因此,人送外號:王老虎。正好的屬相是虎,於是大家都覺得這個稱呼蠻貼切。

在萬科曆史上,王石的壞脾氣留下的斑斑“劣跡”無處不在。

80年代是中國創業的黃金期,競爭也異常激烈。企業每前進一步都如同推著巨石上山步履維艱,那時的王石時常場感到無形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過分的壓抑需要一個宣泄的口道,脾氣暴躁的他似乎唯有發火才能緩解這種壓力。據說當時王石在公司內部幾乎沒有什麼笑容,老板、老板,就是老板著臉,用這話形容王石再準確不過了。據萬科內部人稱是三天有一次大硝煙,兩天有一次小硝煙。若有兩天老板異常的溫和沒有動靜,連員工都會覺得奇怪,會到處探頭探腦地打聽老板是不是有事啊?直到辦公室裏再次傳出山呼海嘯的聲音,員工們才能安心工作。

那時的王石與員工說的話大部分是都是在教訓人,言辭激烈,不顧及對方感受,一個小問題都絕不姑息,對於女孩子,大有不訓哭對方絕不善罷甘休的架勢,對員工的態度隻能用 “恨鐵不成鋼”來形容,讓人透不過氣來。最誇張的例子是,一天王石心情不錯,本來是要把一個員工叫到辦公室裏表揚一番的,可是由於他平時發火都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於是當王石叫一位來職員辦公室,那人剛一敲門進來的時候,王石發現這位職員一副大難臨頭的樣子,站在那裏雙腿都打顫了,老…老…板……,一句話口吃了半天都沒說出來。王石瞪視了他半天才反應過來,是自己平時太嚴厲了導致的。這件事足以說明那時的王石在員工心中已經凶神惡煞到什麼程度。

曾經一段時間,據說王石的辦公室裏經常傳出地動山搖的拍桌子聲音,然後伴隨陣陣咆哮。外界的傳說就更離譜了,比如王石發脾氣摔壞了四五個“大哥大”手提電話;甚至開會時因為生氣把杯子都砸到了員工的臉上。

“我就沒用過大哥大,杯子也沒砸人,隻是自己拍碎了。”麵對傳言,王石有時會無奈地苦笑辯解。但是,從他語氣裏可以看出來,他脾氣暴躁,對員工動輒發火這件事不是空穴來風。

王石如此這般的“好脾氣”在萬科員工那裏還得到了兩個很響亮的稱呼:“王老虎”和“老頭子”。王石登山成了名人之後,時常有記者前去公司采訪,每當這時,員工們也絕不浪費這個讓王石壞脾氣曝光的機會,一時間記者耳邊噓聲會響成一片,而那個被采訪的人在不斷地使用“王老虎”、“老頭子”這個稱呼的同時,一定會繪聲繪色地帶上兩三個王石在辦公室如何發脾氣的例子。 “地動山搖”、“海嘯”、“狂風暴雨”、“驚天動地”……這樣的詞彙,也絕不會吝惜地一股腦放到他身上,儼然一幅解氣的模樣。

對於王石20年如一日發火的傳統,下屬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久而久之也就自動給他找了台階,他們對王石壞脾氣的原因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性格問題,不僅對同事們是這樣,對任何人都這樣;第二,管理公司一定要用鐵腕手段,脾氣大是管理方法強硬的體現;第三,王總有少數民族血統,難免過於直率。

老板愛發火,員工自然有抱怨,藝術造詣好的員工更是發動想象力給他畫了一幅漫畫。貼在公司告示板上公開展覽,並不無解氣地總結這樣一句話:此人最大特點是善於發現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優點。漫畫貼出來後,周圍就圍了很多的人,幾乎所有的員工都覺得十分形象。“謔,誰這麼有才啊?還真像!”,“嗯,是像。簡直太精辟了!”剛一上班,員工就開始議論紛紛。全然沒看見,站在他們後麵一起欣賞漫畫的王石。這件事後來流傳很廣,後來有位無孔不入的記者采訪時還問過這件事,舊事重提王石無奈地笑著說:“這幫小王八蛋。”語氣裏並沒有責備,更多的隻是嗔怪。

