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為小事生氣,小事永遠隻是小事06(1 / 3)

第五章 幸與不幸,全在於你是否“看透”

走出逆境,浴火重生

鬆下幸之助被譽為“經營之神”。他不是社會的幸運兒,可不幸的生活卻促使他成為一個永遠的抗爭者。鬆下幸之助9歲起就去大阪一家工場做小夥計,父親的過早去世使得15歲的他不得不擔負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擔,他體會到了做人的艱辛。

1910年,鬆下幸之助來到大阪電燈公司做了一名室內安裝電線練習工,一切從頭學起,後來,他誠實的品格和上乘的服務贏得了公司的信任。22歲那年,他晉升為公司最年輕的檢察員。就在這時,他遇到了一次人生的挑戰。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咳的痰中帶血,這使他非常害怕,因為這種奇怪的家族病史,已經使他的9位家人在30歲前離開了人世,其中包括他的父親和哥哥。當時的境況使他不可能按照醫生的吩咐去休養。他沒了退路,反而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有了充分的精神準備,他邊工作邊治療,這也使他形成了一套與疾病做鬥爭的辦法: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平常之心麵對疾病,調動肌體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與病魔鬥爭,使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這樣的過程持續了一年,他的身體也變得結實起來,內心也越來越堅強,這種心態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之後,患病一年來的苦苦思索,改良插座希望得到公司采用的願望受挫,使他下決心辭去公司的工作,開始獨立經營,做插座生意。

鬆下電器公司不是一個一夜之間成功的公司,創業之初,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物價飛漲,而鬆下幸之助手裏的所有資金還不到100日元,困難可以想象。公司成立後最初的產品是插座和燈頭,然而千辛萬苦才生產出的產品卻遇到了棘手的銷售問題,工廠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同事們相繼離去,使鬆下幸之助的境況變得很糟糕。

但他把這一切都看成是創業的必然經曆。他對自己說:“再下點兒功夫總會成功的!已有更接近成功的把握了。”他相信:堅持下去,取得成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報答。功夫不負有心人,生意逐漸有了轉機,直到六年後拿出第一個像樣的產品也就是自行車前燈時,公司才慢慢走出了困境。

走出困境的鬆下電器公司所麵對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坦途,而是一係列的洶湧波濤。1929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日本也未能幸免,鬆下電器公司的銷量銳減、庫存激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日本經濟走上了畸形軌道。日本的戰敗使得鬆下幸之助變得幾乎一無所有,剩下的隻是到1949年時達10億元的巨額債務。為抗議把公司定為財閥,鬆下幸之助不下50次地去美軍司令部進行交涉,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並沒有擊垮鬆下幸之助,享年94歲高齡的他,向人們表明,一個人隻有在心理上、道德上成長起來時,他才可以長壽。他之所以能夠走出遺傳病的陰影,安然度過企業經營中的一次次驚濤駭浪,得益於他永葆一顆年輕的心,並能坦然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鬆下幸之助說過:“隻要有一顆謙虛和開放的心,你就可以在任何時候從任何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無論是逆境或順境,坦然的處世態度,往往會使人更聰明。”

逆境給了人寶貴的磨煉機會。隻有禁得起逆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如果不能坦然處之,在逆境時就容易卑躬屈膝,而順境時又得意忘形。其實,順境和逆境都是命運的安排,隻有坦然麵對,才是最好的方式。坦然的處世態度會使人更加聰明。

一個坦然麵對逆境而掙紮過來的人,與一個從順境中謀得發展的人,經曆的過程雖不大相同,但都具備了堅忍、正直和聰明的條件。

總之,不論處境如何,為人處世之道就在於不迷惘、不矯揉,以坦然態度處世,這才是最正確的。

擺正自己的心態,才能看見美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幹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誌,我們的人生豈能美好?如果我們能夠打開心窗,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我們身處逆境、四麵楚歌,也一定能看到窗外的美景。

有兩個重病病人同住在一家大醫院的小病房裏。房子很小,隻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見外麵的世界。其中一個病人的床靠著窗,他每天下午可以在床上坐一個小時。另外一個人則終日都得躺在床上。

靠窗的病人每次坐起來的時候,都會描繪窗外的景致給另一個人聽。從窗口可以看到公園的湖,湖內有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麵包渣、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方,人們玩球嬉戲;後頭一排樹頂上則是美麗的天空。

另一個人傾聽著,享受著每一分鍾。他聽見一個孩子差點兒跌到湖裏,一個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夏裝……朋友的訴說幾乎使他感覺到自己親眼看見了外麵發生的一切。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有獨享外頭的權利呢?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很不是滋味。他越是這麼想,就越想換位子。一定得換才行!這天夜裏,他盯著天花板想著自己的心事,另一個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進來。但這個人隻是旁觀而沒有幫忙——他感到同伴的呼吸漸漸停止了。第二天早上,護士來時,那人已經死了,他的屍體被靜靜地抬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這人開口問,他能否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他們搬動他,將他換到了那張床上,他感覺很滿意。人們走後,他用肘撐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

