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後記(1 / 1)

盡管人們對嘉陵江及其流域的曆史、地理、文化、經濟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基於人類思想的進步,並以科學的手段對其進行係統性的梳理,仍舊隻是百年以內的事情。

從丁文江、翁文灝、顧頡剛、徐中舒、蒙文通,到馬以愚、林超、楊克毅、李旭旦、李承三……大批前輩學人都在嘉陵江流域的人文曆史、地理地質、考古考據、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麵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研究——從而為建國後嘉陵江流域陸續取得的各項科研成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由於嘉陵江流域在地理上居於十分特殊的位置,其在文化傳承上同時得到過黃河與長江兩大文明係統的滋養,而此地又素為古人類遷移、中原與西南交通、南、北絲路連接等的重要孔道,故其在文化來源上的複雜性可想而知。

然而,縱觀以往的研究,除少數得到政府資助的項目能夠比較全麵地審視本流域及周邊地區文化間的聯絡外,大多數的學人或因經費不足、或因資料不夠、或因調查不詳、或囿於舊有的學說,往往在立論與主題上難有大的突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忽略嘉陵江流域在古人類遷徙史上的作用,硬性割裂其上源地區與黃河流域間的關聯,而將這種內涵極為豐富的流域文化直接或間接地納入長江文明的範疇去探討。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將原本斑斕多彩的嘉陵江文化單純地視作一種隸屬於長江文化的地方類型。但可喜的是,這種曆史原因造成的局限性正在逐步得到糾正和改善。

2012年8月8日,位於嘉陵江中遊地區的四川省南充市在經過多年準備後,終於在嘉陵江流經的四個省、市的數十個大小城市中,率先擎起了一麵以“嘉陵江文化”命名的旗幟。

根據現有的可以被查證的記錄,這次主題明確,由四川省社科聯與中共南充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共南充市委宣傳部、南充市社科聯承辦,西南師範大學等單位協辦的“嘉陵江文化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該流域內乃至中國西南地區內,都尚屬首次。以此,南充市為推進“嘉陵江文化”研究所做的開創性工作,自然是特別值得肯定的。

如果以學術的眼光來審讀本書所選的論文,我們便不難發現:無論從作者的身份來源,還是從其研究的範圍來看,都是具有相當大的代表性的。作者中既有來自多個高校的專家、教授;也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學者和業餘研究者。而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麵:一是關於嘉陵江流域的曆史沿革、考古序列、域名演變與資源分布的;二是論述嘉陵江區域文化的概念、內核及其產生、發展和分化的;三是討論嘉陵江流域各類經濟、人文與曆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的,幾乎涵蓋了目前嘉陵江文化研究中的多數領域。僅此一點,本書便可以被視作嘉陵江區域文化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故其在流域內地方文化研究中承前啟後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而此處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本書作為當今麵世的第一本以“嘉陵江文化”為主題的研究論文集,如能對該地區的文化研究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一點點“拋磚引玉”的作用;如能有幸而被用作流域內各地方政府的決策參考,或為有關學者和研究者在進行嘉陵江文化的專項研究時提供借鑒的話,便是編者最感榮幸之事了

此外,本書之得以與讀者見麵,無疑凝結了諸多文化精英們的心血和汗水,其中尤值得感謝的是馮文廣、唐永進、李曉鬆、康大壽等領導同誌對本書的付梓提供了熱誠的幫助和支持,楊東鬆、吳曉川、楊小平等學者也為本書的編輯做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這裏也一並予以感謝!

因時間倉促,兼之水平有限,書中必定還有不少的遺漏和錯誤,於此謹代表本書的編輯人員向讀者致以誠摯的歉意,並殷切地希望讀者予以指正和幫助。謝謝!

蒲春梅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