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的人生自在多9(1 / 3)

卷八

愛也好,恨也好,情感隨緣

在麵對感情時,隨緣絕對是一種最實用的態度。情感隨緣,絕不是讓你在感情中消極放縱,也不是讓你放棄追求。而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麵對情感的起伏不定,麵對感情的破碎和背叛,同時,也是讓我們理性地對待婚姻和戀情,不過高期許,也不任由其漸漸冷淡。要以積極的方式去經營,以冷靜的態度去接受。這便是隨緣的意義所在。

1.不愛那麼多,八分剛剛好

有一首歌中唱道:不愛那麼多,隻愛一點點,別人的愛似海深,我的愛情淺。這個歌詞原本是有“文壇怪傑”之稱的台灣作家李敖的一首詩(全詩見本節末),名為《不愛那麼多》,被歌手巫啟賢改編為《隻愛一點點》,坊間傳唱一時。韓寒曾這樣評價:“隻愛一點點,相當痞的歌,相當好的詞。李敖寫的一個小詩,結果不幸沒觸動他的女人,卻觸動了巫啟賢,給譜了曲。詞中所述,是相當高的境界。是人神共往,天地同一,世界太平的一種狀態。”

在哥呀妹呀死呀活呀的情歌泛濫年代,由李敖和巫啟賢聯袂演繹的《隻愛一點點》,無疑給對情歌過於飽和吸收的歌迷們的不通暢消化道下了一劑強力瀉藥。李敖的傳奇一生總是與女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據李敖在自傳中坦白,他愛過的女人就有十數人之多,伴隨著他人生的各個時期。他曾在一首詩中用玩世不恭的語氣說:“三月換一把,愛情如牙刷;但尋風頭草,不覓解語花。”

李敖“隻愛一點點”的愛情主張,可謂在“二分飽”中覓“十分飽”的真味。看到好果子就摘,摘到手吃一口就扔——好吃也是扔,扔了再采新鮮的;不好吃也是扔,扔了再采好吃的。李敖驕傲地聲稱:“我用類似‘登徒子’的玩世態度,灑脫地處理了愛情的亂絲。”李敖之蜻蜓點水式的愛情,對於他來說也許很合適很受用,但我們在這裏絕沒有提倡與推廣的意思。首先,這不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絕大多數人對於愛情抱有長久的願望,對於婚姻抱有穩定的要求;其次,絕大多數人也不具備李敖的能力、精力、財力甚至魅力。

在另一個台灣作家瓊瑤的愛情肥皂劇裏,我們總是能聽到諸如“我真的真的好愛你好愛你”之類的煽情表白。這些話千篇一律地用哭腔喊出,畫麵少不了來一個梨花帶雨的特寫。愛一個人,為什麼要“十分”呢?

從你來說,十分地愛一個人,會被他主宰了你的一切,你如同被魔杖點中,完完全全地失去了自己,動輒就會方寸大亂。不要以為你給予了對方十分的愛,對方就會回報你十分的愛。十分地愛一個人,就會無原則地容忍他、遷就他,等到他習慣於這種容忍與遷就,就如同被寵壞了的孩子一樣無視你的付出,覺得你很煩、沒個性,甚至開始輕視你、怠慢你、踐踏你……

從對方來說,被愛本來是一種快樂,而你過分的愛卻成了負擔。抱他抱得太緊,他就會失去自由呼吸的空間。

愛情不分左右,但如果一定要分的話,我們不妨把“隻愛一點點”的李敖視為“極右”,將瓊瑤阿姨筆下愛得掏心掏肺的純情主角視為“極左”。“極右”與“極左”都不是正路,最好的道路是折中,隨緣盡心而不過分。關鍵是:這個“中”在哪裏“折”比較合適?

愛情其實也如同吃飯,“吃”得太少,就需要不停地吃零食——如李敖;“吃”得太多,容易撐壞肚子。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愛到八分剛好。同時,你所期待的回報,也隻要八分。你自己應該剩下二分來愛自己,允許對方留二分愛他自己。八分飽的愛情觀,雖然不見華麗,但是卻見平實;不見轟轟烈烈,卻見清新雅致。

最後,我們將李敖的打油詩《不愛那麼多》附錄如下,請讀者自己去體悟其中的味道:

不愛那麼多,

隻愛一點點,

別人的愛情像海深,

我的愛情淺。

不愛那麼多,

隻愛一點點,

別人的愛情像天長,

我的愛情短。

不愛那麼多,

隻愛一點點,

別人眉來又眼去,

我隻偷看你一眼。

隨緣心語:

