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輸在時間管理上11(1 / 3)

Part10 休息之道: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奏

在現代人的工作中,一個成功的人是會合理安排時間,注意有張有弛的。他們注重各種形式的鍛煉,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去應付艱巨的工作;他們也注意給自己留出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間。可以說這才是一個現代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自己的生活節奏

生活好比一首交響樂曲,有快慢、強弱、張弛等交替出現的旋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有的人無論幹什麼都是手腳利索,效率極高;有的人則慢吞吞、磨磨蹭蹭,效率很差。猶如音樂中的節拍,前者一個八分音符唱半拍,後者一個四分音符唱一拍,前者比後者快一倍。由此推而廣之,人們如果能把起床穿衣、洗臉漱口、吃飯走路等全部生活節奏都由原來的“四分音符”變為“八分音符”,那麼,人們要多做多少工作呢!

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離開了“快”,其價值就不免七折八扣,甚至等於零。市場上,一個信息獲得的遲早,可能使一些企業財運亨通或倒閉破產。科學技術上一個新發現或發明公布的先後,可能影響到首創權或者專利的歸屬。

快節奏工作的第一法則是具備工作的動力。懂得如何去激發它、如何去節儉地集中地使用它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須具備它。

控製時間過剩。英國社會學家巴金生在《巴金生定律》一書中指出,如果高級科技人員時間過剩,就會使他們產生不信任感,以致去開拓那些有害的產品消耗時間來愚弄自己,或者成為一個幹什麼都慢吞吞的慢性子。但時間過剩並不可怕,它的產生是正常的,因為任何人對於時間的需求絕不可能是始終如一的。關鍵在於控製時間過剩並及時地使它向有利的方麵轉化。

養成習慣,始終不要懈怠。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的心理規律是這樣的,在新的條件反射形成的暫時神經聯係“定型”之前,總是不穩定的;而舊的條件反射形成的神經聯係“定型”在徹底瓦解之前,又總具有某種回歸的本能。正如魯姆士所說:“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回滑手所放鬆的線,比你許多回才能繞上去的還要多。”所以快節奏習慣在形成之前,不能有絲毫懈怠。

常敲警鍾,推動工作。一些時間研究專家,指導人們常做這樣的假設:如果我現在知道六個月後我會突然失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在這之前我該以怎樣的速度工作;每天的生活都當成自己第二天就要死亡那樣安排。著名女學者海倫·凱勒,自幼因猩紅熱瞎了眼睛和聾了耳朵,她在一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文章中,向認為來日方長,不珍惜今天的光陰而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庸碌之輩敲響了警鍾。作者機智地設問:“假如你隻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用這樣的問題啟發人們去思考,呼喚人們快節奏地工作,把活著的每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以便充分地顯示生命的價值。

良好的休息才能提高效率

有很多人,總是強迫自己無休止地工作,他們對工作沉迷上癮,正如人們會對酒精沉迷上癮一樣。他們被稱之為工作狂。他們拒絕休假,公文包裏塞滿了要辦的公文。如果要讓他們停下來休息片刻,他們會認為純粹是浪費時間。這些人都成功了嗎?沒有,他們中很多人不但沒有成功,相反使自己身心交瘁,有的甚至疏遠了親人,造成家庭破裂。

確實,事業的成功是很重要的,但如果為此犧牲了健康和家庭,也是很遺憾的。在一天的工作之後,人在心理和體力兩方麵都需要擺脫一下工作。如果經常將公文包帶回家繼續挑燈夜戰,其結果是越來越沒有精力在白天處理好事務。且也會使之減低在辦公室裏把工作做完的衝勁,因為他會想:“如果白天做不完,我可以在晚上繼續。”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拖延的毛病。

因此,“班上事,班上畢”。除非有緊急的事務,不然,就不必把工作帶回家。你將享有一段舒適的晚間休息時間和一晚上與家人同樂的美好時光,這將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調節不一定需要休息,從腦力勞動轉換去做幾分鍾體力勞動,從坐姿變為立姿,繞著辦公室走一兩圈,都可以迅速恢複精力。

另一方麵人類的心靈需要安靜、獨處與平和的時間,以利於忘記競爭的壓力。因此,不妨在自己繁忙的時間表上,安排幾分鍾或十幾分鍾靜坐默想的時間,以獲得內心的平靜,讓自己擺脫競爭的忙碌和工作的壓力,退一步向前看看自己究竟在做什麼。

另外,小睡也是一種有效的休息和恢複精力的方法。小睡與正常睡眠不矛盾,它因人而異,有時打個盹兒就能起到作用。通常正常的睡眠以能恢複體力即可,不可貪睡;而白天的小睡則是一種既不多占時間又是有效地恢複體力的休息方法。