王石雖然是80年代創業企業家中的一員。但是他的管理企業的理念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傳統的中國企業,都是用人情管理,老板對員工有著父親一樣的權威,老板高興了給點獎金要千恩萬謝,不高興了訓起人來,比訓自己兒子還仗義。所有的下屬見了老板低聲下氣依然覺得自己的姿態不夠低。

在萬科雖然王石總發脾氣,但是這種脾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礎上的,王石認為沒有尊重就沒有現代企業的製度,而一個沒有製度的公司,很容易隨著老板一個人的盛衰而命運起伏不定。王石一直在學歐美的企業管理學,而這些弊端是他要竭力避免的。

王石曾經講述過一個有趣的事情,一天王石有一份報告要打,於是他拿著報告單放到秘書那裏,說了一聲:打印出來。就走了,很久了,報告也沒送過來,王石出去看,發現秘書在關著的電腦前坐著,報告就在旁邊,並沒有打印,他覺得很奇怪。這時候秘書對王石說:對不起老板,我懷孕了不能長時間對著電腦。聽到這句話,王石一時語塞,隻能悻悻然拿著報告走了。

其實,王石雖然脾氣暴躁,心裏還是很體恤員工的。有一年,北京公司的一名員工,出了車禍意外身亡了,是在業餘時間出的事情,本來與公司無關,可是員工的父母天天到北京公司去鬧要求賠償,北京公司想盡辦法勸說也沒有效果,恰巧這時候王石到北京辦事,員工的父母,聞訊找到王石所住的賓館,就給王石跪下了。王石當即決定:以後每個月從自己的工資裏扣1000元錢給他們郵寄過去,當時他還動情地說:如果有天我出了什麼事不能郵寄了,我也要讓我的女兒按月給你們寄錢。

此言一出,公司工會組織出來幹預了,說這不符合公司規定。王石當時就火了,說:“他媽的,人家就這麼一個兒子死了,我給郵點錢難道不應該嗎?你們還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的。”

第二天,工會給王石寫了一封信,“麵部肌肉抽搐、大發雷霆……”等字眼赫然出現,當時情狀毫無留情地給他描寫了出來。讓王石看了信裏描述自己的樣子都臉紅。王石隨即回了信:“為自己的口不擇言道歉,但是他願意以個人名義給家屬郵錢。”事情就這樣過去了,隨著年紀增大,王石的脾氣稍微好了點,但是有時也會忍不住暴跳如雷。麵對他發脾氣,屬下給出的解釋是:他就那樣!

2.親善之旅:搞怪“大王”

對於自己在公司的形象,因為發脾氣的時候不能照鏡子,王石一向自我感覺良好,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或許人隻有獨處的時候,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一次登山時的機會,他總算見識了自己的“廬山真麵目”。那是一次獨自外出登山,登到山頂,想拍照留影,但旁邊沒人,隻好自己對著自己按下快門,等回來一衝洗,發現照片上的人拉長了臉,表情幾乎是凝固的,連自己自己看著都別扭:“一張臉怎麼那麼嚴肅啊!”——直到這時王石才知道,自己平時在別人眼中樣子有多麼難看。

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王石想改善自己的壞脾氣形象。對此,王石還很認真進行分析,並做了詳盡的規劃。他覺得自己表情太過嚴肅,而要改變形象他首先著手的就是自己不愛笑的習慣,於是他提醒自己在辦公室經常保持笑容,每天上班前照鏡子,調整臉部肌肉線條,並將這種表情一路帶到公司,開始了親善之旅。

可是,此舉很快就遭到“無情”打擊,公司的員工早已經習慣了他那張擰緊眉頭,眼神挑剔、充滿階級鬥爭的模樣。突然間,辦公室裏沒有了呼嘯聲,打招呼時隨時送上一幅大大的笑容,怎麼看怎麼別扭。於是,在王石苦心堅持了沒幾天後,他和員工都受不了,公司的人集體反映王石的笑容屬於“皮笑肉不笑”,更讓人心裏發毛。

這不禁讓王石大感失望,他終於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重塑形象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於是,放棄了努力的他,隻能很無奈的說“看來隻有等待年齡來挽救了,人的修養是和年齡有關的。”的確,年齡“拯救”了他,隨著年齡增長,王石的臉部線條柔和了許多。