愛情不分左右,但如果一定要分的話,我們不妨把“隻愛一點點”的李敖視為“極右”,將瓊瑤阿姨筆下愛得掏心掏肺的純情主角視為“極左”。“極右”與“極左”都不是正路,最好的道路是折中,隨緣盡心而不過分。

2.“將就”是愛情婚姻中的隨緣智慧

小說與戲劇中,常常把愛情塑造得那麼完美。其中的男主角簡直就是白馬王子的化身,而女主角也有白雪公主的派頭。但我們要實實在在地告訴你,那是被加工過的藝術,絕不是生活中的現實。

對於男人來說,理想的戀人當然是集漂亮、溫柔、賢惠為一身,要是有很多錢或有賺大錢的能力就更好了。而對於女人來說,她們理想的戀人也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來。然而,這種人存在嗎?當然存在!它隻存在於初戀的那一段,過後,就煙消雲散。

有一個老男人,自幼家產頗豐,模樣也是英俊瀟灑,但一直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戀人。在他孤獨地躺在醫院的豪華病房等待死亡的降臨時,一個年輕的護土忍不住問他:“老爺爺,您為什麼要選擇單身呢?”老男人的回答是這樣的:“因為我一直想找一個完美的女孩。”護士繼續問了一句:“沒有找到嗎?”“找到了一個。”“那,為什麼沒有結婚?”“因為,她也在找一個完美的男人。”

這個年輕的護士,當天回到家後,第一次沒有責怪丈夫將他的東西亂放。看見丈夫沒有洗幹淨蘋果就吃,她也忍住了嘮叨,隻是說:“我來吧。”便拿起蘋果洗幹淨再削給丈夫吃。

老男人的經曆乍一看似乎有虛構的成分,但類似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我們見多了“花園裏選花”的男女,最後在時間的流逝中青春遠去,他們最終沒有什麼特殊辦法,隻好為解決單身問題而將就地找一個,或者在不願將就中孤獨老去。

為什麼大家都會要求對方完美呢?為什麼從不會想到自己本身就不完美啊。完美主義者並非都像老男人那樣孤單到老,他們也有些像年輕護士一樣,也許在戀愛中因為荷爾蒙的刺激,對方在你的眼裏很完美,但時間久了,或者結婚之後,一切缺點都會浮現出來。原來你是這樣的人呀?我真是瞎了眼啊!——諸如此類的話,每天不知道從多少人口裏講出來。

有人說:愛一個人,就應該也愛上他的缺點。這話看上去很美,但事實上很難做到,同時也並不值得提倡。缺點很少有可愛的,如果可愛,那就不是缺點而是優點了。

戀人也好,配偶也罷,抓大放小,八分滿意就行了。餘下的二分,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吧,隻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又何苦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把雙方搞得那麼累?

隨緣心語:

戀人也好,配偶也罷,抓大放小,八分滿意就行了。餘下的二分,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吧,隻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又何苦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把雙方搞得那麼累?

3.愛情沒了還會來,不要把愛情看得過重

歌德曾說過:“愛是真正促使人複蘇的動力。”愛是什麼?愛是一種永恒的支撐,它如涓涓細流,伴隨我們的一生;愛是一盞明燈,照亮別人也溫暖了自己。

愛情令人迷戀和神往的緣由,來自生命在愛中能不斷地獲得成長。因為愛讓人有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願望;因為愛讓人發現了自己的美好與欠缺。為了能長久地駐足在對方的照耀裏,相愛著的男女會生發出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願望,想努力展示自己生命的色彩和光芒,想拉近彼此的距離。於是,男女在愛中開始成長了。

愛對心靈的影響就是這麼巨大,愛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氣息,它對每個人情感方向的引導是具體的,真實的,也是清晰的。

在愛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在愛情中,我們學會了如何愛人,如何接受對方的愛,如何相處,如何展現更好的自己……自我生命在愛中成長了、豐富了、完善了。

愛情沒了還會來,可偏偏很多人把愛情看得太重,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生命。當時間將這一切沉澱,你會發現,當年你覺得難以逾越的坎兒其實沒那麼大,當年你以為深愛的人不過如此,當年你以為再也不會有的愛情,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

30歲的美女作家葉子說:

“算起來,我已經三年沒有戀愛了。

“曾經,我以為自己是個離開愛情就無法活的女人,從l7歲開始,戀愛,失戀,再戀愛,再失戀,傷害男人,也被男人傷害。每一次分手,都發毒誓:再也不談戀愛了!可是戀愛過的人,已經習慣了兩人卿卿我我,最不能忍受一個人孤孤單單,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又重蹈覆轍,墮入情網,愛得一塌糊塗,然後又是吵架、慪氣、冷戰、傷心、絕望、分手……

