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當醫生/防治寶寶疾病有妙招6(1 / 3)

第五章 媽媽巧照顧,防治寶寶心理疾病

一、防治寶寶憂鬱症

寶寶處於生長發育時期,尤其在學齡前及學齡期,一般情緒不太穩定,容易受內外因素影響而變化,常因某些生活事件或其他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情緒問題。比較輕的情緒反應為自卑心理,感到自己事事處處都不如人家,自我評價過低,缺乏進取心,情緒比較壓抑。比較嚴重的情緒反應患兒稱為憂鬱症。

情緒壓抑是患兒最突出的表現,患兒認為自己笨拙、愚蠢、醜陋,同時對周圍不感興趣、退縮、抑製,沒有愉快感。有的表現自責自罪、自暴自棄、易激惹,且有消極言語,甚至嚴重時有自殺行為。真正憂鬱症在寶寶並不多見,寶寶憂鬱情緒並不少見。

有憂鬱情緒的寶寶早期常有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寶寶心理衛生問題的表現形式之一,若不加注意,自卑心理會不斷加劇,並持續影響寶寶的情緒行為,導致患兒的憂鬱症。

1.寶寶憂鬱症的表現

有自卑心理的患兒,經常抱怨沒人喜歡他,平時不夠活躍,動作遲鈍或精力不足,覺得自己沒用。有自卑心理的患兒多見於學齡期寶寶。這類寶寶多數學習成績大多較差,在家經常遭家長打罵,往往情緒低落、恐懼、緊張,有的寶寶一進家門,便悶悶不樂,擔心挨打。由於學習困難,被老師批評,又遭同學歧視,精神負擔較重,因此,他們逐漸產生自卑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若不及時消除,那麼從心理角度而言,想再爭取優異的成績是不可能的。寶寶產生自卑心理以後,事事處處總感到不如別人。碰到困難或遇到學習方麵的難題時,他們不是知難而進,想方設法去解答難題,而是畏畏縮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這種自卑心理勢必影響患兒的學習和生活。

例如:有一個六年級學生叫小劉,由於學習成績差,逐漸形成了一種自卑心理。上課時他總低著頭,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老師提問時,他不敢舉手發言,害怕回答錯了被同學笑話。一進校門就感到自己好像比別人短一截似的,抬不起頭來,心情很壓抑。他覺得自己就像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一樣,精神負擔沉重又無法解脫。由於缺乏自信心,做作業時就怕做錯。哪怕是很簡單的計算題他也擔心算不對,雖然自己反複驗算了幾遍,但是,還要家長幫助把關。有時,通過努力學習成績有所上升,但是他並不認為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能把成績提高。相反,他認為這是偶然的。

小劉家長平時對寶寶也缺乏信任感,忽視了對寶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養。當小劉做錯習題時,家長一味怪他“太粗心”、“不用功”,從不幫助他分析做錯習題的原因。當小劉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家長並不是想方設法教會寶寶解決困難,而是簡單地責罵“不行”、“太笨”,甚至伴有體罰。從此以後,當小劉一遇到難題,他就說“我不行”、“我不會做”。還沒動腦筋就畏難而退了。

這是一例比較典型的由於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所致的寶寶自卑心理。由於自卑心理是寶寶憂鬱傾向的表現,所以家長們必須加以重視。

2.寶寶憂鬱症的發病原因

(1)得不到家長的愛在寶寶幼年時,家長時常與寶寶分離,以致建立不起情感依附關係。或家長間關係不好,經常爭吵,寶寶得不到應有的父愛或母愛,甚至被當成出氣筒,常遭謾罵毆打等。

