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氣功美容小妙方
氣功是我國傳統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曆史悠久,融入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醫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由於氣功可調養氣血、陰陽、髒腑,作用於內,能從根本上增強體質,防治疾病,故中醫美容將其收納其中,以做日常養護保健。目前民間流傳的氣功種類繁多,功效各異,本章特選取幾種簡單易行、功效顯著的功法供讀者掌握修習,以強身美容,延年益壽。
一、六字訣吐納法
六字訣是我國古代民間流傳的一種以呼氣吐字為核心內容的氣功養生方法,所謂六字,即隨不同的呼氣方式共有六種吐字變化,分別為、吹、噓、嗬、呼、嘻,故將這種功法稱為“六字訣”。在我國曆代醫書中有不少關於六字訣的記載,如孫思邈的《千金方》、汪昂的《醫方集解》、冷謙的《修齡要旨》等。
六字訣以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生克製化為指導,按春、夏、秋、冬四個自然時節的順序,對應肝、心、脾、肺、腎五髒的屬性,並以呼吸、意念和肢體為導引,呼出體內濁氣,吸取天地清氣,補元固本,使髒腑氣血通暢,從而達到通瘀導滯、散毒解結的作用,最終實現抗衰養顏、強健身體、延年益壽的目的,故對因髒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損美性疾病和美容缺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在六字訣的練習過程中,除要進行六字呼吸吐納修煉之外,還要重視預備式,其不僅為進入練功狀態的必需之式,而且在吐字變化之間都應以預備式為過渡。預備式的姿勢為: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端正頭部,收腹合唇,舌自然抵住上齶,雙肩放鬆,雙臂自然下垂,直腰鬆胯,兩膝微微彎曲,頭腦空明清靜,呼吸平穩,待氣血和順,身心鬆靜時即可進行吐字練習。
1.發音要求 ,音諧四。
2.口型要求 雙唇微啟,稍用力向後收引,舌尖伸於上下兩齒縫中間,向外吐氣。
3.要領提示 自然吸氣,雙手過腹前向上提起,掌心向上,行至胸前兩臂翻轉手心向外,雙臂水平成立掌,然後向兩側展開,同時吐氣念,足大趾稍微用力輕點地麵。濁氣吐盡後開始吸氣,並自然垂落雙臂。
4.功效主治 可用於改善因肺部病變造成的麵色無華、皮膚幹燥、聲低氣怯等損美性疾病。並對防治外感傷風、發熱咳嗽、痰涎上湧、呼吸急促、腰背疼痛、氣短畏寒等症有效。
1.發音要求 吹,音諧炊。
2.口型要求 雙唇微張,舌體和嘴角向後縮引,雙唇向兩側拉開並稍微用力,舌向後微收並向上微翹。
3.要領提示 自然吸氣,呼氣時念吹字,同時雙臂從體側兩旁抬起,自後向前畫弧,行至胸前時雙臂抱圓,指尖相對;接著蹲下身體,呼氣盡時雙手緩緩放於膝蓋上,足趾抓地,繃緊足弓,微抬足心,蹲下時注意上身保持筆直。然後在吸氣時慢慢站起,自然垂落雙臂。
4.功效主治 可用於防治雙目幹澀、牙齒鬆動、掉發脫發等損美性疾病和腰腿酸軟冷痛、健忘、潮熱盜汗、耳鳴暈眩、遺精滑精、陽痿早泄、女性子宮虛寒等症。
1.發音要求 噓,音諧需。
2.口型要求 雙唇微微閉合稍加橫繃,舌尖用力前探,舌體微向後收,兩側微卷,上下齒間留有縫隙。
3.要領提示 自然吸氣,吐氣時念噓,足大趾輕點地麵,雙臂自兩側向上提起,向外伸展如鳥翼,手心向上並向兩側展開,瞪圓雙眼。呼氣盡後放鬆身體,雙臂從麵前、胸腹緩緩垂落於體側。
4.功效主治 可用於防治因肝火旺盛所引起的頭暈目眩、雙目幹澀和形體消瘦等損美性疾病以及肝大、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症。
1.發音要求 嗬,音諧喝。
2.口型要求 雙唇打開至半,舌尖抵住前牙,兩腮稍微向後用力拉引,舌體兩側緊貼下齒。
3.要領提示 自然吸氣,吐氣時念嗬,足大趾輕點地麵,雙手掌心相對從體側提起至胸前,雙手外翻使掌心向上提至眼部。呼氣盡時雙手向內翻轉使掌心衝向麵部,經麵前、胸腹緩緩垂落於體側。
4.功效主治 可用於防治麵色不榮、麵紅目赤、神疲乏力、舌體糜爛等損美性疾病和心悸、心絞痛、失眠健忘、大量出汗、舌強語謇等症。
1.發音要求 呼,音諧乎。
2.口型要求 口唇撮起,形似圓管,舌部平展,兩側上卷,用力向前探伸,舌尖微微向上卷翹,使氣流從撮圓的舌唇中呼出。
3.要領提示 自然吸氣,吐氣時念呼字,足大趾稍微用力輕點地麵,雙手自兩側上舉,平肩時雙手翻轉使手心衝上,舉至頭頂後吐盡胸中濁氣,開始吸氣,同時雙手向內旋轉使手心衝麵,徐徐放下,自然垂於兩側。如此反複6次為1遍。
4.功效主治 可用於防治身體水腫、精神萎靡、麵色無華、氣虛乏力等損美性疾病和腹瀉、腹脹、脾胃失和、食欲缺乏、消化不良、便血、月經不調等症。
1.發音要求 嘻,音諧希。
2.口型要求 雙唇微張並向內微收,舌體向前微探,並向內微繃,舌尖向下。