“我以為,此生已不可救藥,將這場由戀愛和失戀組成的奏鳴曲進行到底了。可是現在,我已整整三年沒有戀愛了!說出來連我自己也有些不太相信,但卻是事實。

“三年裏,兩年的時間在寫小說,還有一年,一半的時間在寫劇本,一半的時間閱讀、聽音樂、獨自旅行。原以為,沒有愛情,一個人生活,肯定會孤單寂寞,風雨飄搖,沒有安全感。最初,的確是這樣。每天早晨睜開眼,房間裏空空如也,除了自己,沒有一個能呼吸的活體,內心充滿一種莫名的恐懼,忍不住想:如果我哪天病了,死在床上,恐怕要幾天後才會被鄰居發現,就像張愛玲那樣。這樣一想,恨不得立刻拿起電話,打給已經分手的情人。

“但是,我沒有。幸虧沒有。

“現在,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小說已出版,擺放在各個城市書店;劇本也已交付,製作方正在籌拍;版稅和稿費,已經物化成明亮的新居。還有讀過的書,聽過的音樂,和旅行中的風景,都清晰地印在記憶裏。而那些曾經的愛情,已經變得模糊,遙遠得好像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有時候清晨醒來,偶爾也會憶起一些片段,但更多的時候,還是習慣地打開音響,讓那一首首比生命還久遠的古典樂曲穿過歲月,走近我。這個時候,也隻有這個時候,我才會完全地忘記自己,好像一個戀愛中的女人。

“從前,隻有愛情能讓我忘記自己,現在,她被置換了。是從什麼時候起,愛情,曾被我視為生命般的愛情,變得不再重要了?我不知道,在未來的日子裏,我還會不會再度戀愛。

“但我知道,我永遠也不會再像青春年少時的我,瞞著父母,把每天午餐的錢省下來,隻為給他一份生日禮物。現在的我,如果僅有最後一百元錢,我願意用30元給他買禮物,餘下的70元,留給自己。我知道,這樣做很俗,但生活,說到底,終究是一件很現實的事。你可以不顧一切,但最終還得自己收拾殘局。”

從沒做過感情奴隸的女人,固然不幸,但比這更不幸的,也許是一輩子做感情的奴隸。

一個女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不再把愛情當成生活的主題。

她會明白:人生是分階段的,17歲時,你可能會為自己愛的人去死;等到了30歲,你要想著為了自己好好活。

如果你不愛別人,你就看不清自己,又怎麼會有豐富自己強大的動力呢?愛讓生命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推動生命向上成長的內在動力,這才是愛的本來麵目和古老功能。在愛中,人能品嚐牽掛和思念的滋味,能體會肝腸寸斷的痛苦,生命因多了各種體驗而趨向完整。

愛情不是純粹的浪漫。愛情的本質,應該是兩個人在一起能互相幫助,令彼此都能有所提升。

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占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注定要落空的東西。而應該是我們兩個人並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首先,就得降低對愛情的過分期望。別指望有個人完全懂你;試想一下,就是我們自己也時常誤解自己呢,更何況他人。隻要他有願意懂你的態度,在一些基本問題上(比如你的生活態度與個性特征)不反對你或者對你保持尊重與欣賞即可。也別指望一個人愛你勝過愛他自己。人生來首先得愛自己,他時時相處的也是他自己,如果他都不愛自己,他拿什麼來愛你,你若愛他又會愛他的什麼呢?

如果他曆經滄桑後給你的擁抱還是溫暖的,對這個世界還是坦然接受的態度,對你的一些缺點也不會挑剔,願意陪你說話,給你安慰,那麼這份情感就值得你去守護。

當然守護情感不是占有,不是不停地追問、索求,而是要有一顆能夠靜下來的心,感受自己,感受對方內心最深刻也最簡單的需求。

靜下來的能力,這是好的愛情必備的品質之一。在言情劇與傳統愛情中,兩個人愛得如火如荼時,我們所感受的愛情多是剪不斷理還亂,彼此難分難解,飛蛾撲火的那種。這種愛情以“死了都要愛”的姿態告訴我們,愛情,“不淋漓盡致不痛快”。而事實是,在淋漓盡致之後要麼是一片廢墟,要麼是一堆灰燼。這種“來的猛烈、去的殘酷”的愛情通常讓人產生悲劇之感,甚至會因此對人生產生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