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萬的國債可不是小數目,洋人不見得能消化得了,有漢人願意買那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弘參卻知道,國債不能隨便賣給漢人,否則的話,自己的九伯和十三叔哪還用得著天天愁眉苦臉的費腦子啊,所以,弘參隻能忍痛叫衙門發通知,說國債不賣給漢人,隻賣給洋人,老天可以作證,當弘參宣布這條消息的時候,心裏真的是在滴血啊,那血可不是一滴一滴的往下掉,而是一灘一灘的往外流啊,可心疼了…
但是,因漢人來詢問了,弘參也得想好章程給洋人說啊,洋人又不傻,為什麼國債隻賣給洋人不賣給漢人?雖然洋人不怎麼開化,但既然他們都會做生意,那麼肯定也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
因此,弘參便開始認真琢磨了,想來想去,隻能搬出老十這杆大旗來,說老十特重視遠洋貿易,想和海外番夷加深經貿往來,讓洋人買大清國債就是拿根繩子將雙方給捆綁在一起,雖然繩子太細了,但好歹也是個姿態不是…
光這麼說,自然信服力還是不夠,遠洋貿易可不是隻有洋人在做,自打老十到南洋晃悠了一圈後,福建廣東的帆船商人那可是又活躍起來了,雖然還是沒衝出亞洲,但在南洋一帶那可是風頭正勁,假以時日,衝出亞洲那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不賣給他們呢?
所以,弘參又說了,自己隻是大清國債海外放行的代理人,沒撈到國內發行人,畢竟國內太大了,老十也不敢將後門開得太大…
因如今呂宋與廣東福建聯係緊密,因此,弘參的說法很快就傳回了國內,福建和廣東的大商人起初本都是打算觀望的,實在不行,到時就象征性的買點交差,誰知道朝廷是想怎麼個斂財呢…那些中等富裕之家也不怎麼上心,利率再高,能高得過高利貸?再說了,誰知道朝廷會不會還錢啊…
隻有那些小康之家,手裏有個一、二十兩的存款,倒願意拿個幾兩出來試試,他們琢磨著,朝廷再耍賴,應該也不至於好意思不還自己這幾兩銀子吧,當然,一想到老十好意思到處找人給朝廷當債權人,大夥又都遲疑了,這個皇帝好是好,但好似不怎麼注重臉麵…
因此,總的來說,雖然廣東福建的民眾心裏有那麼一點抵觸情緒,但卻沒起什麼波瀾,大夥該幹嘛還幹嘛,反正國債還沒開始國內發行呢…
但是,一個月過去了,眼見那些在廣東的洋商大部分都趕去了安居島,聽說連澳門的洋人都走了一大半,大夥便奇怪了,因為廣東福建還沒消息。
於是,有些人便沒忍住,跑去衙門打探了,哪知衙門卻道,沒聽說要發行國債…
有那消息靈通的,也查探到江南一帶也沒聽說什麼國債…
於是,便有人想,朝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隻賣給洋人呢?漸漸的便有人往深處琢磨了,台灣不是在反清複明了嘛,聽說大阿哥和四阿哥都給派去台灣了,看來朝廷對此事挺重視的…
廣東福建的人本來對台灣的事態就持不支持態度,畢竟這幾年大家日子過得都還不錯,在不遠的將來,日子看似還會越過越紅火,因此,大夥對朝廷還是挺擁護的,所以當時這兩地的鄉紳都給朝廷表了忠心的,生怕朝廷遷怒。
可如今將國債一事這麼一聯係,大夥便斷言,小心眼的朝廷還是遷怒了,肯定是想再度禁海了,當然了,也有人問,那幹嘛還賣洋人國債?
立馬就有人提醒,第一,朝廷有個內務府,第二,與當今皇上有著過命交情的九阿哥可是專門做生意的,人家沒準是要搞壟斷了…
這個推論一出,廣州福建的商人不論大小全坐不住了,不帶這麼玩的,就算皇上和九阿哥得大頭,好歹也得給平頭老百姓留點湯喝吧?
於是,本來沒打算支持國債的商人們便天天的朝衙門跑,請求朝廷趕緊開賣國債,他們可都等著呢。
那些沿海村子的村民們也在關注著,雖然他們沒錢買國債,但卻也一有空就去衙門,說可以以工代勞,用服勞役的方法折算國債,不為別的,大夥都擔心啊,萬一再來個內遷,那日子可怎麼活啊,再說了,這幾年,嫁到呂宋和安居島的閨女可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