窗外隻有一堵空白的牆。

如果另一個人不起惡念,在晚上按鈴幫助另一個人,他還可以聽到美妙的窗外故事。可是現在一切都晚了,他看到的是什麼呢?不僅是窗外的一堵白牆,還有自己心靈的醜惡。幾天之後,他在自責和憂鬱中死去。

一個人隻有心存美的意象,才能看到窗外的美景。命運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礪一顆堅強的心、一雙發現美的眼,透過歲月的風塵尋覓到璀璨的星星。

擺正了自己的心態,我們便會在一個愉悅輕鬆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就會感覺到每天都陽光燦爛,從而能完全地放鬆身心、享受人生。

生活有許多的不如意,大多因為比較。一味地、盲目地和別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僅使人處於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使人牢騷滿腹,甚至不思進取。表現在工作上就是得過且過,更有甚者會鋌而走險,玩火燒身。因此,我們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以下幾點建議,是走出心態失衡誤區的鑰匙:

第一,學會比較。心態失衡,多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比較對象,即總與比自己強的人比,總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比。如果能夠保持自我,不去比較,實在要比的話,就把和自己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人當作比較對象,那生活中可能就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笑聲。

第二,尋找自信。自信是心態平和的基礎。假如感到某方麵不如別人,應相信自己是有才的,隻不過是低估了自己的長處而已。當然,自信的前提是自己確有發光點。所以,平時應當練好基本功。

第三,自我發泄。你有權發火,因為怒而不宣會摧毀肌體的正常機能,導致體內毒素滋生,使人變得抑鬱、消沉。適當地發泄可以排除內心的怒氣,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發泄的方法很多,如可以向朋友、家人傾訴,也可以在獨處時怒吼,還可以對著某物打上幾下,出出怒氣。有的人在自己辦公室裏放上一盆沙子,憤怒時便用力去搓沙子,這樣既不害人也不傷己,不失為發泄的一個好方式。

第四,尋找港灣。生活中需要一個能讓自己“充電”、休養的港灣。無聊時去“充電”,煩惱時去放鬆,就像一艘遠航歸來的帆船一樣,在這寧靜的港灣及時得到休整。這個港灣可以是一間充滿花香的“閨房”,可以是一個深造提高的培訓班,也可以是一次獨來獨往的旅行。

第五,心底無私。命運的主宰是自己,要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經常思考、檢查自己的所作所為,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心底無私天地寬,隻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勝利,就能獲得最大的安慰。

第六,享受生活。生活是美好的,雖然有時候會和人開個玩笑,讓人跌上一跤,但說不定讓你跌倒的時候,會放一個金元寶在地上等著你去撿。因此,要學會體會生活的美麗,學會享受自然的恩賜,學會欣賞別人,也學會自我欣賞。

第七,獻出愛心。拾到一個錢包,與其整天提心吊膽、心神不寧,不如做件好事,奉獻一片愛心,把錢包還給別人或是上交。為別人獻出一點兒愛,心中會有更多的愛。

第八,複返自然。大自然如同母親的胸懷一樣博大,如同上帝的施舍一樣慷慨。煩悶時你不妨到外麵走走,回歸自然。望著蔚藍色的天空、朵朵的白雲、潺潺的流水,聽著那婉轉的鳥鳴,心靈會慢慢趨於平靜,快樂會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

能屈,然後才能伸

大凡胸懷大誌、打算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人,都能屈能伸。這就好比一個矮小的人,要登高牆,就必須尋找一架梯子作為登高的台階,假如一時尋找不到梯子,那麼,即使旁邊有一個馬桶,也未嚐不可用來作為登高的階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牆上去。當初,張良、韓信就是劉邦的梯子,韓林兒就是朱元璋的馬桶。

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並不是懦夫。之所以忍受這樣大的屈辱,是因為他的人生抱負太大了,“小不忍則亂大謀”。後來跟隨劉邦逐鹿中原,風雲際會,先後做過齊王和楚王。在他與部下談起這件事時說:“難道當時我真沒有膽量和力量殺那個羞辱我的人嗎?如果殺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

人們定下目標後,往往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使人情緒衝動、灰心喪氣、意誌動搖等,立誌愈高,所遇到的困難就愈大。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樂觀堅毅精神的表現。

苦難是一種前兆,也是一種考驗,它選擇意誌堅韌者,淘汰意誌薄弱者。要達到奇偉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遠的偉業,就必須具有遠大的誌向和極其堅韌的品質。

一場大雪過後,樹林子裏出現了有趣的現象,隻見榆樹的很多枝條被厚厚的積雪壓得折斷了,而鬆樹卻生機盎然,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傷害。原來,榆樹的樹枝不會變曲,結果冰雪在上麵越積越厚,直到將其壓斷,實在是備受摧殘。鬆樹卻與之相反,在冰雪的負荷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時,便會把樹枝垂下,積雪就會掉落下來。鬆樹枝因能向下使雪滑落,所以枝幹依舊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範使鬆樹經受住了暴風雪的洗禮。

人世間的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也是變化無常的。當你在遇到困難走不通時,或許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當你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該屈則屈,該伸則伸。

是的,表現自己就是這麼簡單

有這麼一個問題:“一萬個人一字排開,你希望被人認識,該怎麼辦?”