不過,王石脾氣壞,員工們平時不敢出聲。,有一個場合他們倒是可以放肆一番,那就是萬科“春節聯歡晚會”。萬科“春節聯歡晚會”是每年萬科企業文化生活的重頭戲。平日裏西裝革履,在公司裏表情一絲不苟的白領們。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盡情放鬆一下了。元旦前半個月,各個部門就已經開始買道具,準備節目了,唱歌、演小品、做遊戲……

而每一年,讓王石出洋相是員工們的最大樂事。因為這個時候是完全拋開了上下級關係的。盡管王石是個壞脾氣的人,卻也夠大度,每年一到這個時候,王石幾乎就把自己平時的嚴厲、距離全部放在了一邊。放下身段狠狠地讓手下們涮一把。

因此,每一年負責組織節目的人都會絞盡腦汁地想盡整王石的辦法。有一年晚會創意最為搞笑,不知道哪位“高手”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主意,晚會進行到最高潮的時候,主持人突然宣布要做個遊戲,遊戲成員就是萬科的幾個老總們,遊戲內容是,每個人發一身專門設計的衣服,像模特走台一樣,走一圈給大家看。此言一出,台下頓時哄聲一片,幾個剛才還樂不可支的老總頓時傻了眼,知道被捉弄的時刻到了,然而,沒辦法隻好“乖乖”地上台。這次服裝設計果然夠辣,當工作人員從箱子裏拿出熱帶草裙,用假的向日葵做的兩點式熱帶女裝時,台下氣氛都漲到爆棚了。於是便有了那張萬科內部流傳著一張很著名的照片,幾個襯衣西褲筆挺的老總站在台上,外麵被套上實在有醜化之嫌的服裝,表情各異,但均無可奈何,隻能任人擺布,讓人忍俊不禁。

還有一年的萬科春晚,口號是節約資源。負責策劃的員工們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個“吝嗇鬼”大獎,副總姚牧民和另外兩個員工不幸中招,被點名上去表演。三位表演者也不負眾望,表演得十分賣力。首先上台的是副總姚牧民,他的性格大開大闔,因此,平日裏盡管十分嚴肅,但是到台上也完全放得下老總的架子,這不他這次上台表演的是一個喝酒的吝嗇鬼,仰著脖子拚命喝道最後一滴,也不肯丟掉,引來台下一片哄堂大笑,另外兩個人也是同樣表情豐富,怪相百出,王石在下麵看得也是笑得前仰後合,笑得“差點閉氣”。

然而,沒想到的是他聽到台上主持人突然宣布:““今天吝嗇鬼的大獎獲得者是——王石!”員工們一陣歡呼。

正高興著的王石沒想到自己中了招,隻能摸著腦袋上台領獎了。主持人把獎品——一個大信封頒給了他,王石在台上就開始拆信封,這當然不能是一個普通的信封,裏麵暗藏玄機,玩的是“信封”遊戲。信封裏麵套信封,一層又一層,不拆到最後不知道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於是王石在台上就開始不厭其煩地拆信封,折騰半天,到最後終於從小紙袋裏摸到了一分錢硬幣——這就是王石的獎品!王石此時發揮出他的搞怪天份,拿著信封,扯扯領帶,一幅很不滿意的樣子:“嗯!咳!你們,嗯!不像話啊,為什麼要用這麼好的信封呢?太浪費了!應該用報紙糊一個就好了嘛!”台下員工沒想到他會這是如此的舉動,頓時笑成一片。歡呼聲、口哨聲,響成一片。

王石在公司裏平日裏可是極具威嚴的,不說老虎屁股摸不得吧,反正是從來沒有人敢輕易挑戰這位老總的權威,除了每年“春晚”上被有限度地惡搞一下,其他人可不敢拿老板當消遣。可是,有時候他自己也會涮自己一把。2006年初的萬科春節聯歡晚會,平日裏包裹嚴實的王石,決定“露”一下來招待大家。於是在一係列歌舞之後,王石董事長西裝革履地走上台,總結說: “時代真是進步了啊,以前我們看歌舞表演,演員們的服裝都很單一,很保守,看點很少。現在越來越時尚了,演員們的服裝不僅顏色鮮豔,款式也越來越特別,你看,都露臍了……”