(2)突然喪失家長之愛例如爸爸或媽媽突然身亡或離異等引起的憂鬱反應。

(3)受到蔑視和拋棄由於家長或其他親人流露出“生出來是多餘的”、“還不如死了的好”等對寶寶羞辱的態度和行動,甚至將寶寶遺棄,這種寶寶不少是肢體殘疾或低能寶寶。

(4)地位的改變如有了弟妹後,家長對患兒的態度發生改變,原先是家長的寵兒,現在降到次要地位。或者家長一方再婚後,寶寶受到繼父或繼母的歧視等等。

(5)家長患有憂鬱症家長中有一個患憂鬱症,對寶寶冷漠,使寶寶的一些基本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引起憂鬱。或家長的情緒低沉,經常悶悶不樂,影響到家庭的氣氛。

3.寶寶憂鬱症的分類

(1)急性憂鬱這類患兒在發病前帶有明顯精神誘因,如爸爸或媽媽突然死亡,突然患重病而需離開家長去住院。這類寶寶病前精神正常,僅在精神誘因出現之後,才突然呈現明顯的憂鬱症狀。有位10歲的女童,暑期赴爺爺、奶奶處度假,突然聽到家鄉地震,而且家長均在地震中不幸身亡,她立即出現急性憂鬱反應,驚恐,焦慮不安,失眠,緊張,大聲哭喊,拒食,用頭撞牆,揚言與家長一起身亡,認為活著毫無意義。急性憂鬱症狀持續2周,經住院治療,1個月後恢複正常。

(2)慢性憂鬱起病緩慢,而精神刺激是長期存在並重複發生的。慢性憂鬱患兒病前多表現無能,被動,好糾纏,依賴性強,很孤獨。有位11歲的男孩,爸爸患有憂鬱症,情緒消極悲觀,多次企圖自殺,均被發現未遂。他從小得不到父愛,膽小,害羞,經常悶悶不樂。爸爸幾次自殺行為,均給他帶來深刻影響。久而久之,他也出現情緒低落,食欲減退,常失眠,做噩夢。由於思想不易集中,學習成績下降。他認為活著沒有意思,還是死去的好。經治療,病情改善不明顯。

(3)以身體不舒服為主訴的憂鬱如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腹痛、腸絞痛、胸悶氣促、食欲缺乏等心身疾病,但這些不適,查不出相應的軀體病因,而在詳細查詢中,采用心理檢查方法,才能發現其憂鬱情緒。有位13歲的女孩一向學習成績優秀,在小學畢業升學考試時,由於大意漏做一道數學應用題,以一分之差未考上重點中學。接到錄取通知書後,她感到惡心想吐,腹脹難受,不思進食。兩天後吃了一碗麵,突然麵色發白,出汗,陣陣腹痛,經過檢查未發現腸胃係統疾病。以後每逢家人談及這次未能進重點中學一事,她均有上述類似發作。

這種憂鬱反應主要表現在軀體方麵,故往往易被誤診。

貼心小叮嚀:學齡前寶寶有自卑心理者占2%左右,有憂鬱情緒者占0.3%左右,而學齡期寶寶發生率還要高些,這是一個不應忽視的寶寶心理問題。若患兒平時情緒不穩定,經常有自我貶低觀點,家長要注意防止寶寶自卑心理的發生。若出現睡眠不好,社交活動減少,對學習態度改變,不願上學,對學習缺乏主動性,精力減退,食欲不佳,或帶有身體不舒服感,這時要警惕憂鬱情緒的發生。

4.寶寶憂鬱症的治療

培養寶寶活潑開朗的性格,對寶寶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活潑開朗的性格能使寶寶保持愉快的情緒和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寶寶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營造,使寶寶更易受到同伴和社會的歡迎。家長或老師要多給寶寶信任和鼓勵,對於他們在成長中的缺點或錯誤,要耐心說服引導,切忌動輒訓斥或打罵,不要經常揭寶寶的短處,以免寶寶出現自卑情緒。對有學習困難的寶寶,要分析原因,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獲得成功。要讓寶寶品嚐到成功的歡樂,並從成功中體會到自己有能力,自己並不比別人差,從而消除畏難情緒。

