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穩健中求發展才能做大做強
李嘉誠語:
這是因為,商場如戰場,單槍匹馬的勇士,總不如一支軍隊強大。事業有了,但不能停滯不前,而要勇於向前看,積極地令其發展。
李嘉誠終於通過創出自己的新產品而很快占領了市場,企業得到很快的發展。李嘉誠敢於開風氣之先,使塑膠花從塑膠製品家族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長江塑膠廠在李嘉誠的領導下,大發而特發。
追風跟潮,是香港產業界的看家本領。很快,香港產業界就冒出了許多專門生產塑膠花的專業廠家。塑膠花很快就席卷了整個香港市場。
引領了消費新潮的李嘉誠,並沒有陶醉在初戰告捷的喜悅中,他開始居安思危,想著進一步發展的路子,他的初步成果使他堅定了做一番大事業的決心。
李嘉誠知道,長江廠隻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將是與同行業殘酷而無情的競爭。大家都在搶占市場,而以長江廠現有的規模和實力,很難保證在同行業的領先地位。
所以,李嘉誠又做出了另一項重大決定:擴大工廠的規模,增添設備,改進原有的生產條件。
但要擴大規模,增添設備,需要大量資金。這對李嘉誠來說,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他這才真正地體會到了個體業主式企業的實力是怎樣的弱小。李嘉誠又開始苦苦思索,尋找新的突破。
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時,深深體會到了西方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更對歐洲的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覺得股份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這種企業組織方式不僅不用承擔無限責任,而且能較快地籌集到大批資金。對於想擴大規模,而又缺少資金的企業更為有利。
於是,李嘉誠決定將長江塑膠廠改為股份製企業。他的頭腦依然很冷靜,仔細分析了自身優劣,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建合夥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再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股份有限公司。
此時的李嘉誠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管理意識和資本運營意識,這為他後來在股市的搏擊打下了基礎。
李嘉誠牢牢地將一句話銘記心中,那就是他在失敗之中得來的深刻教訓:“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他首先到親友中間集資招股,將籌集到的資金用於租賃廠房,添置設備。李嘉誠的確有理由自信,因為他現在不僅能用自己的資本辦事,還能調動別人的錢來經營事業。
商界有這樣一種略失偏頗卻又不無道理的說法;衡量一位商人的能耐有多大,不僅僅要看他擁有多少資本和鈔票,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否調動他人的錢,來辦自己的事情。你有多大實力,有多大的號召力,要看你能調動的資本量有多大。
在1957年末,長江塑膠廠正式改名為長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總部由新莆崗遷到北角,由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嘉誠開始著手引進西方的管理經驗。他認為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企業內部保持高水平管理,都是很重要的。
李嘉誠將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舊生產塑膠玩具,而另一處則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公司生產的重點來抓。
如今的李嘉誠,經過數年的艱苦磨煉,積累了許多經驗,眼界更開闊。他越來越覺得做生意是十分有趣味的事情,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繼續把事業進一步做大。而且,他現在已經越來越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商海中拓展出更大的基業。
成功的企業家總是在別人看不見希望的地方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們的投資總會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1966年底,低迷的香港房地產開始恢複了一些生機,地價樓價開始回升。銀行經過一年多“休養生息”,漸漸恢複了元氣,已有足夠的能力重新資助地產業。地產商們又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大幹一場,一掃前段日子的晦氣。
然而,就在此時,中國內地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並很快波及香港。1967年底,北京發生了“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並觸發了香港的“五月風暴”。
“中共即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從而引起了二戰後香港第一次較大的移民潮。
這使得剛剛出現一線曙光的香港地產業,再次轉入愁霧籠罩之中。
這次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築商們無不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也是憂心忡忡,坐立不安。他時刻注意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李嘉誠從香港傳媒上得到的全是“不祥”的消息。但他明白,香港“五月風暴”與內地“文革”有直接關係。李嘉誠也通過一些渠道看到了內地群眾組織散發的小報,他從中獲悉,8月份內地春夏兩季的武鬥漸漸得到控製,趨於平息。據此看來,香港“五月風暴”也不會持續太久。
而且,李嘉誠從宏觀上堅信,世事紛爭,亂極則治,否極泰來。那麼,究竟中共會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呢?李嘉誠認定,中國政府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
道理實際上很簡單,中國政府若要收複香港,1949年就可趁解放廣州之機一舉收複,何必等到現在?當年中國政府保留香港,是希望保留一條對外貿易的通道,這樣對中國政府較為有利。現在的國際形勢和香港的特殊地位並沒有改變。因此,中國政府收複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李嘉誠毅然做出了“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曆史性戰略決策,並且將此看作千載難逢的拓展良機。
於是,李嘉誠在整個大勢中逆流而行,在整個地產行市都在拋售的時候,他卻不動聲色地大量吃進。
此時,許多移居海外的業主,急於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去。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的最好時機,於是他把塑膠盈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通過各種途徑捕捉售房賣地信息。
李嘉誠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時期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李嘉誠的行為確實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不少朋友為他的“冒險”捏著一把汗;同業的地產商,也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但李嘉誠依然不改初衷,繼續逆潮流而行。
這場戰後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到1969年。曆史又一次證明了李嘉誠的判斷是正確的。
1970年,香港百業複興,地產市場轉旺。這時,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可獲得的租金收入即達390萬港元。
李嘉誠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的大贏家。他利用過人的膽識,把別人臆想的災難變成了自己的機遇,這也為他後來成為地產巨頭奠定了基石。
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或許隻有李嘉誠自己心裏清楚,他的驚人之舉,含有多少賭博成分。
應該說,在這場夾雜著政治背景和人為因素的房地產大災難中,無論是誰,都難以對前景做出準確的預測。因而,說李嘉誠的決策有十足的把握是不現實的。
客觀地說,李嘉誠的行為是帶著冒險性的,說是賭博也未嚐不可。
但是,李嘉誠的賭博是建立在對形勢的密切關注和精確的分析之上的,絕非盲目冒險。
那麼,他的判斷依據是什麼呢?
