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綿山十姐妹(1 / 1)

1938年2月15日,侵華日軍占領了介休縣城。介休犧盟會特派員李誌敏、縣長張德含等中共黨員帶領縣政府、公安大隊和愛國青年共500餘人撤離縣城,依托綿山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綿山十姐妹”就是當時介休愛國青年的代表。

這十姐妹其實不止10人。她們是:二姐於克、三姐侯鳳祥、四姐張劍秋、五姐宋望飛、六姐魏克、七姐辛克、八姐武瑛、九妹王桂香、十妹劉迪、十一妹任濤。此外還有成甫銘、毛真、張銳、張雄飛等。年紀大的二十一二歲,年紀小的隻有十三四歲。二姐於克早年在太原師範讀書時就參加了犧盟會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那麼大姐是誰?這大姐也不止一個,她們是蔡暢、鄧穎超和康克清,是十姐妹崇拜的偶像、心目中的大姐。

上山前,這14個人不是教師就是學生,都沒有經受過艱苦環境的鍛煉。上山後,十幾個人住一盤炕,吃的是蓧麵、山藥蛋,但她們從不叫苦叫累。一個月後,她們被編入政工團。有一次到離縣城隻有十幾裏的南莊村演戲,得到情報,說是敵人發現了她們,已經從縣城出發,準備抓捕她們,為了不驚動老鄉,她們一麵派人到村外警戒,一麵按計劃演出。等敵人襲來時,她們已演完收場,撤回了綿山。鬼子、漢奸把她們看成眼中釘、肉中刺,放出話來要抓“女子兵”殺頭解恨。而她們卻一次又一次機智地躲過了敵人的“圍剿”,使隊伍一天天壯大,發展到了100多人。

抗戰勝利後,因革命事業的需要她們輾轉在全國各地。1994年,二姐於克去世後,子女們遵照她的遺囑,在清明那天把她的骨灰撒到綿山,實現了她魂歸故土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