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從開口就贏得好感
在溝通之中獲得一個人的好感需要多久?其實,人們總是在最初接觸的一刹那就會對對方產生大概的印象,而這個印象直接決定了其好感程度。所以,在最初接觸的一刹那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至關重要的。
自我介紹可以更精彩
自我介紹,在一般情況下就是把自己的情況介紹給陌生的交際對象,如姓名、身份、職業、特長等,意在使對方了解自己,盡可能為自己提供方便,並與對方建立聯係。人們初次見麵,都會產生一種了解對方並渴望得到對方尊重的心理,所以,及時簡明的自我介紹,可以滿足對方的這種渴望,對方也會以禮相待,做自我介紹。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與人之間需要進行必要的溝通,以尋求理解、幫助和支持。自我介紹是最常見的與他人進行溝通、增進了解、建立聯係的方式。
在社交活動中,想要結識某人而又無人引見時,即可向對方做自我介紹。自我介紹的內容,可根據實際的需要、所處的場合而定,要有鮮明的針對性。在某些公共場所和一般性社交場合中,若自己並無與對方深入交往的願望,做自我介紹時可隻向對方表明自己的身份。這時隻需介紹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王海”或“我是王海”。有時,也可對自己姓名的寫法做些解釋,如“我叫陳華,耳東陳,中華的華”。如果因公務、工作需要與人交往,則自我介紹中應包括姓名、單位和職務,無職務的話,可介紹從事的具體工作,如“我叫王海,是榮發公司的銷售經理”。
在社交活動中,如果希望新結識的對象記住自己,為進一步溝通與交往打下基礎,則自我介紹時除介紹姓名、單位、職務外,還可提及與對方某些熟人的關係或與對方相同的興趣愛好。
進行自我介紹時,要簡潔清晰,充滿自信,態度要自然、親切、隨和,語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視對方。在社交場合或工作中,自我介紹應選擇適當的時間,當對方無興趣、無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於處理事務時,切忌去打擾,以免尷尬。若在講座、報告、慶典、儀式等正規隆重的場合向出席人員介紹自己時,則應簡短又細致地介紹自己。
“我叫柴××,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專業1988年的畢業生,2001年又在省電大學習工業管理,獲本科文憑。
“從1990年起我就在××汽車製造廠油泵車間當技術員,2000年晉升為工程師。從2003年起直到現在,承包廠服務公司的汽車修理廠。這些年來,我一直研究國內外關於機械加工方麵的先進技術,對汽車油泵的品種、規格、型號、質量、工藝流程、銷售情況都比較熟悉,有一定的管理經驗。我今年4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期,很想幹一番事業。我個人做事果斷,敢於拍板,敢於負責。隻要給我一定的時間,比如說10天吧,我就能把全部情況弄清楚,拿出辦廠的具體方案,提出上繳利潤的指標。”
這是某汽車油泵廠的柴××同誌在投標時所做的自我介紹,較為具體詳盡,既全麵介紹了自己的學曆、經曆、興趣、專長、能力和性格,又表示了自己的願望和信心,因而贏得了招標單位的初步信任,為後來的中標打響了第一炮。
稱呼得體是最好的見麵禮
稱呼是指人們在正常的交往應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稱謂語,它是言語交際的“先鋒官”。在日常生活中,稱呼應當親切、準確、合乎常規。正確恰當的稱呼,不僅能體現出對對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質,更能促使交際的成功。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稱呼得體就像行個見麵禮,能使對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使溝通順暢,交往成功。反之,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使雙方陷入尷尬境地,導致交往受阻乃至中斷。由此可見,稱呼得體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交往活動的成敗和管理效果的優劣。因此,不論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一般人,還是身負一定職務的領導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業發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際稱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稱呼水平”。
稱呼在人際交往和管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早為人們所注意。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得體的稱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強自信,有助於形成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又是使人精神振奮、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其實,稱呼並沒有什麼統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語言傳統,稱呼的習慣可能差異很大;不同的職業、職務、性別、年齡的人,對稱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人際稱呼的複雜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稱呼得體的難度。但有一條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禮貌待人,這樣,對方心裏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反過來對方也會樂於與你接觸,主動和你溝通,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開端。但僅有此還不夠,在具體稱呼時還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記住對方姓名
