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股
折扇由扇股、扇麵構成,兩者密不可分,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同鑄就了燦爛的卿文化,扇股,亦稱扇骨。其材質檔數,各不相同;形製式樣,迥異多樣;裝飾雕工,繁複善變;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扇股的選材涵蓋木、竹、牙、角等材質。折扇傳入中國後,扇股材質初為鬆木、檜木。後來,又以紫檀、檀香、紅木、烏木、黃楊木、楠木,雞翅木等上好好木料為材質。此外亦用象牙、獸骨、牛角、玳瑁、貝玉等製作扇股。竹,乃扇股首選之材。其有湘妃竹、梅籙竹、棕竹、桃絲竹、佛肚竹、芝麻竹、玉竹......凡竹皆可為股竹亦是中國文人間的傳統題材,寄寓著曆代文人們對於糶髙氣節、品格的追求,故明清文人雅好在經過裝飾雕刻的竹股折扇麵上抨灑翰墨,激揚黑白。
扇股雖小,看似尋常,但其造型、款式都有講究。成扇,其扇股不僅選材精良,而製作比例恰當,寬窄合度。股的款式與扇股的聚頭處的形狀關係密切,且變化多端,有方頭(亦稱方端)、平頭、和尚頭、玉蘭頭、琴燕尾、魚尾、葫蘆、雁首、梅花、尖頭(又稱尖根)、垂露、橄欖、鴨嘴、鴨頭等百餘種不同樣式。方寸扇股,竟如此變化多端,令人歎為觀止。筆者擇其要者而介述:
直式方頭扇,乃為折股之初始款式,采用頗為普遍,實用。其造型為一長而窄的梯形,極簡潔,有的此款兩側並非真正直線,略呈內收。其裝麵時無須刻意考慮麵的長短,通常股的扇柄處較細,在扇股的中段均有一個“腰”,爾後便陡然加寬,以切合扇麵的折疊寬度,故其有“仿古雅扇”之譽,為人們所愛,竹骨與烏木背的折扇常用這種款型。
和尚頭形的扇骨,明季即有。其股聚頭處以扇釘為軸心形成一圓球,其圓而光亮,宛如僧人之光頭,故得此名。此扇股款式有大圓和小圓形之分。大圓形多為一種股材質聚成,其兩側加扇釘處鑲有兩片異質材料,如竹骨銪紫枘、象牙、犀角、玳瑁、烏木等,極為絢麗典雅,藝術氣總濃郎。小圓形,僅是在扇股柄端處略有一個小球而已。
蛻螂腿形扇股,其扇股大骨的形狀就螳螂的腿一樣,較粗,下麵很細。此款式股扇腰處用料少,故招風阻力小,加之用料多為竹,故持之手中,具有輕、柔、挺之特點,便於生風驅暑,簡言之,它體現了曆代藝人的巧思創新,是他們智慧與工藝的結晶。波浪形扇股,其扇股大小股皆為水波蛇行曲狀,相鄰兩根扇股的波峰、波穀相錯,似如粼粼水波,錯落起伏,生趣盎然,九檔和十六檔的大扇多為此款扇股,材質多為竹或烏木,其扇骨的大骨鮮有淺雕,多為素骨,以突顯其詭怪異。
如意頭形扇股,即指扇的邊股整體像柄曲狀的如意。其上端為如意頭,既使之與扇麵、扇股的粘貼更為牢固,同時亦美觀飄逸。此款扇的小骨多為波浪式,與其彎曲的邊股相映成趣,別具風格。其材質多為竹製,亦有烏木、黃楊木等材質,且有雕刻鏤空,此款式股僅見於九檔和十一檔大扇,故薑維群先生認為:“這種是日本式九襠扇的一個變種。”
細梢式扇股,為秋扇所特有的款式。其插入扇麵的股梢尖細,而顯露於外麵的扇股卻寬而圓轉。將扇展開時,扇股密布,相互之間不露縫隙,整齊別致。此款股多為二十檔扇所用。女扇則多采用此款扇股,所用材質為竹、棕竹、象牙、獸骨、牛角、玳瑁和烏木等。