3.要領提示 自然吸氣,吐氣時念嘻,足部四趾、五趾輕點地麵,雙臂自兩側伸向腹前,掌心向上,合並如捧物,提至胸前,雙手向外翻轉,掌心向外提至頭部,然後掌心旋轉向上,指尖相對。呼氣盡時,雙臂向內翻轉,雙手分開五指輕抹頭部兩側緩緩垂落於體側。
4.功效主治 可用於耳鳴暈眩、麵色蒼白、麵皺長斑等損美性疾病和咽喉腫痛、胸悶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的防治。
八段錦是在古代氣功導引的基礎之上,經曆代練養家不斷總結發展而形成的較為係統的傳統養生功法。其曆史較為久遠,相傳隋唐時期就已存在,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宋代洪邁的《夷堅誌》,到現在已有八百餘年的曆史。
所謂八段錦,即形容本功法的八節動作像上等的絲織品一樣珍貴。作為一種養生保健的基本功法,可起到柔筋健骨,養氣壯力,行氣活血,調理髒腑的作用,從而增強神經調節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柔緩的運摩腹腔內各個髒器,使各係統功能被充分調動起來,逐漸緩解糾正機體出現的異常反應,最終達到防治疾病、健體強身的目的。
八段錦對形體消瘦、麵色晦黯不榮、皮膚粗糙幹燥等損美性疾病以及神經衰弱、慢性氣管炎、食管炎、慢性胃炎、冠心病、肺氣腫、胃下垂、腰肌勞損、慢性腎炎等症均有較為顯著的防治作用。
八段錦包含站功和坐功兩種功法,但在現代實際應用中,以站功較為普遍,故本章著重對站功進行介紹。自清代起,站功出現南北派之分,北派動作較為繁複剛硬,南派動作則較簡易柔緩。後至光緒初年經人編創,形成了固定修法的七言歌訣:“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攥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百病消”。具體練習方法為:
1.動作要領 自然站立,放鬆身體,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清除雜念,專注意念,用鼻吸氣,從嘴呼出。雙臂自體側經小腹向前伸出,掌心向下,向外翻轉使掌心向上,於小腹前將雙手十指交叉;吸氣時,雙臂上提,使兩臂與肩持平,翻轉掌心繼續上伸至頭頂上,伸直手臂,抬頭注視手背;呼氣時鬆開雙手,由體側緩緩垂落於小腹前交叉十指,使掌心向上,稍加休息再反複進行6~9遍上述動作。
2.功效主治 本功法能夠伸展四肢和軀幹,故可調理這些部位的肌肉、骨骼和韌帶,有助於振奮精神、消除疲勞、清醒大腦,故可用於防治精神萎靡不振、皮膚老化粗糙、膚黑色暗等損美性疾病和頸椎病、肩周炎和腰背酸痛等症。
1.動作要領 自然站立,左腳向左橫跨一步,雙膝彎曲下蹲,雙足紮穩,臀髖向下用力如坐馬背,雙手握鬆拳,彎曲肘部放於髖部兩側;吸氣時雙手前抬至胸前,左臂彎曲向左拉開如開弓,右手向右上方伸出拉直,示指和中指並攏伸出,拇指扣於無名指和小指上作劍訣,頭部右偏,雙目隨指向遠方凝視;呼氣時伸直雙腿,雙手畫弧收於胸前,再向上畫弧自兩側緩緩垂落於兩髖外側,並收回左腳。
稍加休息後伸出右腳如前練習,如此反複進行6~9遍。
2.功效主治 可改善頸椎、胸椎和腰椎等部位肌肉、骨骼、韌帶的活動能力和血液循環,並使心肺功能得到提高,因此能夠改善麵色黯淡、皮膚鬆弛粗糙等損美性疾病。
1.動作要領 自然站立,雙臂下垂,兩掌平伸,掌心與地麵相對,成下按式。雙手水平向內畫弧,同時翻掌向上,十指相對置於腹前。吸氣時翻掌向下,左手緩緩向左前方伸出,手心向上,指尖向右,待左臂伸直時下按右手,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呼氣時雙手緩緩翻轉,掌心向上收於腹前。稍加休息後如此左右交替6~9遍。
2.功效主治 可牽引兩側肌肉和肝膽脾胃等內髒,故能改善脾胃消化功能,對因脾胃失健所致的形體消瘦、身體水腫、麵色蒼白無華等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1.動作要領 自然站立,雙手相疊,掌心向內置於小腹;吸氣時小腹脹滿,呼氣時轉頭望向左肩背後;然後呼氣端正頭部,接著再吸氣,右轉頭部下望。如此反複進行6~9遍。
2.功效主治 能夠緩解疲勞,調節神經係統功能,對精神不振、麵色晦暗、頭暈眼花、雙目幹澀等損美性疾病和高血壓、頸椎病有防治作用。
1.動作要領 自然站立,左腳向左橫跨一步,雙手手背按膝,手指向內,臂肘緊繃;吸氣時,身體向左前搖轉,頭與左膝垂直,臀部向右下方用力,雙目注視右足尖,右臂伸直,左臂彎曲,保持片刻後呼氣。如此反複左右交替搖擺6~9次。
2.功效主治 可提神醒腦,活動頸部和腰部關節,對頸椎、腰椎疾病以及因心火亢盛所致的麵生斑瘡、粉刺痤瘡、瘡癰膿腫等損美性疾病和心煩失眠、心慌心悸等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1.動作要領 自然站立,伸直雙腿,
雙手叉腰;吸氣時將上身向後仰;然後呼氣,收回上身,雙手沿體側下行至足跟,再向前抓按足尖,保持姿勢片刻,然後吸氣緩緩伸直腰身,雙手上行體側叉腰。如此反複進行6~9遍。