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康熙看著兵部上的折子,陷入了沉思。
兵部和戶部商議未果,於是老十就自行上了折子,不再提漲月俸,而是要求與文官一視同仁,文官享受的火耗和炭火銀子,武官也得一並享用。
還隱晦的提及,若實在不行,那就要求戶部將火耗銀子統一收取,統一管理,統一分發。
最後,還毫不客氣的提出,若戶部不配合,那兵部就要求將空響銀子當成定例,各個品級可以光明正大的吃一定份額的空響,如此一來,也就避免了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當然,如此一來,軍隊的兵丁人數肯定會非常不好看,但重要的是,朝廷從此以後不必再掩耳盜鈴,對軍隊建設才能做到胸中有數,而不至於軍號吹響後,才發現10萬大軍隻有2萬兵員。
末了,還疾呼道,若任由軍隊吃空響的狀況蔓延下去,則不假時日,八旗將會隻剩下一副空皮囊,大清危矣。
對於吃空餉的危害,康熙當了幾十年的帝王,自然心知肚明,但卻一直拿不出一個解決方案來,如今老十提的點子雖然也是困難重重,但相對而言,未嚐不是一個好方法,一來解決了兵部的難題,二來也能規範各地的火耗銀子,對之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製,而不至於讓地方各自為政,攤到百姓頭上的火耗數額全在地方官的一念之間。
康熙略加思索,便能看出此法能一舉兩得,委實是一良方。
讓康熙深思的則是老十。
打小老十就皮實的緊,讓他在上書房念書就跟要了他命似的,一出書房就精神抖擻,精力充沛,上樹爬牆、打架鬥毆全能看到他的身影。
若生在市井之間,那就是一街頭小混混,發展得好,也就成一惡霸。
因此,漸漸的,康熙不再對老十寄予希望,最初聽了上書房師傅的評語,康熙能氣得直拍桌子,將老十從頭罵到腳,罰寫的作業那是挑了又挑,選了又選,務必要求能觸及老十的心靈深處,後來,康熙已經漸漸麻木,若隔幾日沒聽到上書房師傅告狀,康熙還會覺得少了什麼,至於對老十的處罰,也是全憑心情,反正秉著五日一小懲,十日一大戒的原則來辦就是了。
康熙以為,老十這輩子也就隻能靠著祖宗餘蔭吃飯,因此才會讓老十與蒙古聯姻,一來,也算他為愛新覺羅家做了點貢獻,加強了與蒙古之間的紐帶,二來,正因為老十不成才,因此盡管他母族顯赫,再給他安排一個顯赫的妻族,也不怕他成什麼氣候。
可如今,似乎一切都出乎康熙的預料。
康熙皺著眉頭,細細回想著,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老十開竅了呢?對了,從論沙俄擴張開始,老十就這麼一步步跌跌撞撞的成長起來,雖然很多地方還是很不成熟,但對很多問題都能有獨到的見解,很多時候都能一針見血,若好生加以培養,以後定會成為朝中棟梁。
康熙思及此,眉頭更緊了,若老十是一般大臣倒罷了,身為皇子,有著母族和妻族兩大勢力在背後支持,怎會甘心做一臣子?
若說老十有野心,但卻又任由自己的福晉與舅家鬧得不愉快,若說他是故意做給外人看,專門迷惑眾人,可這次烏爾錦噶喇普郡王進京,他又跟前跟後,做足了孝子賢孫樣,一點也不知道避諱。
康熙覺得老十太讓人琢磨不透,拿起老十的折子又仔細看了一遍,還是下不了決定。
自己幾個兒子之間的明爭暗鬥,康熙心知肚明,不管是大阿哥與太子互相傾軋,還是三阿哥和四阿哥小心經營,或是八阿哥禮賢下士,都沒逃過康熙的法眼,可老十福晉兩次遭人陷害,康熙卻完全沒有頭緒,派出去的人一大堆,可就沒找出有用的線索來,這讓康熙心生警惕。
從這兩件事來看,幕後之人是既膽大又心細,而且能量還不小。
帝王多疑,康熙也不例外。
對於幕後之人,康熙不僅懷疑自己那幾個苦心經營的兒子,連老十也不放過。
若一切都是老十籌劃的,康熙打了個寒栗,好半響,才提筆在老十的折子上寫下回批…
老十渾然不知,自己已經成為康熙的研究對象,正在對著十四打哈哈。
十四如今隻上半天學,因此下午便跑來兵部找老十,一進屋就道:“十哥,你昨兒給我送的什麼吃食?”
老十茫然道:“什麼吃食?”
十四專注的盯著老十,說道:“十哥,我昨兒吃了你送的吃食,跑了四五趟茅廁,差點就脫水了。”
老十一聽,心道壞了,肯定是小姨子幹的,忙拍了一下腦袋,“瞧我這記性,十四弟,莫不是菜涼了,吃壞了肚子?”
十四轉了轉眼珠,道:“十哥,你說什麼呢?你昨兒不是給我送的饃饃嗎?”
老十尷尬的笑道:“饃饃啊,那是我記錯了,瞧我這記性,這些日子忙糊塗了,十四弟,別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