燕尾、葫蘆、玉蘭等款式扇股,皆為百餘種造型中較為特殊的款式。燕尾式,即指扇端處中央且有凹進,宛似燕尾形狀,有的亦依此燕尾形狀飾有象牙、玳瑠等,頗為奇異。所謂葫蘆款式,其尾端像一個葫蘆,手握圓潤,令人頗感舒適,是為較常見的扇股款式。而玉蘭式,其造型似玉蘭花狀,秀逸大方。此外,尚有一種尖頭款式扇股,其聚頭處尖削如矛,明季有“尖根”之稱,其竹材選料頗為講究,精巧細致,且有剔透之感,僅見於十六檔的竹骨大扇。
扇柄、扇釘
扇柄,為柄扇的主要部件之一。作為扇的扇柄,其有長柄、中柄、短柄之分。唐代,長柄團扇的柄長與扇直徑的比例為1:3或1:3.5左右:中柄團扇,比例為1:2左右;短柄者,比例為1:1。柄材質有竹、象牙、犀角、玳瑁、玉、塞金等;品種繁多,用料講究,雕刻工藝精致,中柄、短柄纖巧輕銳,頗能映襯執扇美人的種風情,扇枘雕刻曆史悠久,據晉人幹寶曰:“舊為羽柄矜,刻木象其骨形。”
這表明晉人已用木料雕刻成烏骨一樣的扇柄。梁庾肩吾所撰《團扇銘》有“勒銘華扇,敢薦夏筵”之說。亦表示,南北朝時期柄上已出現了刻字。江蘇金壇南宋周瑀慕發掘中,曾出土一柄團扇雕漆柄,中間粗,兩頭稍細,長為十二點五厘米,畫周為七點二厘米。柄上鏤空透雕三組雲頭如意紋飾,其縷空處可見木質軸。表層漆色黝黑,刀口呈褐色,在零點五厘米左右的刀口上呈現出十道紅漆,每道間以黑漆,其細如發,雕工精致,刀法圓潤,是為存世的團扇柄中的罕有珍品。
扇釘,是扇骨尾部的樞紐工藝,它將折扇的大骨小骨聚攏,是折扇開合自如的關鍵所在。而且扇釘的優劣,直接影響整個折的使用與外觀,故釘雖小,卻有“畫龍點睛”之效用。
扇釘的材質多為牛角,其耐磨經用,質硬且有韌勁,色淺透明,中有一點黑。其釘麵微拱,顯圓狀,勻圓光亮者為上品之作。另有一種牛角釘,形如鼓且麵平,多用於尺寸較大的折扇。
除了牛角釘外,崩釘還有銅釘與銀釘,多見於北方扇。烏木、紫檀類扇用銀釘,尤顯得高檔氣派。然而,由於銅、銀質地較硬,作為扇釘,容易損壞骨,故非精於傳統一般不使用銅釘和銀釘,此外,存世的明清折扇中。有用木釘者,其材質為黃花梨、紫檀,但前者材質更有柔初性。
扇骨的尾部工藝為考究。首先是根據扇骨的品相,采擇扇釘的材質,然後在扇股上打眼孔,貫入扇釘,再用火燙加帽,鬆緊適宜。其火燙法有“鉗燙”與“鑽燙”,使用這兩種工藝,釘軸不僅不會脫銷,而且能留有“鼠眼”,顯現出“粒椒”、“梅花”等花式。扇頭的裝飾則更為精致,一些扇頭麵積大者,藝人們用腳形、環形、菱花形和其他造雅致的翡翠、白玉、寶石、金銀銅的薄片,以及各色料器鑲嵌,釘銷加有螺蓋,鑲嵌裝飾與螺蓋,相映成趣,渾然一體,扇股整體的色凋,和諧明快,令人悅目。
扇墜、扇囊
扇墜,乃為扇柄上小型裝飾性附件其曆史悠久,古籍中有“夏後氏之龍篛虡,殷之崇牙,周之崇牙”之說。引文中為“周之璧翣”,鄭玄注解曰:
“畫繪為翣,戴以壁,重五彩羽其下。”顯然,扇墜在我國上古時期已有然而,明季以前的墜尚無存世者,但史籍則有記述。明人田汝成曾撰述曰,南宋高宗帝曾見大臣張俊所持扇子的扇墜是一個酷似小孩的圖案,經仔細觀看,竟是高宗帝十年前落水而遺失的扇墜。毋庸置疑,扇墜在南宋時期頗為流行。