李嘉誠認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高潮與低穀。在低穀的時候,相當大的一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放棄,有的是由於目光短淺而放棄,還有的是由於資金不足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這個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一下,是不是這個行業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是不是還會有高潮來臨的那一天。
如果這個行業仍處在向前發展的階段,隻是由於其他一些原因才暫時處於低潮,就應選擇在這個“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了。這個時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從而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收益。
感悟:
俗話說:無風險不成大事。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拿十穩,多少會有一點冒險成分。風險有多大?利益有多大?這就需要根據各種情況進行分析。一些膽子大的人,隻要有五成勝算就敢冒險膽子小的,非有八成以上勝算便不敢采取行動。一般來說,風險與利益成正比。前者敢於冒險,很容易倒大黴,也很容易暴發;後者比較穩妥,卻難求快速成長。
但有一種情況例外:當別人算到不足五成勝算,而自己卻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時,便意味著發大財這種機會快速發展的。當然,這取決於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
18.經商賺錢要講原則
李嘉誠語:
錢要賺,但原則也要講。
商人不應該自私地隻顧自己盈利,而不照顧業務對手,要知道信譽最要緊。
做生意常常就是要考慮利益,但是,目光遠大的李嘉誠常常出於善意,來收購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為了長遠的發展,這樣有時候寧可吃虧,也不怕失敗。被李嘉誠視為趕超目標,號稱為世界最大地產商的置地公司,一直為老牌英資洋行怡和集團所控製,它擁有香港中環的絕大部分物業。
中環在香港島的繁華地帶,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地區。這裏鱗次櫛比地屹立著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大大廈,而且一幢比一幢顯得神秘莫測,又令人肅然起敬。這裏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左右香港的經濟氣候,而且這裏又是最容易受經濟氣候影響且波及麵最大的“敏感地帶”。
其中,有一幢高聳入雲的大樓,它的圓形窗戶麵臨風情萬種的維多利亞海灣,它聳立在香港經濟的金字塔尖,顯得更為神秘而又高深莫測。
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廈。大樓各層中有許許多多的世界各國著名中心,以及駐香港辦事處。大廈的頂層,就是香港經濟的支柱,也是香港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舊稱怡和洋行的怡和財團總部。
怡和洋行於1832年在廣州設立,1841年將總辦事處遷入香港。怡和公司最初靠販賣鴉片起家,以後逐漸將業務擴大,成為一家經營範圍廣大、實力雄厚的多元化國際集團。
1961年6月26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義在香港上市。從此成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並獲得“怡和王國”的稱號。
怡和係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國際、文華東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擁有中區黃金地段的大廈物業,包括國際一流酒店、一百餘家超級市場及精品連鎖店等。全係論控股地位,以怡和最顯;若論資產,以置地最大,故而怡和係又稱怡置係,怡和集團主席理所當然地成為置地公司的主席。
新中國的建立,使怡和的在華資產損失高達1000萬英鎊以上,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大的數目。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中國內地十年動亂的影響,怡和高層一直對共產黨政權持有戒心,於是奉行“獲利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方針。
尤其是70年代,怡和對香港的前途更是信心渺茫,因而大舉進軍海外,其中包括收購英國的怡仁置業、夏威夷及菲律賓的戴維斯製糖廠、中東的石油及南非的雷尼斯綜合企業。不幸的是這些投資並不成功,其後多被出售。而華資財團則趁怡和在港控製力日衰之機,以低價吸人大量地皮,積極發展物業。
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香港地產大幅度增值,伴隨而來是華人資本的迅速膨脹,資產成倍、甚至是幾十倍地增長。怡和這位商界巨人越來越顯得暮氣沉沉,漸漸不敵這批虎氣生生的華人財團。
九龍倉、和記黃埔、會德豐、港燈集團等大型英資企業,先後落入華人財團之後,香港業界便盛傳,華人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置地。因為這些華人財團幾乎是清一色的地產建築商,誰不垂涎置地在中區的豪樓名廈?