一般公司的上班時間,如果包含午休的一個小時的話,通常都有八個小時。所以八點鍾上班的公司,辦公時間大概就是:上午三小時,下午四小時。

相信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上午的三個小時還沒有什麼問題,下午便常常感到疲勞。開始感到倦怠,工作的效率便會降低,這種時候最需要的是以適度的休息恢複精神。

我們很讚同適度的休息,而且認為:不論麵對如何緊要的工作,一旦發現自己疲倦了就應該停下來休息休息,讓緊張的身心得到喘息的機會。因為,若明知自己的體力極限已至,卻還勉強自己繼續工作,除了會陷入工作的低潮之外,對自己一無益處。天下再沒有比這更蠢的事了。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我們主張疲憊的時候稍做休息。但是休息也絕不是要你放肆地放鬆自己。依據經驗,坐辦公室的人在工作中感到疲勞的時候,隻需要停下來稍稍活動一下筋骨就可以了。在走廊散散步、做些簡單的體操等等,如果情況不允許的話,甚至隻要在原地伸伸懶腰、打打嗬欠也足夠了。不過有些工作的確是不方便當場伸懶腰、打嗬欠的。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妨到洗手間,舒舒服服地伸個大懶腰、打個大嗬欠,甚至洗把臉。

我們稱這種為保持工作效率所做的休息為“積極的休息”。之所以將它冠上“積極的”三個字,隻因為它有別於單純的休息,它是在保持工作效率的大前提下所做的暫停。這樣的休息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大的效果。因為,辦公時間中是不可能做長時間歇息的。

一般而言,事務性的工作會令人感到疲倦,大概都是因為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使得血液的循環不良,導致筋肉疲憊所致。因此,如果你是一直保持著前屈姿勢的話,那麼在休息時可以做一些反方向的動作,使受壓迫部位的血液得以暢通,讓過度使用的筋肉得以舒展。我們雖然不是生理學家,無法做出立論確鑒的說明,但就很多人的經驗而言,這些動作的確很有效果。

疲倦的感覺是身體自然反應出來的警示訊息,一定是身體某部位有了超負荷,所以提醒你“不妙嘍!”如果這時你還是視若無睹、我行我素地工作,將更增加身體的負擔。所以,一旦出現了警示訊息,最好停下來,讓負擔過重的部位恢複功能才是明智之舉。

把“積極的休息”的時間定為三分鍾,雖然沒有什麼生理學上的證明,但確有一些現實的根據。因為三分鍾正好是許多事情的最小段落,一個電話、拳擊比賽一回合、單曲小唱片一張的時間……都是以三分鍾為一個單位的,所以我們認為,三分鍾應該也是讓緊張的精神恢複彈性最妥當的時間吧。如果休息超過了三分鍾,可能因中止的時間太長而無法立即繼續先前的工作,這麼一來休息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休息三分鍾為宜。

至於這三分鍾的使用方法,可就因人而異了。為了使疲勞的身心得到休息,你可以做運動、聽音樂,也可以欣賞自己喜歡的畫家的作品……不過,在辦公室裏聽音樂、欣賞繪畫似乎不太合適,所以還是以活動筋骨的方式最佳。當然,隻要自覺達到休息的效果,兩分鍾或是兩分半鍾也是可以的。

此外,並非做每件事情都得“休息三分鍾”不可。隻要覺得身心仍在最佳狀況,一點兒也不疲勞的話,一鼓作氣完成工作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硬性規定每工作一小時就要休息,恐怕就會把正在進入情況的工作打斷,不僅無法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你手邊的工作正進入狀態,最好在它告一段落之後才休息。因為,如果無視最終工作進行的情況,隻為了休息而刻意中斷工作,就適得其反了。

其實,工作就是一連串精神與體力的消耗,既然是一種消耗,一定有其負麵效果。同樣的道理,生活也必須有張有弛才能保持工作的活力。而“家”,正是一個人在忙碌的工作之後最好的身心緩和場所。

不過,要求一走出工作場所就必須把工作完全拋到腦後,的確有其困難。許多人習慣回到家裏還要談些工作上的事情,如果是聊些工作上的成就,倒是有助於全家團聚的快樂氣氛。若回到家裏還要嘮叨些工作的內容,就委實不妥。

製訂休息時間表

在生活中,有的人為了做更多的工作,盡量減少自己的睡眠時間,這種做法非常不科學。睡眠時間過少,就會影響健康,所以,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工作。

因此,必須為自己製訂一個休息時間表,並嚴格執行,這是保證旺盛精力的前提。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把一天的24小時分成三個時間段: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閑(交通、娛樂、餐飲等),八小時睡眠。但是,很多人沒有按照三個時間段的要求合理安排時間。結果是:工作占用了休閑時間,休閑占用了睡眠時間,睡眠又占用了工作時間,如此反複顛倒、循環,導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變得一團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