此言一出,台下頓時響起了起哄聲。

王石接著說:“其實露是有學問的,當然要看什麼人露,平時越嚴實的人露起來才越有價值。”“嗯“比如我。”

“哇!露一個、露一個……”, 台下頓時群情激昂,很多人大喊道。

“想要看我露是麼?” 王石稍作停頓

“是”下麵齊聲回應。

於是,王石狠狠心回應道:“好”。便開始解扣子,準備脫衣服。員工們那叫一個興奮啊,差點高興到絕倒。董事長露個大家看,百年不遇啊。台上王石繼續解,脫掉外套問大家:“還要脫嗎!”

“要”台下異口同聲,

王石又把自己的手放到了襯衣的扣子上,一個,兩個,到最後一個的時候,他停住了,把手指向了舞台一邊,員工們往邊上一看,正是王董事長在南極探險時拍的上身裸露的照片!而舞台上,王石早就趁大家視線轉移時把衣服穿好了,大家又笑又鼓掌,現場氣氛熱烈萬分。

這是一年中絕無僅有的歡樂時刻。笑聲過去,人們又開始忙碌了起來。因此很多萬科人感歎:“要是天天是春晚該多好啊。”

每當提起被捉弄,王石也會自我解嘲地說:“萬科老總肚裏能撐船”。而在年終歲尾,能夠捉弄一下平日裏嚴肅之極的老總們,更成為萬科多年的光榮傳統。王石當然是首當其衝被捉弄的對象,對此王石也大度地說“開玩笑啦,辛苦一年,犧牲形象博大家一笑也值了。

3.另類祥和:距離美

2003年當王石登上珠峰,他將五星紅旗插上珠峰的照片傳回到公司時候,整個萬科公司都沸騰了起來,員工歡呼雀躍,仿佛自己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萬科上下員工處處感慨:“老頭子真有毅力,佩服他!”激動佩服之情溢於言表。

是的,平日裏王石雖然脾氣暴躁,但正如王石所說:我用人的標準是:我們可以不喜歡彼此的脾氣,這並不妨礙我們一起做事。

在這種心態的帶動下,盡管大家的脾氣秉性不同,但是出於共同來做一番事的目的,都可以彼此包容。王石創建萬科並管理萬科多年,早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公司的具體領導,更成為萬科的精神領袖。因此,在萬科內部王石脾氣如此壞,如此不具備親和的柔性度,但他和下屬的關係倒也很祥和。

王石在萬科無疑是“偶像“類的人物。登山讓王石從一個企業家成為一個公眾人物,他儼然已經成為某種時尚生活方式的代名詞,也成為整個公司的驕傲。王石的一舉一動在萬科內部更是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在王石登珠峰之時,萬科上下每天的輿論中心就是董事長的珠峰之行。

更為有意思的是,王石愛登山,由在萬科也掀起了登山熱。萬科職工的業餘活動主要以登山為主,而且都是自覺自願自發地組織起來。這種情況發展到開車的師傅一遇到人都會宣揚登山的好處,從身體健康到磨煉人的意誌,滔滔不絕。

以一己之力,引領萬科乃至深圳登山運動的風潮,這是王石沒想到的。他一直把這看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不刻意宣揚。身教比言傳更直接把,盡管王石沒有教導別人的意思,可是員工卻從他的個人堅持中領悟到了很多關於健康生活方式的思索。無心無意的推動,正是個人威權的展示。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深圳,乃至全國都掀起了一股登山探險熱,就連戶外用品店的老板也說,國內戶外運動有如此熱潮,王石有很大功勞。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互補幹涉的疏離之美,讓王石跟媒體的關係處理的也不錯。