對有較明顯憂鬱情緒反應的寶寶,也要針對病因給予心理治療。急性憂鬱反應患兒均能找到誘發因素。而慢性憂鬱反應患兒很少能發現急性促發因素,但在過去生活中常有與親人分離等不幸遭遇,或者家長對子女采取排斥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據研究,認為家庭遺傳因素在寶寶憂鬱症的發病中起了一定作用,約有50%憂鬱症,特別是慢性憂鬱症患兒的家族中,大多都有憂鬱症的病史。這類患兒的治療比較複雜,除了注意培養患兒樂觀情緒和給予適量的抗憂鬱藥物外,還要重視調整家庭環境,改善人際關係和注重教育方法。

5.寶寶憂鬱症的預防

寶寶活潑開朗的性格是從嬰幼兒時期開始逐步形成的。所以,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培養:

(1)創建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家長民主、平等的作風可以形成和睦的家庭氣氛。這樣,寶寶言行不受拘束,有什麼想法敢於和家長交流,性格一般比較活潑開朗。

(2)多讓寶寶與小朋友交往寶寶最喜歡的夥伴是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知識水平也比較接近,彼此互相吸引。因此他們在一起活動時總是輕鬆、自然、愉快的。這種環境氣氛對培養寶寶良好的性格是有益的。為寶寶創造條件,在適當的場合表演節目,接待客人,培養寶寶落落大方,並且克服被動、孤獨、不合群的個性。

(3)家長樂觀開朗家長是寶寶最早也是最多的觀察模仿的對象。家長自身的情緒、性格、處事、為人,無不對寶寶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說家長是寶寶最好的老師。

總之無論家庭還是學校,要為寶寶從小創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培養寶寶活潑開朗的性格,以預防各類不良情緒問題的發生。

二、防治寶寶恐懼症

有些寶寶晚上不敢獨自在房間裏玩,更不敢一個人去上廁所。每當夜幕降臨時,就寸步不離地纏在家長周圍。家長們多認為這樣的寶寶膽小,但不知道有什麼辦法讓寶寶膽大一些。甚至有的家長抓住兒童怕黑的特點,把他們關在暗室中或夜間推到戶外來進行懲罰。殊不知,這樣做不但會加重寶寶的恐懼心理,甚至會引發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1.寶寶恐懼症的表現

(1)寶寶正常恐懼正常兒童在發育過程中,會對某些事物發生恐懼、害怕,其害怕的對象多種多樣,如怕蟲、怕火、怕陌生人、怕賊、怕黑暗。一般來說,兒童常常對客觀存在的某些危險,或可能發生的危險表現一時性的恐懼反應,可表現為驚叫、回避等情緒反應,甚至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麵色蒼白、渾身發抖等生理反應。但事過境遷,可以釋然,且隨著年齡增大而漸漸減少或消失。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在嬰幼兒中十分常見。

不同年齡兒童的正常恐懼表現年齡害怕的對象。0~6個月:巨大的聲響,失去支持。6~9個月:陌生人。1歲:與親人分離,外傷,上廁所。2歲: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強盜。3歲:狗,孤獨一個人。4歲:黑暗。

6~12歲:上學,外傷,自然災害,社交。13~18歲:外傷,社交。19歲以上:外傷,自然災害,性的問題。

一般來說,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恐懼現象,比較短暫,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這種恐懼很少持續1年以上,多數在3個月內消失,這類恐懼一般表現不甚嚴重,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不良影響。

(2)寶寶病理性恐懼另有少數兒童的恐懼屬於病理性,這類兒童的恐懼心情十分嚴重,明顯地幹擾了兒童的正常行為,患兒整天沉溺於恐懼情緒之中,不能自拔。例如:有位名叫王偉的兒童,害怕老鼠,有時嚴重到“談鼠色變”的程度,不僅看到真老鼠,即使提到紙老鼠,就會出現驚恐及回避反應,還可伴有心跳加速、呼吸變快、出冷汗等自主神經係統的症狀。他無法控製自己的恐懼情緒,盡管知道不對。這類恐懼與年齡無關,存在的時間也較久,還可伴有焦慮反應及強迫症狀。