如果控製了置地公司,才可稱得上是香港地產界的“王中之王”。這對於誌向遠大的李嘉誠來說,其誘惑力之大,可想而知。
早在包玉剛收購怡和係的九龍倉時,怡和高層已對華資財團的野心有了防備。紐璧堅為防意外,重新調整全係控股結構,其核心是怡和與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用怡和證券控製置地的四成股權,置地反過來控製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權。證券分析家將此結構稱為“連環船結構”。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強化了抵禦外敵的能力。
不過,“連環船結構”也有很大的弊病。敵手若控得一“船”,另一隻“船”也難以幸免,可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
1984年間,怡和置地雙雙陷入低穀,債務累累,使投資者大大喪失信心,股價迅速滑落。其中怡和最慘,市值僅剩下30億港元左右,置地情況稍好些,尚有100億港元。柿子先揀軟的捏,此時市場又一改原有的傳聞,說華資財團下一個目標將是怡和、進而控得置地。
有一些股評家認為,這種連環互控的股權結構,就像兩隻大閘蟹,各用一隻鉗子把對方控製住,然後又各騰出另一隻鉗子來抵禦外敵。兩者雖然同係,同一位大班,但兩者的股東利益並不一致,因而彼此各伸出的一隻鉗子難以協調作戰。
也有人認為,並非紐璧堅設計的這種互控結構不好,而是怡和大勢已去。若在10多年前,即便怡和這頭雄獅酣睡不醒,亦無人敢擾其美夢,更不要說鬥膽拽其一根毛了。
西門·凱瑟克上台後不久,便發現了連鎖互控結構的弱點,於是他又從美國請來投資銀行家包偉士,重組怡置係結構。
包偉士到來後,設計了怡置脫鉤的計劃。1986年10月,置地宣布將其全資附屬公司牛奶國際分拆上市,爾後又宣布將另一家全資附屬公司文華東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改組後的怡和係控股結構為:
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的股權,怡策握有26%的怡控股權。怡控、怡策分別控有置地11%和15%的股權,分別控有牛奶國際9%和27%的股權。怡策控有文華東方35%的股權。凱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權,據傳在10%一15%之間。
這樣,凱瑟克家族的大本營怡和便如銅牆鐵壁一般,同時又擊碎了覬覦者欲借收購怡和而達到控製置地的美夢。
但也有人說這種結構是凱瑟克家族“保帥舍車”之舉。凱瑟克家族通過這種結構削弱了對置地的控製,這就使得外敵入侵置地的可能性相應增大。分析家認為,已將怡和遷冊海外、行將大舉走資的凱瑟克家族是有意將置地這塊大肥肉,置於唾涎已久的華南虎麵前,以便待價而沽,卷資遠走高飛。
李嘉誠一直對置地擁有中區豪樓名廈而企羨不已。現在,置地被置於怡和核心結構的外圍,如此大好時機,豈可錯過?
市場上傳言甚廣,說是李超人與華資財團欲再次聯手合作,吞並垂暮獅子置地。1987年股災前幾個月,各種收購的傳聞,更是紛紛擾擾。
眾多財大氣粗的華商大豪,均被認為可能染指置地:長江實業的李嘉誠,環球集團的包玉剛,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新鴻基地產的郭得勝,恒基兆業的李兆基,信和置業的黃廷芳,香格裏拉的郭鶴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擊手劉鑾雄,亦可能趁虛而入,狙擊置地這個龐然大物。
據說劉鑾雄曾登門拜訪怡置大班,捉出要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控25%的置地股權。西門·凱瑟克憤然拒絕,一來嫌劉氏太過貪心,出價如此之低;二則劉氏在股市名聲欠佳,怡和不願意把多年苦心經營的置地交付於此等人手中。
頭腦甚為精明的劉氏隻得悻悻告退。其後又有好多位大老板紛紛前往拜訪西門。西門既不徹底斷絕眾獵手的念頭,又高懸香餌,惹得眾人欲罷難休,欲得不能。不過,這些都是傳聞,是真是假,難以他辨。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了。據說,李嘉誠也曾拜訪西門·凱瑟克,表示願意以每股17港元的價格收購25%置地股權,這比置地10港元多的市價,溢價6港元多。但西門·凱瑟克對這個出價仍不滿意,但他也未把門徹底堵死。他說:“談判的大門永遠向誠心收購者敞開——關鍵要有雙方都可接受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