王石是個公眾人物,和媒體已經打了十幾年交道。輿論圈子就是江湖,無風還起浪。可是從王石開始在公眾傳媒上露麵,這麼多年下來,王石及萬科的負麵報道少而又少。

“我對傳媒很友好啊。” 每當問及,他自己這麼解釋。其實,難有對傳媒不友好的公眾人物。筆鋒如劍,這麼多年林林總總的名人醜聞已經證明,傳媒更像一把刀,名人無疑是刀鋒上行走那些人,隨時有銳利的目光盯著你,一不小心就弄個頭破血流。但王石沒有,他全身而進公眾視野,又能隨時全身而退,主動權總在自己手裏,這一點,王石有自己的智慧。

很多人眼中,王石這樣的能力是讓人感覺高深莫測的。

不親近就不會有傷害。保持一定的距離,猶如隔岸觀花,自然有他的一分美。日常相處中,王石也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很多時候這種距離感,是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就像很多和王石有工作合作的人抱怨說,王石甚至不請他們吃一次飯,就算坐在一起開會偶爾喝了咖啡,王石先生也總不記得買單,讓他們覺得很沒麵子。

舍棄了小節,很多時候讓人覺得是王石故意為之。就像有人覺得跟王石已經算得上是朋友了,但沒想到下次碰到,完全沒有朋友的感覺,王石還是該幹什麼幹什麼,沒有絲毫要套近乎的意思,讓對方大感失落並失望。

王石無論如何算是一個名人。但是他和其他的公眾人物、名人不太一樣。一直遊走在非主流的邊緣。就像別人說的,成為了名人明星,圈子化很嚴重,思想意識上、行為行動上跟大眾生活就劃了嚴格的分界線。而王石是遊走在大眾生活和名人生活之間的人,他曾說,永遠覺得自己是個普通人,但他也自信自己是做了不普通的事。

二.真性真情:我就是我!

這是一個交際時代,尤其是公眾人物,每一言每一語都會曝光在鎂光燈下。於是,很多人選擇掩飾,甚至粉飾。於是,在報端我們經常會看到千篇一律的笑容,如出一轍的高尚話語。於是,我們看不出這個人有什麼可愛的地方,可恰恰是這些時候,王石卻流露出這種難能可貴的真性情。

他一如既往地不愛錢,富豪排行榜上沒有他的名字,“我能賺,但是我放棄。”……種種言行的背後,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率真的王石,一個真性情的王石。

1.“怎麼老讓我當配角啊?”

盡管很多人被王石的距離感,甚或冷漠的溫度感覺不舒服。但是事實上,距離感不等於王石是一個避世的人,相反他的參與性很強,對新鮮事物接受很快,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而他對自己愛出風頭,和隨時爆發的虛榮心也不諱言隱瞞。“那一刻,我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當他從南極探險歸來,成功完成了“7+2”的探險計劃,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級人物時。記者采訪他,他一張口居然來了這樣一句話。

坦誠自己的感受,不掩飾一向是王石的風格。更有甚者傳說他有幾次飛傘時受了傷,都是因為飛翔在空中時,地麵有姑娘在尖叫張望,王石得意之下要表演,結果就出了事。有個很有趣的例子來佐證這一點。西藏山南的青樸山是一個藏傳佛教的清修之地,苦修者發奮誦經不問世事,卻也每年招來遊人如織。

此外那裏還是世界著名的飛傘聖地。那一年王石去青樸山飛傘,小城盛事不多,雲集的直升機和裝備齊全各國飛散愛好者引來青樸山民眾紛紛來圍觀。觀眾們很激動,隨著姑娘們的陣陣尖叫聲傳入王石的耳中,王石很是得意,表演欲上來了,可是西藏高地空氣阻力小,王石還按照先前低海拔係數計算下降速度,結果滑翔傘一刹車,瞬間失速,王石一頭就栽了下去,這一下午後果慘烈,他右邊一根肋骨骨折了。

對於王石來說,麵對媒體上電視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內容。林林種種,名目繁多的節目上了不少,低調高調順其自然,王石時不時就會在電視上露上一小臉。

可是,電視上得多了。鬱悶也就來了,中央電視台2套的《對話》欄目,王石是老嘉賓。可是每次都是配角,轟轟的一幫人給招去了,可是談來談去談的都是別人。

王石一提到這樣的事情就會氣不打一處來:“這個節目上好多次了啊,不過基本上都是叫我去做配角的!”