扇墜的材質中,竹、木等為尋常之物,而漢玉、琥珀、水星、伽南、象牙、犀牛角、沉香則為貴重之材。明人文震亭《長物誌》中曰:“墜宜用伽、沉香為之,或漢玉小塊及琥珀眼掠皆可。”明人瞿佑曾記述俊男王生收租,途經渭塘,愛慕一酒家女兒,遂將水晶雙魚扇墜相贈。1984年,在江蘇無錫縣甘露鄉彩橋村的蕭塘,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明代華師伊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七柄已殘破的灑金紙折扇。其中,一柄佩飾有長方形的玉扇墜一塊,其兩麵分別刻有瞪目豎耳的虎紋和篆體“戒”字。另一柄則懸有木質扇墜,其一麵刻有豆莢與豆葉,另一麵亦刻有豆莢,而豆莢上則有一隻蚱蜢。
從上述史料及考古發現可知,明季流行水晶、漢玉、木材為材質的墜,而且形製各異,風采各呈。
清季,扇墜款式更為多樣,田園風味濃鬱。如清初名士蔣廷錫的扇墜為水晶類物質製成,扇墜內有一棵青翠如生的蘭草。據清人徐珂記載,清季亦有一件水晶扇墜,其水晶裏麵有一隻蠕蠕欲動形似蜜蜂的昆蟲,且具自然主義風格。
綜上所言,墜的使用,源遠流長,多加雕工,形態多樣,鳥獸花蟲皆為入刻題材,尤以雙魚、嬰戲、蜻蜓為經典。其有菱形、方形、圓形等藝術造型,亦有中國結。扇墜用絲線串合係於扇柄,或可多塊組合,或可打上瓔絡,極具情趣。鑒於古代團扇成扇罕有存世者,加之近世以來,折扇鮮用扇墜,故扇墜成為了獨立的收藏品,為時人所青睞。
扁襄,是為專門置放折扇之器物,其源起已不可考矣。扇囊多為錦繡製成,其中以緙絲為貴,此外,“打籽、納棉、戳紗、衣線、盤金、鎖針、挑花、影金、抽紗、包梗諸色各有特點”。其具有易於取放、利於保護之優點,盛行於清季。由於扇囊為織繡之物,故講究品相,凡圖案色彩不俗,織繡精美者,乃為上品,而緙絲扇囊則為極精至扇之物。
扇盒,是除扇囊之外的又一種扇具,其材質紙、木皆可。紙質扇盒多以蘇州小錦或藍毛布裱之,而後者甚為典雅古樸。木質扇盒多取材紫檀、雞翅木和黃花梨等,其盒或鑲以骨牙,或配以玻璃蓋,內襯以絲織物,以夾架,固定置扇。扇盒置扇,一般一盒可平放一至八柄,其兼具實用與觀賞之功效。清季至民國時期,藏扇大家鑒於收藏種類、數繁多,遂專門定做櫥,櫥中有小抽屜若千,分門別類儲放藏品。張作霖的軍需官章瑞廷,好收藏扇子。為此,專門請藝人製作了一對黃花梨雕花扇櫥,內設若幹格子以存放所收藏的扇子,格子上均分別刻有“明文沈唐仇”、“清代四王”等小楷,以便不時觀賞。
扇股的裝飾
扇股的裝飾工藝有雕刻、鑲貼、鎳嵌、合股、髹飾漆骨、鏤空透雕、燙花和手繪等,工藝各異,各擅其妙。
扇股雕刻不僅足扇股的主要裝飾,而且其藝術魅力能與扇麵書繭相映生輝,成為扇股上集詩、書、畫於雕刻的一門且具創造性的綜合藝術。雕刻是一門造型藝術,曆史悠遠,《禮記·玉藻》中就有士大夫飾竹以為笏的記載。漢代馬王堆一號墓就出土了雕龍紋髹漆竹勺柄,是為現今存世最早的雕刻竹質實物。宋明以來,雕刻名家輩出,雕刻工藝,出神入化,精湛絕倫,嘉惠扇股。
扇股的雕刻分為陰刻、陽刻兩類,陰刻又分淺刻與深刻,陽刻則分留青、薄地陽文、淺浮雕、浮雕和透雕,各擅勝場,俱呈曄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