姓名不僅是將自己與他人的存在予以區別的標誌,而且不少人的名字還凝聚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由於自尊的需要,每個人都會重視和珍愛自己的名字,同時,也希望別人能記住和尊重它。因此,當自己的名字被別人叫到時,就認為自己受到了尊重,心理上會感到愉悅,對稱呼自己的人也會懷有親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領導人、政治家和企業家對人的這種心情很了解,所以與人寒暄時不會隻說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麵或後麵冠以對方的名字,這樣做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應。我們對久別之後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名字的人,總是感動萬分、欽佩不已的原因,就是這個緣故。
2.符合年齡身份
稱呼必須符合對方的年齡、性別、身份和職業等具體情況。稱呼年長者時要熱情、謙恭、尊重;對同輩則要態度誠懇,表情自然,親切友好,體現出你的坦誠;對年輕人要慈愛謙和,表達出你的喜愛和關心;對有較高職務或職稱者,要稱呼其職務或職稱。總之,要講究禮貌,既表達出你對對方的真誠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來稱呼人,同時,也應力戒點頭哈腰、滿嘴恭維話。
3.有禮有節有序
在與多人打招呼時,如果群體中有年長者也有年輕人或異性在場,就要注意稱呼的順序。一般來講,應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生疏後熟識。稱呼最能表達說話人的道德修養、知識水平和文明程度,也體現著他的交往技巧。稱呼時若能兼顧長幼的差異,會使年長者覺得受到了尊重,年輕人也心中坦然;如順序顛倒,不但會使年長者不滿,而且被稱呼到的人也會感到窘迫。再者,應注意尊重女性,在與一個同樣年齡、身份的群體打招呼時,先稱呼女性,會使對方感到你有較高的素養,從而樂於與你交往。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各點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製約、密切相關的,它們從不同側麵共同決定著稱呼的得體與否以及稱呼得體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隻有依據稱呼對象和交往場合等具體情況,從多方麵分析稱呼對象的稱呼需要,選擇得體的稱呼語,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稱呼效果。
介紹他人需要準確再精確
介紹他人,即第三者為彼此不相識的雙方引見的介紹方式。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能碰到為他人介紹的機會,那麼如何使雙方滿意,達到預期的效果呢?這雖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卻很難做到位。
介紹他人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介紹時要注意介紹的順序和禮節
一般情況下,是將年紀輕、身份低的介紹給年紀大、身份高的,以示對後者的尊重。介紹他人的一般順序是:
(1)對於不同性別的兩個人,在一般情況下應將男士介紹給女士。如:“李小姐,這是趙先生,剛從河北來。”如果男士尊於女士,則應把女士介紹給男士:“趙老師,這位是從哈爾濱來的李小姐。”
(2)對於不同輩分、職務的兩個人,應將年輕、職務低、知名度低的介紹給年長、職務高、知名度高的。如“汪老,這是×××報社的小陳,陳××先生。”
(3)把一對夫婦介紹給他人時,在一般情況下應先說丈夫,後說妻子。
(4)同齡人聚會時應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將自己熟悉的介紹給不太熟悉的。
(5)客人到家中拜訪,應先把客人介紹給家庭成員,然後把家庭成員向客人做簡單逐一的介紹。介紹時,應把被介紹人的關係、姓名講清楚,同時,若能簡明地點出他們的愛好和特點更好,這樣會給客人以愉快親切的感覺,也能顯示出家庭的和睦。
2.介紹時肢體語言要自然、協調
介紹時一般應起立,麵帶微笑,注意禮節,手掌朝上示意,切不可用食指指指點點。
3.介紹語信息量要適中
在介紹他人時,介紹語不要過於冗長,能為雙方攀談引出話題即可。
4.介紹語要熱情、文雅,切不可傷害被介紹者的自尊心
介紹是為了聯絡感情,融洽氣氛,建立交流關係,因此,介紹的話語應熱情洋溢,切忌冷冰冰的,更不可損害被介紹人的尊嚴。
約翰·梅森·布朗是一位作家兼演講家,一次他應邀在某地演講,被會議主持人這樣介紹:
“先生們,請注意了。今天晚上我給你們帶來了不好的消息。我們本想邀請伊塞卡·F·馬科森來給我們演講,但他來不了,病了。(下麵的聽眾發出噓聲)後來,我們要求參議員布萊德裏奇前來,可他太忙了。(噓聲)最後,我們試圖請堪薩斯城的羅伊·格裏根博士來,也沒有成功。(噓聲)結果我們請到了——約翰·梅森·布朗(肅靜)。”
這段介紹語的本意並不想貶低布朗先生,卻一次又一次地刺傷了其自尊心。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失誤和惡果,原因有二:一是介紹者將組織這次活動的過程像流水賬一樣地報了一遍,這完全沒有必要,且在客觀上產生了不好的效應;二是主觀上考慮不周,或者根本沒有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尊重演講者?如何促使來之不易的演講活動取得成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介紹語是介紹者知識水平、組織才能和表達才能的外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