2.引起寶寶恐懼症的原因

有人認為是素質性因素,有人發現同一家族中類似患者較多,另有人認為是親子關係發生了問題所致。20世紀60年代以後,有更多的學者通過臨床或實驗室進行研究,提出通過觀察、學習的方式,也可建立恐懼症。例如某處社會秩序不好,常有流氓犯罪活動,媽媽在談到流氓犯罪活動時,則表情恐懼,兒童經常看到媽媽的恐懼表情,雖然自己從未見過流氓,但一聽人提流氓一詞,也同樣表現恐懼。

總之,兒童可以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學習方式,建立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恐懼對象眾多且複雜,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事物,例如:怕天災、怕鬼怪、怕與家長分離等;也可能是十分具體的東西,例如:怕狗、怕老鼠、怕蜘蛛等。焦慮情緒也可以導致恐懼,且兩者可以互為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3.寶寶恐懼症的治療

從小對兒童應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提倡講科學,講道理,不要對兒童采取用神鬼、山怪、關黑房子等恐嚇的手段。從小培養寶寶養成勇敢、鎮靜情緒的習慣。家長、老師也要注意不無故怕這怕那,以免對兒童起了不良的示範作用,更不應該用關暗室及推到戶外來懲罰兒童。

心理治療是治療恐懼症的主要方式,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與行為治療,後者尤為有效。行為治療可采用係統脫敏法、示範法、操作性處理法、陽性強化法等。

幫助患兒鬆弛情緒、克服焦躁,對恐懼症的治療十分有效。對伴有的焦慮情緒,可同時給予抗焦慮劑治療;如地西泮2.5~5毫克,每日服1~2次,可連服數月。

一般說來,恐懼症的預後較好,10歲以下兒童的恐懼症恢複較快,青少年期的恐懼症,也較成人期的預後好。給予治療常可加速其恢複。

三、防治寶寶焦慮症

兒童應該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可是有些寶寶卻總是多思多慮、憂心忡忡,媽媽們對此不可大意,要警惕這些寶寶出現情緒障礙,患上兒童焦慮症。

1.寶寶焦慮症的發病情況

(1)多發生於認真、膽小、多慮性格的女孩中這些寶寶平時表現溫順,守紀律,自尊心強,克製力強,對周圍事物常常十分認真,又過分緊張。

(2)誘發因素常由於手術、軀體疾病、親人死亡,或其他嚴重刺激事件而誘發。

(3)病中或環境改變時多發慢性病程,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中,表現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過分敏感,多慮,缺乏自信心,常因一些微小事情而過度焦慮,煩躁不安,擔心及害怕,甚至哭鬧。在陌生環境中,在處理不熟悉事物時,更易出現焦慮反應。

對待學習十分認真細心,老是擔心考試成績不好,到新學校遇到新同學時,害怕與新同學的關係處理不好,惶惶不可終日。

(4)其他身體症狀伴有睡眠障礙、做噩夢、講夢話、惡心嘔吐、食欲缺乏、多汗、尿頻、便秘、頭昏、乏力等身心病症。

2.寶寶焦慮症的表現

(1)瀕死感覺此時出現強烈的窒息感,於是用頻繁的大透氣來求得生命的延續。表現為呼吸急促,張大嘴巴不斷地大透氣,心跳加快,全身冷汗,麵色發白,焦急萬分,形如哮喘病急性發作。也被稱為過度換氣。