是穿上色彩鮮豔的衣服大聲地介紹自己。還是做出令人注意的動作?……其實,有更簡單的方法——向前一步走,勇敢地跨出隊列”。

是的,表現自己就是這麼簡單。

在社會中存在著這樣一群人。雖然他們中間,許多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備了相當的名望和地位,但是其實際所發揮出來的影響力與所應該及能夠發揮出來的影響力往往相去甚遠。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讓人放心卻不受重視,讓人尊敬卻不受歡迎。他們本來可以生活得更好,本來可以使自己的事業更加順利通達,可總是出現“好人沒有好夢”和“好心不得好報”的怪現象。

為什麼呢?答案有多種,但關鍵原因還是要從他們自己身上找。可以說,不善於得體地表現自我,是這些人受埋沒、遭冷落、遇挫折、被誤解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我們經常看到生活中的這類人表現得謙遜而沉默,他們甘於做平凡的人,羞於表達自我,給人的印象似乎很平庸、很冷漠,他們的生活很平常,生活中的朋友似乎也不多,在事業上更是鮮有成為風雲人物者。可是,如果你有機會去接近他們、了解他們,就會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並且不乏才華和技藝。但是,由於他們不善於表現自己、推銷自己,因此往往被這個世界所遺忘,成為命運的棄兒。

這些人為什麼總是以一種消極和被動的態度來處理自我被社會認知的問題呢?這與其根深蒂固的傳統道德觀念不無關係。毫無疑問,這些人是傳統觀念的最忠實的維護者,因為這些傳統觀念往往代表了一種道德標準,這在中國表現得更為明顯。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是主張泯滅個人而張揚集體的,表現自己往往被視為出風頭,而且可能會被別人懷疑為別有用心。這些人總把自己看作本分人,因此不願突破常規,不願被人視為異類。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壓力和心理慣性的作用下,從眾、謙遜、收斂自我,就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方式。顯然,他們隻是從道德倫理這個角度而不是從利害得失這個角度來考慮表現自己這一問題的。

有些人不善於表現自己的優勢和成績,這帶來了一係列的不良後果。雖然他們可能很有才幹,但是由於他們不善於主動展現這種才幹,因此便很難引起他人特別是組織和領導的重視,從而喪失了許多發展的機遇。而且,即使他們默默地做了許多工作,因為不為人知,也得不到相應的社會承認,甚至是給他人做“嫁衣”。

我們已經開始走向一個推銷時代。所謂的推銷,其含義就是指主動地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某種東西,並使其獲得對方的認可。商品需要通過廣告來推銷自己、擴大銷量,我們也同樣需要通過自我宣傳,展示自己的優點,去爭取發展的機遇。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為陳年皇曆的今天,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製勝良機稍縱即逝的情況下,我們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要放下包袱、除掉枷鎖,要學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技巧來表現自己、展示自己,使自己盡快地脫穎而出,早結碩果。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形象的推銷員,把自己的優勢和成績推向市場、推向舞台,“守株待兔”的做法不僅在古代是一個蠢舉,在今天會讓你會讓你更加一事無成。

是的,你有才華,但是領導都沒有看到,有什麼用呢?

莎士比亞說:“人生如舞台。”這句話是樸實的,也是真實的。人生是一個大舞台,你是舞者。生命是否精彩,你的表現很重要。

麵對批評,你要有一點兒氣量

一位中學教師批評一位名人的一本暢銷書裏病句太多,盡管所言不虛,但這位名人卻很是不高興,不但不真心接受其批評,反而責怪其“多管閑事”;有一位演員因未帶齊證件而被攔在央視演播廳外,這位演員竟大發脾氣,大打出手;還有一位演員,在有人發表文章善意地批評其演技上的瑕疵後,竟揚言要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作者及報社告上法庭……文藝圈裏的某些星兒、腕兒,胸中何曾還有一星半點兒的氣量!

這一現象和另一些人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據報載,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的時候,一次部隊打仗,彭德懷一路小跑上前線指揮,傳令兵在前邊揮動小旗讓大家讓路,可有一個戰士偏偏坐在地上不動。彭德懷是個急性子,就叫了起來。誰知這個戰士朝著彭德懷就是兩拳。但彭德懷沒有理會,又匆匆趕路了。一會兒,傳令排長捆著這個戰士,追上彭德懷請他發落。彭德懷兩眼一眯,笑著說:“誰叫你們捆來的?小事情,快放回去。”

1932年年初,陽翰笙請茅盾為自己的長篇小說《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辭不掉,就在序中不講情麵地批評說,這部小說從總體上來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作品。茅盾把文章交給陽翰笙後,覺得自己的批評如此尖刻,他一定不會用。沒過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開一看,他那篇批評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