記者問:“哦,我想起來了,是通用全球CEO來那次嗎?”

王石急了:“哪止一次啊,配過好多人!”

記者樂了:“你不願意嗎?”他睜圓了眼睛:“為什麼要願意?!老是不說清楚就叫我,我又不了解情況,傻乎乎地就去了,哼!這幫小子!”

原以為王石以後不會再去參加這個節目了,不過氣歸氣,當《對話》再次邀請他的時候他還是接受了欄目的邀請,可這次是主角了,原因是他跟負責人提了抗議:“你怎麼老讓我做配角啊,我不樂意啊!下次再叫我,我要做主角!”

終於他這次如願以償。

真言、真語,這就是細節的王石,你可以喜歡他,可以不喜歡他,但他有一點很確切:真實。

2.不講排場:坐奔馳吃湯麵

王石從1999年辭掉萬科總經理職務開始,就給你一個定位,不做富豪隻做一個職業經理人。

於是,堂堂萬科的董事長,在中國的富豪排行榜上找不到他的名字。“年薪80萬。”幾年前王石曾經向人們透露他的工資數額。此話一出,引起輿論一片嘩然。

出入雖然公司派車,但是請客吃飯從來都是自掏腰包。漸漸的很多人都知道了王石的不是富豪。麵對財富,王石坦言他有恐懼感,王石已經多次向公眾說明,我可不是一個腰包鼓鼓的人。很顯然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對富豪這個詞不感興趣。

王石最忌諱的形象大概就是“暴發戶”,這來源於他少年時的閱讀經驗。那時他看巴爾紮克、梅裏美的小說,譬如葛朗台這樣的人物被描寫的極盡粗俗和吝嗇。這讓王石感到厭惡至極,從此也就發誓即使以後有錢也不要向這些人一樣。這也幫助他確立了某一方麵做人的方向。

暴發戶在90年代中期,很是風行跟“萬元戶”一起指代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倒買倒賣的爆發起家的人。這種的說法帶著自然的金錢與其個人品味不符的貶義。如今這種說法已經不太盛行,市場經濟的時代也早已跨越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帶來的肮髒,金錢已經成為社會地位和能力的表征,可是王石依然對此不感冒,一提到有錢人,他就忍不住對此嗤之以鼻。

曾經麵對媒體,他也毫不吝惜機會大肆嘲諷暴發戶的洋相:某日去參觀一樣板房,發現衛生間裏竟設了兩個一模一樣的馬桶,王石大驚,心下想如今擺闊竟到了如此地步,趕緊問了主人,對方回答說是從國外學回來的經驗,王石莫名其妙,他也經常到國外觀摩學習,從沒見過有兩個馬桶擺在衛生間裏啊?細細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國外有在衛生間專設女用清洗器的例子,可惜對方學得不到家,見識不夠,竟以為是兩個馬桶。王石按捺不住地笑:“真有錢啊!”

有錢並不意味著毫無意義地鋪張浪費,利用金錢來擺排場。這些暴發戶給人的典型形象就是喜歡將排場卻總是擺錯排場。2006年初王石回母校蘭州鐵道學院演講,一再聲明不要請他大吃宴席,他就怕這種浪費,他說:“你看,比爾·蓋茨招待胡錦濤書記,甜點無非也就三道。不要去學人家的財富,就學這個,都得下多大工夫?”對比起大魚大肉的奢侈,他寧願到街邊的小攤吃兩碗麵,那樣更覺得舒坦。

講到這裏還引出當年一個段子。可以作為王石艱苦樸素的證明。王石在深圳開辦萬科,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萬科曾經在深圳給王石配過一輛奔馳車做公務之用。早年,王石和司機出去吃飯,兩人到了一家大排檔,老板滿臉堆笑把王石請下車,落座後恭敬地請王石點菜,王石很幹脆:“兩個湯麵!”老板寫下,然後問:“喝什麼湯呢?”“湯麵不是有湯了嗎?”“那吃什麼青菜呢?”“湯麵裏有青菜吧?”老板無可奈何:“好吧,20元,每碗10元。”結果兩人都沒吃完,王石一拍腿:“咳!早知要一碗就夠了。”再一次去大排檔,老板理都不理王石:“這小子,借個奔馳車開著瞎逛什麼?”