(2)驚恐狀態表現驚恐不安,全身震顫,形如大難臨頭,垂死掙紮,十分可怕。

(3)急性發作的時間為幾小時到一日發作時間長短與誘因及暗示有關。

例如:玲玲6歲時哥哥因遊泳不慎淹死,玲玲懷念朝夕相處的哥哥。除憂慮萬分之外,還經常在腦海中浮現哥哥淹死時掙紮的痛苦情景。雖然當時她並不在場,但她總是把電視、電影中看到的有關水底鏡頭,拚湊起來虛構,像放電影似地一幕幕在腦海中掠過,她悲痛失眠,擔心自己也遇上意外,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小心翼翼。久而久之,每當玲玲想到哥哥蒙難之時,就出現不正常的神色,顯得緊張惶恐,渾身大汗淋漓,一口接一口地深呼吸,呼叫救命,拚命地掙紮。給予“搶救”及暗示後,情況逐漸緩解,並說:“我想到哥哥在水中透不過氣來時,我就越想越怕,越想越難過,自己的氣管好像也給什麼卡住了。”

3.寶寶焦慮症產生的原因

(1)模仿成人的焦慮兒童喜歡模仿成人,特別是家長或老師這些和他十分親近的人,常常被他模仿,如果這些人有焦慮症,就可能引發寶寶的焦慮症。

(2)家長的危險警告家長因為過分擔心,常給子女一些多餘的勸告、威脅、禁令等,使得兒童整天焦慮不安。

(3)家長對寶寶傾訴難題有些媽媽視子女為自己的“知心人”,向子女傾訴許多家中的經濟問題、婚姻問題等。如有的媽媽向兒子傾訴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一個年幼的兒童是無法理解這些複雜問題。在這種矛盾重重的處境下,兒童易於產生焦慮。

(4)家長和老師過分苛求有些媽媽對於兒童做的任何事情,總是表示不夠滿意,反複提出要求讓其做得更好一些,而這些高標準的要求常常超過兒童的實際能力,就這樣逐漸地兒童對自己也覺得不滿意,對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要求出現焦慮反應。

(5)家長和老師的過分放縱家長對兒童過度地放縱,也會導致焦慮。對兒童應有明確的具體要求,才會使他們更有安全感。沒有一定的限製,兒童往往會不知道他們活動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裏,因此也會出現焦慮。

(6)過度懲罰經常的或強烈的懲罰,常常會使兒童產生焦慮。因懲罰常常是對肉體的傷痛,或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如嘲笑、蔑視等,這些懲罰會使兒童害怕恐懼,當他不能完成預期的任務時,對將會受到的懲罰感到十分焦慮。

(7)缺少成功機會如果學校課程的設置沒有考慮到兒童的能力,而且又缺乏靈活性,無法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成功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由於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擔心自己無法去完成老師安排的任務,而會出現焦慮、害怕的狀況。

(8)個人生活的探索在少年時期,對個人生活的探求,如何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怎樣克服自己的弱點,如何適應此期自己的軀體及社會生活的變化等,也可成為焦慮的誘因。

總之,不良的環境,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或加重兒童焦慮反應的重要原因。

4.寶寶焦慮症的處理

首要問題是改善環境及教育方式,家長和老師需廢除對兒童的不合理要求,對超負荷的過高要求,達不到要求時的嚴厲懲罰,以及家長過分地溺愛等,均應加以糾正。對兒童從小應循循善誘,根據不同的年齡、智力水平等,給予恰當的要求,從小幫助兒童學會克服困難,建立信心,培養堅強的意誌和開朗的性格,對於預防及治療焦慮症,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於症狀較明顯者,則應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或行為治療,如係統脫敏治療等,療效較好。

對於家庭環境特別不良者,可采用短期住院治療,以打斷惡性循環。

藥物治療主要是服用抗焦慮劑,如地西洋2.5~5毫克,每日1~2次,利眠寧5~10毫克,每日1~2次,症狀消失後,即可停藥。一般需服用數周。對於輕症患兒,僅采用心理治療即可,不必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