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裏麵潘金蓮說:“南京的沈萬三,北京的枯樹灣;人的名兒,樹的影兒。”到現在江浙一帶還是有許多人把沈萬三當作富豪的代名詞,可見他在世時的影響力有多麼的大。可是一轉眼,他已經去世六百多年了。
六百年後的今天,世界大富豪的位置已經被能源大亨和通信大亨們占據,靠買進賣出賺取差價這種方法做生意已經很難躋身世界頂級富豪的行列。不過沈萬三的精神依舊值得我們學習,而他那些做生意的方法,對想做一個亞洲首富、國內首富的現代人來說,還是不無幫助的。他曾經生活過的周莊,如今也已經成為日納萬金的旅遊觀光景點。
鄭和也去世五百多年了,沈萬三死在島上,鄭和死後被葬於明朝的皇陵,雖然遭遇不同,後人對他們的肯定卻是相同的。在他們死後的數百年裏,各地也紛紛修寺廟紀念他們。沈萬三留下了萬三蹄等食物,鄭和也留下了三寶薑和三寶茶。這對父子可以說是為明朝初年的繁盛做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如果不是後來的帝王閉關鎖國的話,那麼從明朝開始,我們中國都會一直處於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就不會有後來的鴉片戰爭,更不會有小日本的侵略。
“南京的沈萬三,北京的枯樹灣;人的名兒,樹的影兒。”這句話在明朝的流行程度不亞於當下的那句“不要迷戀哥,哥隻是一個傳說”。在明朝紅極一時,作為天下首富家喻戶曉的沈萬三,到了近代,竟鮮為人知了。
首先,連他的名字都搞不清楚。餘秋雨說他叫沈萬山,《明史》說他叫沈萬三,我們是該相信當代大師,還是古代的史官?讀完這本書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信誰也不如信自己,正史也有忽悠人的時候,大師也會相信傳說。
還有他財富的來源,也是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是關於聚寶盆的傳說。說沈萬三貧時,見一農夫攜蛙百餘,他便好心買來放生。哪知到了第二天,眾蛙聚在一瓦盆附近不散。沈萬三於是將瓦盆帶回家,用來洗手。有一次他妻子洗手時不慎將一支銀釵掉進盆中,不料銀釵一變二、二變四,不一會兒就變出滿滿一盆,不計其數,沈萬三於是富甲天下。
還有人說是因為元朝吳江一帶有一個名叫陸德源的大富翁,沈萬三為他管賬治財。後來陸德源看破紅塵出家了,將萬貫家財拱手送給沈萬三,沈萬三由此一躍成為“江南巨富”。
不過更接近現實、更讓人容易接受的是,沈萬三是靠撿雨花石、賣兒童玩具,勤勞致富的。雖然有陸先生的資助,但其富甲天下靠的卻是海上貿易和開遍全國的連鎖店。
沈萬三在曆史上最有名的壯舉是修築南京城,修完南京城之後又替皇帝犒軍,一個士兵一兩銀子,犒賞了朱元璋的百萬雄師之後,沈萬三竟像逛街遇到乞丐隨便丟五毛錢一樣不當回事。然而他不當回事,朱元璋卻心裏不平衡了,他擔心沈萬三富可敵國,同時又想吞了沈萬三的財產,於是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就把沈萬三發配到雲南去了。
然而這段來源於《明史》的記載,卻被許多人當作笑話。
因為在沈萬三的兒女親家莫旦撰寫的《吳江誌》裏清楚地寫道:“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逝世,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
張士誠占據東吳的時間是元朝末年,那時候離朱元璋建立明朝還有十多年。沈萬三不可能從墳墓裏爬出來去給朱元璋修城牆。而且在沈榮(沈萬三的兒子)的墓誌銘上,寫著他逝世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八月,享年七十一歲。由此推算,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年)的時候,沈榮已經六十二歲了。就算這時候沈萬三還活著,作為沈榮的老爹,起碼也得八十多歲了。
朱元璋解放雲南是在建立明朝十多年後了,這時候沈萬三已經是一百多歲的人了,可以說是一推就倒,一倒就爬不起了,就算得罪了朱元璋,也沒有必要將他遠遠地流放到雲南去。
如果我們相信莫旦的記載,相信墓誌銘上的數據的話,那沈萬三生是元朝的人,死是元朝的鬼,根本不可能幫朱元璋修城牆犒賞軍隊,甚至壓根兒就不認識朱元璋。
不過我們也不能就此下定論,因為《明史》上還記載了另外一個傳奇人物張三豐,這人在宋朝的時候創建了武當派,一直活到元朝滅亡了還在行俠仗義,朱元璋和朱棣都跟他打過交道。如果張三豐曆經宋、元、明三朝是真的,那沈萬三隻不過是從元末活到了明初,八成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