講到王石不奢侈,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段子。

王石一次到青島出差,有接待方邀請他住一個豪華別墅,據說是毛澤東當年住過的別墅,王石被安排住在二樓。他走進去看自己住的房間,實在是很氣派,很大的房間,很大的床,是一種比五星級酒店還高的規格。結果當天晚上居然沒有睡得著,那樣的大房間、大床,那樣的豪華程度,讓他很過敏,他左右都不舒服,實在覺得很陌生,輾轉反側到半夜,他隻好起來,到一樓兩個司機合住的房裏,把其中一個叫起來:“你上去睡,我住你這兒。”接下來的時間雖然有另外一個司機的鼾聲做伴,但王石覺得還是比上麵好得多,迷迷糊糊就睡著了。

“那是雙重的不舒服,一是心理上覺得太大,浪費,所以不舒服;二是過於豪華,我不習慣,身體上也不舒服。”

4.取大義,放小利

上世紀80年代的創業者中有個有趣的“58歲現象”,也就是說,很多在國營背景下的創業者大都因為經濟問題而翻了船。

當年創業有三種模式:一是在國營背景下創業,二是在國營的背景下幹自己的營生,三是自己創業。王石的創業屬於第一種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20多年過去了,這三種模式裏的創業者,要麼因為經濟問題成為階下囚,要麼生意失敗,銷聲匿跡,要麼已經完全轉換成投資人,要麼還在自己經營著大盤生意,享受著企業王國的愉悅。但王石卻創立了四種發展軌道,在身份上退出了“老板”坐席,轉換角色成了職業經理人。

這在常人眼裏是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在身份上他主動把自己降了級,在財富數量上,也心甘情願地主動做了一個打工者。

在財富麵前,王石采取了一貫坦蕩的態度,用透明的態度這麼總結個人的財務狀況:1983年到深圳時,存款數為零;到1988年,萬科進行股份改造時,存款有25 000多元,全部用來買了萬科股票;到2005年,所有財產,包括房產、股票、存款,不超過600萬。

馮侖曾經說:“王石是被逼出來的聖人。”很多人猜測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王石作為第一種模式下的國有資產保護者,他的身份決定了他要麼為一己私利鋌而走險,要麼選擇企業的掌控力和未來的發展長遠性,而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

而王石選擇第一種模式創業和選擇放棄股權,他顯然還有更深的原因,那就是個人價值的體現。而1999年辭去萬科總經理的職務,再次放棄與財富親近的機會,則除了自我人生的定位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何可以把萬科做得更大。

從企業管理上講,王石可以選擇成為多數股份的持有者,並最終把萬科置於自己一人掌控之下,但他最終選擇了民主治理萬科。王石是一個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人,他很明白當權力過於集中時會有哪些負麵影響,而這些影響未必是自己和萬科能夠承受的。“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英國學者阿克頓勳爵曾對國家權力製衡原理這麼說過,對企業來講,絕對的權力集中,同樣難逃失敗的厄運。王石深諳此理,所以他斷然將權力稀釋到整個管理隊伍,而相伴而行的,就是財富的放棄。

至此,王石取了大義,放了小利。

5.麵對財富:我可以,但是我放棄!

“2005年王石的年薪是人民幣80萬,三年後的年薪也隻是200萬左右。王石住自己購買的房子,自掏腰包請人吃完飯後,吃剩的他要打包帶回家。”這是一個相熟之人對王石的描述。

缺乏才會導致不可遏製地彌補。王石不是富豪,卻從來不是一個缺錢的人,出生在幹部家庭的王石,小時候雖然兄弟姐妹甚多,但在那個物質不豐富、需求不多、貧富差距不大的年代,王石一家的生活雖然不富裕,卻從來沒有貧困的日子。後來就轉到了部隊,更和金錢隔得遠了。後來到了廣州,結了婚,因為和妻子的工資都不太高,又有女兒,錢的確不寬裕,有時還要靠嶽父嶽母接濟一些,一家三口在嶽父母家吃飯,但還是沒有什麼存款。在去深圳時,王石的存款數基本是零,但也沒有任何生活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