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台灣朱一貴起義的旗幟上寫的是“大元帥朱”、“大明重興”、“清天奪國”等字樣,表示的意思就是“反清複明”、“光複故國”…這說明什麼,說明反清複明是依舊有著廣闊市場的。
因此,不光康熙在反思,老十也是在氣惱中開始重新審視他的南洋政策。
這幾年呂宋水師駐地和安居島可是邁開了大步在快速發展著,那些兩手空空的移民如今大多都脫貧了,一小部分還過上了小康生活,正在朝富裕階層邁進,在那裏修建別院以備不時之需的富人如今也將大部分產業都轉移了過去,安全啊,不用擔心一和土著人起衝突,財產就大幅縮水…
而且,更關鍵的是,他們這些人的身份不再是流民了,雖然朝廷沒發明喻,但他們卻能拿著呂宋水師或安居島海關衙門開具的戶籍證明,光明正大的回家鄉祭祖了,而且後代也能娶到家鄉的媳婦…總之,前景是一片大好啊!
所以,在安居島和廣州,老十聽到的都是民眾感謝的話,所以,老十竊以為在如此蒸蒸日上的大好勢頭下,反清複明已沒了生存所需的土壤…
因此,當知道朱一貴一打出反清複明的旗號,並很快聚集了上萬人時,老十頭一個感覺是懵了,第二個感覺是立馬警惕了,看來前明餘孽亡我之心不死啊…
老十真的替朝廷叫屈,大清入關都77年了,一些宗室女都開始流行守節了,怎麼不管哪鬧事都要和“匡複前明”扯上關係啊?崇禎皇帝自殺不關大清的事好不好?幹嘛非要把這筆帳算在大清頭上,人朱元璋造反的時候也沒說匡複宋室啊?…
老十寧願聽“反抗暴政”,因為“反清複明”給老十的感覺就是,不管大清多麼努力,漢人都是不買帳的。
所以,老十在心生警惕的時候,同時也生氣了,這些人怎麼寧願過明末那民不聊生的日子,都不願意在大清的帶領下開創未來呢?
老十突然覺得其實洋人最聰明,瞧瞧人家,隻管占地盤,占了就挖金子,其餘的一概不管…
老十真不明白,怎麼從先秦時期起,關外的人就隻想著統治中原呢,真是笨啊!怪不得被叫為蠻夷。
因此,老十便立馬決定派弘暄去福建搞調研,就此決定日後的南洋政策。
而在暢春園的康熙乍一聽弘暄要去福建,第一個反應就是老十太小題大做了,但耐著性子聽了弘暄的說明後,康熙很快開始默默讚許起老十來,知道製定政策前好好搞搞調查,看來還不算莽撞…
康熙認為老十派弘暄負責調研工作是非常英明的,因為派北方人士去,隻會流於表麵,派南方人士,多半會帶了鄉土情節,做不到客觀公正,而弘暄,有南方生活的經驗、但主要足跡又在京城,況且日後這大清還是他的,所以,自然會提出一份不偏不倚的報告來。
所以,康熙便開始細細交代弘暄要多注意哪些方麵,還告訴他,等情況好轉些,也可以去台灣實地調查…
祖孫倆正在說正事呢,卻聽太監通報,三胞胎來了。
弘暄立馬知道情況不妙,但康熙卻以為三胞胎是奉旨來陪他了,沒在意,隻是叫人帶他們先去安置,過一陣子再來請安。
哪知不一會兒,太監又跑來說,三胞胎跪在外麵請康熙抽空現在就接見他們一下,他們不會耽擱康熙太多時間。
這讓康熙覺得很納悶。
弘暄忙道:“孫兒出去看看。”
康熙楞了楞,“不用,反正咱們也說累了,歇歇也好,叫他們進來,看他們闖什麼禍了…”
並不知道弘暄在此的三胞胎見了弘暄不由的一陣訝然,旋即便笑得很開心,大哥也在,看來有人幫著說話了…
於是,尚不知自己要來陪王伴駕的三胞胎便笑嗬嗬的給康熙跪下請安了,然後弘參便舔著臉道:“皇阿瑪,聽說台灣起戰事了,孫兒等願為朝廷分憂。”
康熙樂道:“你們才多大,要分憂也得過幾年。”
弘豐忙道:“皇瑪法,我們都13了。”
弘暄在一旁道:“你們今年剛11,如今是年初,你們要年底才滿12,離13還早著呢。”
弘參忙道:“虛歲,虛歲…”
康熙好奇道:“你們想去帶兵?”
弘參忙道:“皇瑪法,我們沒那麼不知好歹,我們隻要求能在一旁看,光看就行。”
康熙奇怪的問道:“怎麼來找朕而不是找你們的皇阿瑪?”
此時便聽到三胞胎中的一個笑嗬嗬道:“皇阿瑪太忙了…”
弘參和弘豐急忙道:“皇阿瑪脾氣大…”
但康熙還是指了指那個不會說話的家夥:“你是弘曆吧?近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